Sopa 2013-7-28 22:32
多開軍用小刀
[attach]47315[/attach]
1884年,24歲的瑞士青年卡爾•埃爾森從德國南部和法國巴黎學徒結業,回到他的故鄉瑞士阿爾卑斯山腳下宜溪鎮,開創了一個刀具作坊。1891年由他發起創立了瑞士刀匠聯盟會,為瑞士軍隊生產「士兵刀」,成為軍人野戰宿營、應付兵器的保養和維修的利器。
瑞士軍刀不僅為軍人喜愛,同時也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必備工具,一些空難求生的範例中,有不少是瑞士軍刀救人性命。1975年英國登山隊在攀登珠穆朗瑪峰西南坡時,突遇暴風雪。一位隊員的氧氣瓶管被凍堵塞,情急中,另一位隊員用隨身攜帶的瑞士軍刀捅破了冰塊,脫離了險境。一位阿根廷大學生的轎車被積雪所困,他用瑞士軍刀鋸斷路邊一棵直徑10釐米的樹,用樹幹橇動汽車使車子駛出積雪。一位在飛機失事中僥倖活命,卻被困在殘骸中不能脫身的先生,用瑞士軍刀的鋸弄出一個逃生的大洞……。
中外的登山和旅行手冊中大多都提倡外出攜帶瑞士軍刀。在野外的艱難環境中,手握這種多用途小刀,總感到生命和希望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實不獨瑞士生產軍用小刀,一些主要國家的軍隊都生產軍用小刀,作為士兵入伍發放的個人裝具。其形制大同小異。除主刀之外,開罐頭的刀(罐頭最早用於軍隊)和能分解步槍木托和槍身固定鏍的螺絲刀是必不可少的。瑞士傳統的「戰士」小刀具備八種日常最需要的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美國的多開軍用小刀則功能更多一些,有拔瓶塞和錐子等附件。日本軍用小刀沒有解錐,因而為士兵另配可折合的單一用途的槍用解錐。
清末至民國初年,德國的軍事思想對中國影響很大,抗日戰爭前夕,當時的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就有德國戰術教官,德國的武器和裝具也成為中國軍隊的主流。這一時期,德國的軍用小刀也是中國當年一些有身份的人值得炫耀的珍物。
[attach]47316[/attach]
[attach]47317[/attach]
[attach]47318[/attach]
抗戰初期中國向德國索林根訂製的軍用小刀
當時它和M35Q鋼盔、蔡司6倍望遠鏡等一同裝備國民黨軍隊
[attach]47319[/attach]
侵華日軍裝備的軍用小刀
[attach]47320[/attach]
侵華日軍裝備的軍用小刀 日軍工科學校制發的菱形標記見於手柄
[attach]47321[/attach]
侵華日軍的軍官小刀
柄面圖案一面是持槍的日本兵站在長城上,另一面是華北的地圖[attach]47322[/attach]
二戰時期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軍用小刀
[attach]47323[/attach]
瑞士「戰士」軍刀是流傳下來最傳統的款式,為追尋瑞士軍刀悠久歷史的人士所喜愛
[attach]47324[/attach]
美軍的飛行員傘刀,刀閉鎖的主刀反面是割傘繩的傘鉤
[attach]47325[/attach]
德國索林根傘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