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ao 2010-2-24 23:27
活佛轉世制度
活佛,譯稱“轉世尊者”。 在藏語中,“活佛”則有多種不同的尊稱,其中最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下面就這些常用的活佛稱謂作一簡釋。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譯,意為“化身”,這是根據大乘佛教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之說而命名的。藏傳佛教認為,法身不顯,報身時隱時顯,而化身則隨機顯現。
所以,一個有成就的正覺者,在他活著的時候,在各地“利濟眾生”;當他圓寂後,可以有若干個“化身”。 換句話說,在這種佛教理論的指導下,藏傳佛教對於十地菩薩為普渡眾生而變現之色身,最終在人間找到了依託之物,即“轉生或轉世之活佛”。
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種稱謂中最能表達“活佛”所蘊含的深奧義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準確、全面的稱謂,因而是“活佛”的正統稱謂。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譯,該詞最初是從梵文(gu-ru,固茹)兩字義譯過來的,其本意為“上師”;然而在藏文中還含有“至高無上者或至尊導師”的意義。
因此,後來隨著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這一尊稱又逐漸成為“活佛”的另一重要稱謂,以表示活佛是引導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導師”或“上師”。
喇嘛,藏文(A-lags)的音譯,該詞在字面上看,沒有實際的意義,是一種表達恭敬的語氣詞;自從成為“活佛”的別稱之後,該詞就有了實際的意思。 在不少藏族地區尤其是安多藏區以“阿拉”一詞來尊稱活佛,並成為活佛的專用名稱,從而完全代替了活佛的另外兩種重要稱謂,即“珠古”和“喇嘛”。
因此,“阿拉”一詞已蘊含一種引導信眾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殊勝意義。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譯,意指“珍寶”或“寶貝”。
這是廣大藏族信教群眾對活佛敬贈的最親切、最為推崇的一種尊稱。 廣大藏族信徒在拜見或談論某活佛時,一般稱“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統稱號,更不直接叫其名字。
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在活佛的多種稱謂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種稱呼。
關於活佛的轉世制度,發端於十二世紀初。 公元1193年,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創始人都鬆欽巴(意指聖識三時,三時即過去、現在和將來)大師,臨終時口囑他將轉世,後人遵循大師遺言尋找並認定轉世靈童,從而開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之先河,並相續被藏傳佛教各宗派所普遍採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對於活佛轉世靈童的尋找、認定、教育等一整套嚴格而係統的製度。
在藏傳佛教各宗派中分別產生了不同的各類活佛系統,而且每個活佛系統的稱謂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緣和象徵意義。這裡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活佛系統的稱謂作簡要剖析。
噶瑪巴活佛,該名取自噶瑪噶舉派的“噶瑪”(ka-rma)一詞。
追本溯源,該宗派的名稱得自祖寺的寺名,而祖寺的名稱來自某一地名。
公元1157年,都鬆欽巴在昌都類烏齊附近的噶瑪地方創建一座寺院,隨即取名為噶瑪拉頂寺(或稱噶瑪丹薩寺) 。他以該寺作為道場,大力宣講噶舉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學觀點,
遂形成噶舉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別,並以噶瑪拉頂寺的寺名作為該派的名稱。
後來噶瑪噶舉派中產生藏傳佛教史上第一位轉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稱命名;
當噶瑪噶舉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統時,仍然稱“噶瑪巴”,即分別稱“噶瑪巴·黑帽系”和“噶瑪巴·紅帽系”,其中紅帽系活佛轉世至第十世時中斷;
而黑帽系活佛一直沿襲下來,至今已轉世至第17世,即第17世噶瑪巴,現駐錫於西藏自治區楚普寺。 總之,噶瑪巴活佛是藏傳佛教史上歷史最悠久、轉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統。
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格魯派活佛系統的稱謂,是歷代中央王朝授封的。
例如,公元1578年,第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印華寺與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會面,互贈尊號。俺答汗贈索南嘉措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
其中“瓦齊爾達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譯,意為執金剛;
“達賴”是蒙文音譯,意為“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譯,意為“上師”。
這就是達賴喇嘛活佛系統稱謂的最初由來。
公元1653年,清朝順治帝又授封第五世達賴喇嘛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 從此達賴喇嘛這一活佛系統的稱謂才被確定下來,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二大活佛系統之一的尊號。
達賴喇嘛(ta-la-Bla-ma)被藏傳佛教認定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已轉世至第14世達賴。
班禪額爾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二大活佛系統之一,
被認為是無量光佛的化身。 公元1645年,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贈以“班禪博克多”尊號。 尊號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達”的縮寫,意為通曉“五明學”的學者;“禪”字是藏文“禪波”的縮寫,意為“大”或“大師”;
“博克多”是蒙語,意為“睿知英武的人物”。 從此班禪成為這一活佛系統的稱謂。
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
“額"爾德尼”是滿文,意為“寶”。之後,班禪額爾德尼這一稱謂被確定下來,當然,有時仍簡稱“班禪”。 現班禪額爾德尼活佛系統已轉世至第11世。
其駐錫地為西藏札什倫布寺。
帕巴拉(Vphags-pa-lha)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聖天大師的名字命名的。 藏文“(帕巴拉)”是“聖天”的意譯。歷代帕巴拉活佛的駐錫地為昌都強巴林寺,現已轉世第11世帕巴拉活佛。
嘉木樣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創建甘肅拉卜楞寺高僧的尊號命名的。
因為這位博學的高僧成為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其全稱在藏文中寫作Vjam-dbyngs-bzhad-pa(嘉木樣協巴),意為“文殊”,從而不難理解,嘉木樣活佛系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現轉世至第6世嘉木樣活佛,駐錫地為拉卜楞寺。
貢唐(gung-thang)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貢唐寺的名稱命名的。
第一世貢唐活佛的晚年是在西藏貢唐寺度過,並在該寺開始成為轉世活佛,所以貢唐活佛與貢唐寺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係;從第二世貢唐活佛開始迎請到拉卜楞寺駐錫,故歷代貢唐活佛的駐錫地為拉卜楞寺,而不是西藏的貢唐寺。
現已轉世至第六世貢唐活佛。
此外還有其它許多活佛系統,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熱振活佛、多傑札活佛、夏日東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陽欽則活佛、土觀活佛等等,估計大大小小的活佛有好幾千。
活佛轉世系統的建立,合理地解決了宗教首領繼承權問題,在此之前,西藏各派宗教勢力與地方封建主勢力緊密結合,其宗教繼承權掌握在很有勢力的家族手中,在大家族中世襲,各派爭權奪利,社會動盪不安。 活佛轉世制度的產生,使佛教在雪域得以正常發揚光大,後來格魯派繼承完善了這一制度,並形成了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
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有別於其他佛教派別的獨特產物。 它與佛教在整個藏區的傳播、融合和發展的歷史有密切關係。 其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佛教理論在藏族社會中經過漫長演變和具體運用逐步形成的。 轉世理論在許多早期佛教典籍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軌跡,當時只不過沒有形成製度而已。
根據佛教理論,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界的芸芸眾生,他們的生命完結後都會再次轉世。
他們的肌體泯滅後不是隨著肌體的死亡而泯滅,而是離去的靈魂在另一肌體內再現。
這是利用靈魂不滅之論,以靈魂的轉世加以附會,使信徒堅信不疑。 每個人的一生,他所要經受的幸福和痛苦都取決於其前世的善惡報應,這即是佛教中所說的“羯磨戒律”,為佛教哲學的基本教條的信條。 認為成佛不僅僅是在於時間,或是今生還是來世,而主要在於人們自生不同的所作所為和修行程度使他們既可以超度,也可能下貶。如從動物變為人,或是人類返回動物界。
雪域古寺中尋找活佛轉世靈童的形式多種多樣,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按遺囑、預言尋找法
根據活佛生前的遺囑或預言線索尋訪。 活佛在臨終前預示自己再次降生的地點。
其方式有遺言、夢示、暗示幾種。
二、依示現徵兆尋訪法
按活佛圓寂時的法體姿態和火葬時濃煙的去向尋找
三、護法神降旨預示法
在雪域除了一些大護法神之外,每個寺院都有自己的護法神,屆時由護法神師按照護法神的預示來尋找轉世靈童。
四、神湖顯現幻景尋訪法
西藏山南地區有一個那木措湖。 神話傳說是吉祥天女的道場。
尋訪轉世靈童時,派高僧到湖邊煨桑,頌經祈禱,向湖中拋灑哈達、花朵等吉祥物,等待湖中出現幻景,根據幻景判斷靈童出生的地方。 雪域一些大活佛的靈童轉世基本上都是採用過方法。
五、秘密尋訪法
活佛圓寂後,先要頌經虔誠祈禱,高聲朗誦“乘願再來”的祈禱文,祈求靈童早日轉世。
一般是圓寂後的次年就會轉世,但也有二三年,甚至五六年後轉世的。 按照遺言、預示、徵兆、神諭、占卜及湖中幻景等所提供的線索,由活佛世系所在的寺院和地方政府負責,選派德高望重的名僧、堪布及活佛生前的管家、弟子化裝成各身份不同的人分赴各地暗中查訪,對發現的靈異兒童進行多方面的考察了解,然後回來向尋訪的工作人員報告。
初選出靈童候選人多名。 對後選對象再通過宗教活動等形式反覆篩選,逐漸縮小範圍,最後選出真正的靈童。整個尋訪過程在神秘而嚴肅的情況下進行的。
六、辨認遺物選擇法
將前世活佛常用並且非常喜愛的法器、念珠、袈裟等多種物品,與同樣的複製品混放在一起,分別讓後選兒童辨認前世遺物,同時辨認前世活佛的侍從喇嘛。 依據兒童辨認的準確度選定靈童。
七、金瓶抽籤法
金瓶抽籤是清朝乾隆皇帝為了杜絕藏傳佛教中活佛轉世靈童認定方面出現種種流弊而製定的一種制度。 即將活佛轉世的認定權掌握在中央手中,由中央直接批准和冊封。
十世班禪大師 家門前的神樹,據說是西藏尋找大師的高僧根據此樹找到了十世班禪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