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風水該不該發揚光大

hola 2013-7-16 00:15

風水該不該發揚光大

風水,也叫“堪輿”,指宅地或墳地的地勢、方向等。堪輿之術,這一在中國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在《辭海》中被定義為“舊中國的一種迷信”。稱它為迷信,是因為“風水師”據以附會人事吉凶禍福。但如今,曾被斥為封建迷信的風水行業正在浮出水面,有人提出風水要“申遺”,有人要在大學裏開辦風水文化培訓班……這一切的背後是蔚為壯觀的風水產業發展及其與現代社會的衝突與博弈……

[b]瞭解風水背景知識[/b]

[b]“風水”理論的源流和發展[/b]

“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段話出自晉人郭璞所著的《葬書》,這是“風水”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郭璞簡明扼要地說明了“風水”理論的根本:以“生氣”為核心,以藏風、得水為條件,以尋求一個理想的墓葬環境為著眼點,以福蔭子孫為最終目的。對於如何界定風水的好壞,郭璞的觀點是:“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後世風水師們的主要工作,便是尋求能夠藏風、得水、具有生氣的吉地,用於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人們的發展繁衍。

然而中國數千年的“風水”觀念卻並非從晉代才突然產生。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距今6000年的仰紹文化墓葬中,一具屍骨的左右兩旁赫然出現了用蚌殼砌築的、圖案極為清晰的“青龍”、“白虎”圖形。有學者認為,這兩個圖形是古人對於天上星象在地上投影的理解,這與後世的“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概念隱隱相合。

到了風水術大肆張揚的魏晉南北朝,管、郭璞這樣的風水宗師開始逐步完善過去有關風水的理念,並將其上升為一種理論。唐末,風水大師楊筠松、蔔則巍流落江西,其後世子弟逐漸形成了“形勢宗”的風水派別。而“理氣宗”開始時流傳于福建,宋朝有位風水大師王推行其說,遂形成了另一大風水派別。

“形勢宗”又稱贛派、形法派、巒頭派。該派學說注重在山川形勢的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理氣宗”又稱閩派、宗廟派、理法派。他們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其考慮的因素有陰陽五行、干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等。

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對於曠野、山谷之宅,因其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關係密切,故多注重形法;而對於井邑之宅,由於其受外部環境的限制,所以常常形法、理法並用。但無論“形勢宗”還是“理氣宗”,都遵循天地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這三大基本原則。

[b]是否是遺產:不管是否有用,風水都是人類遺產[/b]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認為:所有文化現象都有其產生的歷史環境,許多文化現象對當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因為環境變了,我們並不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因此不需要用同樣的方式去適應環境。風水是我們認識彼時彼地人的生活方式的途徑,是揭開人類歷史的一把鑰匙。對待它們的科學態度是解讀它,認識它,並通過它來探索未知,而不是用現代的標準去評價它。用功利的標準來衡量文化遺產是很危險的……

[b]是否是技術:撇除糟粕,風水還算個實用技術[/b]

其實對普通人來說,風水只是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的一項實用技術,他們未必懂得堪輿,他們主觀地感知風水。一間青山綠水之中通風敞亮房子要比喧囂市區中陰暗潮濕的房子適於居住,這是誰都能判斷出來的。撇除附會在其上的糟粕,風水是一項充滿人性關懷的實用技術,以它來規劃設計人類的居住環境,人們會在其中生活得更加舒爽暢快……

[b]文化搏弈:風水正名背後的文化博弈[/b]

歷史上,就風水問題民眾與政府一直就存在著博弈。風水信仰、習俗就一直在官方文化(作為道德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制度化的宗教形態)與民間文化(源於實用功利主義的文化巫術、非制度化的民間信仰形態)之間隱秘地游離著。

衝突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在農村風水會引起宗族、家族之間的衝突,在城市,隨著城市的擴張,城市的生活方式取代鄉村生活方式,以風水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會對城市文化發生對抗,對抗的結果是兩種文化的融合……

結語:現代風水流行的範圍和程度,取決於它的信仰者的市場有多大。因此,不妨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全民科普教育上,而不是召開研討會去證明風水到底是不是迷信。畢竟,當科學知識越來越充實和先進時,公眾會自己做出選擇。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風水該不該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