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2010-2-9 00:17
艋舺影評
作為一部目標明確的本土商業製作,鈕承澤導演的【艋舺】可說是成功到位,讓電影徹頭徹尾成為一部激情奔放的男性演義。
這在轉折清楚的劇本即已奠定完好的基礎。趙又廷飾演的轉學生「蚊子」,因為不甘便當裡的雞腿被搶而得罪班上的惡霸,但他靈活應敵的表現卻獲得校園另股勢力的青睞,急需同儕認同的他於是有點誤打誤撞地成為「太子幫」一員,和含著「黑金」湯匙出生的廟口大哥之子「志龍」(鳳小岳)、綽號「和尚」的智囊軍師(阮經天)、血氣方剛的天生打手「白猴」(蔡昌憲)、中看不中用的胖子「阿伯」(黃鐙輝)成了拜把兄弟。
同樣的,也因為一根雞腿,讓自以為從小失怙的「蚊子」進一步認同馬如龍飾演的廟口老大「Geta」成為一個「代父」形象。然而就像「Geta」奉守的黑道原則(從涇渭分明的地盤劃分,到尊刀鄙槍的武器哲學)抵不過時代潮流的變遷而慘遭背叛。「蚊子」也從旁觀、目睹到介入,發現「黑」吃「黑」的殘酷法則外,更驚覺兄弟情誼的變質,而讓他信仰這個世界的防護罩,瀕臨崩解。而最後殉身式的反撲,也成了一場鞏固己念的浪漫儀式。如果說一根雞腿是故事表面牽起同儕與父性認同的符號,片中「血」與「櫻」的交融替換,則成了憧憬與代價的內在體現。
對台灣積弱不振的類型電影而言,【艋舺】可視為近年多位新導演前仆後繼重新搭建起與主流觀眾溝通交流的橋樑後,最盛大的一場落成。從故事情節開始,就已經設下許多在製作上無法隨便帶過的高門檻,除了可觀的人力、物力資源需求,從還原、再造一個八0年代的艋舺風貌,到訓練一批嚴格說來有點超齡的演員很有說服力地詮釋角色還得區隔分明,都可見識到類型電影工程的不易。而這種貌似寫實但又要和真正的寫實主義保持一點距離,以合理化所有事件戲劇性發展的技巧,明顯地在這部電影都被執行到了。對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而言,這不是稀奇的事,但對於二十多年來大多倚賴人文內涵撐起尊嚴的台灣電影而言,它的實踐與完成,真的是篳路藍縷,得來不易。導演鈕承澤與監製李烈證明了他們從【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囧男孩】到本片的三級跳,是認真且有備而來的。
眾多演員的形象鮮明,也可謂素質整齊。馬如龍、邢峰、王識賢的押陣,提供了本片穩健的表演元素;而趙又廷、阮經天等年輕演員的熱血魅力,也各擅勝場。作為一個廣義的新人,海外成長的趙又廷挑樑演出本土要角的成績,足堪肯定;而阮經天從口條、氣勢、甚至含蓄的同性之情,進步的幅度更讓我刮目相看。
至於【艋舺】因樹大招風所引來的泛道德化批評,往好的方面看,是影像文化影響力被重視與期待的結果;但按此邏輯,拍【紐約黑幫】的馬丁史柯西斯恐怕該被城市列為不受歡迎的頭號人物,而以【教父】、【英雄本色】創造潮流的柯波拉、吳宇森不也成了黑道同路人?創作本來就沒有服膺教條的義務,況且影片的內在題旨更非從故事地點、角色身份即可輕易斷定。【艋舺】不是【娥摩拉】(後者才是對罪惡城市的黑暗糾結徹底挖掘的傑作),它從一部黑道版的【九降風】逐步靠近塞吉奧李昂尼的【四海兄弟】,從對友誼的歌頌到痛心承認情義被體制利益吞噬的難堪(但最後一記回馬槍則又回應了兄弟情誼),應已清晰反映了它的主題精神。
回歸電影本身,「易放難收」才是豆導真正的難題。趙又廷在與阮經天兄弟鬩牆的終極對決時,那滔滔不絕的質問到重申主題的內心獨白,其實是有點滿溢而重複的。雖然可以理解這是把高潮推向煽情的一種手法,但過於直接卻反而少了留白的餘韻。而這也間接反映了本片篇幅稍微冗長的原因。但整體來說依然瑕不掩瑜,對台灣而言,【艋舺】絕對會是今年的指標性電影之一,因為它不僅是影、視合流的一次成功嘗試(尤其是阮經天、王識賢的改頭換面),更是本土電影有能力邁向中、大型類型製作的具體證明。
作者:聞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