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ala 2013-7-11 00:05
豐田模式:“人財”背後是“人德”
豐田模式:“人財”背後是“人德”
在對員工的投資上,人不能夠成為“財”,也就是“人財”機制是不是成立,責任也不完全由管理者承擔,道理很簡單,員工如果不懂回報,就是想當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思進取,這樣的環境下,任何對員工的投資都註定難以有效,我想,這也是很多企業不願意投資員工,不願意把企業的發展建立在員工成長基礎之上的原因。
所以,豐田管理需要一種文化,一種讓員工“自覺”的文化,當他們感受到企業對他們成長的培養與關懷時,應當產生強大的動力去回報企業,如果做不到,就會感到“恥辱”。人財機制背後的這種文化機制,就是“人德機制”
有一個傳言是這樣說的,據說,一家中國公司,請了一個豐田專家到公司,幫助公司實施豐田式精益管理。這位專家到這家公司呆了幾天,了解了員工的工資情況與工作情況之後,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看你們的工資這麼低,覺得真不值得為這樣的公司與老闆工作。
第二句話是:看了你們這樣工作,覺得你們真不應當有飯吃。
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心理自然感覺有些不舒服。但想想平時我們看某些國有企業的員工,甚至某些公務員不也是這樣嗎?看他們的工資的確很低,但看其勞動的態度與貢獻,覺得不拿錢都是在浪費資源。
在豐田,“人德”這句話的意思,有點類似于中國人所說的,產品即人品。說句實話,我過去是比較反對這種說法的,把產品等於人品,這實際上為企業家搞“ 家長制”提供了土壤。什麼是人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管理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喜好,利用自己在企業的強勢地位,強行把自己的喜好當成人品的標準,從而實現“唯為獨尊”的獨裁文化。
但豐田的“人德”這句話,卻又不完全等同於“產品即人品”。產品即人品,在中國相當一部分民營或國有企業的集權體系下,更多的是幫助管理者的權力道德化,把管理者的權力或意願道德化,從而成為某些“企業家暴政”的幫兇。但在日本豐田這種分權式或平民式的管理體系下(這一部分,我們後面會有理多論述),“人德”這個詞卻是幫助員工在為客戶服務的時候獲得道德感。
就是說, “人德”這個詞在豐田,是把產品的品質觀或客戶價值,轉化為“個人道德”的一個詞。這個詞的創立,目的是讓員工從工作中獲得的,不僅是工資,是去養家糊口,更重要的是,“人德”可以幫助員工從工作中獲得道義上的滿足,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尊嚴,是一個受社會尊重的人!
現在,這樣我們開始更深入地進入到豐田管理模式的核心了。豐田的核心是一個字:“人”,是人在製造產品,任何對產品缺陷的麻木,都說明的是不懂對培育自己的人“感恩”,同時也是對使用這些產品的人的傷害,這是一種很不道德的行為,是一種嚴重缺乏“人德”的表現。
在日本,我碰到一位豐田出來的專家,現在他是一位獨立諮詢師,在全球幫助不同的企業實施豐田精益體系,當我問到他在中國實施豐田體系的感受時,他說了兩點:第一,中國企業的領導者們喜歡表面的東西,不深入一線去了解問題,不願意了解客戶、了解員工,豐田管理者喜歡在一線,他們覺得一線才是管理的重點,因為所有的優質產品都是優秀的員工製造出來的,管理者不服務一線,不到一線,那就完全可能紙上談兵。第二,中國的相當一部分員工普遍抱著一種“差不多”的精神,而缺乏精益求精的“人德”,他們往往覺得只要產品差不多,那怕有些品質問題,但不影響使用,就一樣可以出廠。如果客戶投訴,他們也會覺得是客戶太挑剔,因為似乎不是大毛病。但在豐田的文化中,只要是車發現有問題,就不會讓出廠,那怕這些問題不影響使用,也不允許出廠,因為員工覺得,讓一輛有問題的車出去,會讓他們自己感到“人德”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