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基隆中元祭細說從頭

balala 2013-7-10 23:43

基隆中元祭細說從頭

「雞籠中元祭」是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在民國七十三年,為了改善社會風氣、發展觀光事業所定的名稱,市府一改以往政府屢次規勸民間節約祭典、減少活動的態度,反而主動參與,顯示了執事者充分瞭解地方文化特色。

 基隆中元普自清或豊年間開始,迄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字姓輪值主普也已歷經十二個輪迴。從最初的十一個字姓到聯姓會的加入,以至於今日的十五個字姓團體,基隆中元普度的規模逐年擴增。所謂十一個大姓按先後次序分別是: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俗稱「張頭許尾」。

 從七月初一開鬼門到八月一日鬼門關,所有的祭典儀式都圍繞著整個基隆市進行,而陣容龐大的北管樂團、獅、龍陣,以及陣吹、頭旗、踩蹺等民間遊藝團更在開鬼門、迎斗燈、放水燈、普度和關鬼門的時候,隆重出陣,走過基隆市區每一條重要的道路、遊遍每一角頭、行經每一重要寺廟、熱鬧著每一個基隆民眾的心情。

 從普渡祭典的行為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幾種祭祀的目的。第一是超度亡魂,希望鬼魂不要作崇,並對鬼魂表示尊重及敬畏;其次是透過祭典來表達謝罪之意,也就是對以往的過錯表示贖罪,求鬼魂饒恕所犯的有心、無心之罪;第三是祈求事業順利,住所安寧,無災無病,是後是小恩,當祈求得而滿足時,表示感謝之意,也就是還願。

 從這些目的中,我們可看到中元祭典實際上是民間一種認知上的「媒介物」,就是透過佈施、祭拜等儀式行為來求得內心的安寧,轉化原有對幽冥世界的各種恐懼。

 中元祭保存了傳統的文化、並使傳統的技藝得到發揚,而這種文化資產保留的方式與博物館的文化截然不同,因為它依然活潑的融合在民間生活之中,而不是單單成了歷史的陳蹟。這種「活」的文化活動促使參與的群眾對傳統能夠有更具象、更深入的認識。

[b] ■ 傳統祭典活動[/b]

[b]一、豎燈篙[/b]

 在普渡祭典前一至三天,常選於基隆市火車站、慶安宮、主普壇、文化中心等地前設直換篙,燈篙採用留有「大柏尾」的透青竹,意有頭有尾,而「有好尾」,於青竹上懸擣有旗審及燈幟,主要指篙的目的有二:一是邀請天上諸神前來監醮;又共享成果,二是招引陰間的孤魂野鬼前來共享孤食。

[b]二、 老大公廟開龕門[/b]

 農曆七月一日開地獄,謂之鬼門開。值年主普主祭備供祭果品牲肴在老大公廟祭典,啟墓扉、放鬼魂,使幽冥、餓鬼、無緣鬼、孤魂,俗稱「好兄弟」到陽間覓食,限至三十日止,即關鬼門。

 「龕」:依佛之意為「塔」或「塔下室」,其觀念為埋在此的義民遺骸,另依神龕的意義活用,表明老大公的神格已逐漸提高成神。

[b]三、 迎斗燈遶境[/b]

 「斗燈」為寺廟建醮、普渡常見的避邪祈福之物,可為信眾祈求福祥,每年固定於農曆七月十三日下午舉行,平常這些斗燈大都安奉在各字姓會館中,遊街後,安奉在慶安宮,這個活動一直都被視為放水燈之前的一個小高潮,每年都能吸引一些有興趣的人前來觀賞各宗姓美侖美奐,具有民族藝術價值的斗燈。

[b]四、 基隆各宗親會的斗燈[/b]

 「斗燈」為一姓所共有,或數個姓所共奉,斗燈代表同字姓的血緣關係,象徵者命運共同體。斗燈分成天、地、人三部組合而成。最上層的斗中計有尺、剪刀、秤以及鏡子等吉祥物件。「尺」可度知長短,「剪刀」可大小由之。「秤」可權衡輕重,「劍」可辟除不祥。而燄光前的一面圓鏡,發出祥和的燄光,象徵生命的無限靈光,斗燈一旦點燃,不能熄滅,借以求取元辰煥彩的吉兆。

[b]五、 放水燈遊行[/b]

 農曆八月十四晚的放水燈遊行為整個祭典中群眾參與的高潮,也是萬方矚目的焦點,水燈遊行融合的水燈展示,陣頭表演,以及字姓代表遊行,兼具遊戲、競賽的雙重意義,各字姓紛紛表現最高水準,噴出五顏六色的水燈排,雕飾圖案的豪華花車、藝閣及陣頭於炫人瞑目的霓虹燈下,演出各姓的傳說事跡,兩邊蜂湧般熱情的觀眾評高下,這便是「輸人不輸陣」的傳統。

[b]六、 放水燈[/b]

 放水燈的目的旨在為水上孤魂照格,招引至陸地共享。才能使水陸兩界孤魂靖安。

 水燈頭在海上施放後,就焚起厝內銀紙及整座紙厝流向海面,長久以來人們相信水燈頭飄得越遠,該姓的運就越旺,因此選擇寬闊的,退潮的時刻,希望讓水燈頭飄遠,召請海上的好兄弟。

[b]七、普施孤魂「主普壇」[/b]

 農曆七月十五日,普施孤魂的主要場所即在「主普壇」。位於基隆市中正公園上的主普壇為各方矚目的焦點,這項佈置採取傳統民藝手法運用現代美工技術而成,除了在兩邊的壇外,清楚標明各字姓的標幟外,中間一座的樓上為祭拜的主要場所,壇上佈置為五案,成為「富」字形,取其吉利之意。正面為中,旁為在右大廳,再另設束、西兩廳,前面則有案桌,上置香爐,為參拜插香之用。

 「金、雞、貂、石」是中元祭普渡壇上閃爍的燈光中是耀眼的四個大字,它一方面代表著基隆開發史上一頁閃爍的歷史,另一方面也為了紀念當時,普渡祭典的盛況。

 「金、雞、貂、石」為光緒年間新區劃的四堡,就是金包堡(今金山)、基隆堡(今基隆)、三貂堡(三紹嶺)、石碇堡(今石碇)四堡所形成的基隆廳,後逐漸因行政區劃的變化,成為現代的祭典區域。

[b]八、 普施儀式---佛手[/b]

 中元祭的重心就是普施,民間社會基於佈懼的心理,為防無主的厲鬼作崇,即有祭拜求心安的心理,普施的場所除主普壇外,尚有老大公廟及慶安宮等主要場所。普渡的儀式中,要慎重地貼出榜文,法師在掛榜後,以珠辭簽押,讓民眾觀賞明瞭法會的內容,同時也昭告受召的孤魂前來聽經聞懺,稟受甘露洲食,咸得解脫,對陰界的告示,都使用黃榜,佛教所行的普施主要是以經誦為主,佛手所現的手印,寓有接引鬼魂西方,昇登天界之意。


 祭拜的供品也有一定的準則,有兩對基本原則:「全部」與「部份」;「生」與「熟」二原則,用「全」表示最高的崇敬與最隆重的行動,而切分愈小就表示其神格愈低。用「生」表示關係的疏遠,「熟」表示熟稔、日常。

[b]九、 慶安宮跳鐘馗[/b]

 跳鐘馗的作用,在普渡時所行的是「押孤」,即以較溫和的方式,請前來領受施食的好兄弟,即然已經聽經聞懺,理應解悟,又已領受甘露法食,得饜饑虛,就應冥規回轉,意義為「押住孤魂」。扮相威武之鍾馗,使用雞冠血、鴨嘴血赦點,因雞冠血屬陽,鴨諧音「壓」,故可押制孤魂餓鬼,尤其草兩端繫以符紙,點燃後舞動,就象徵化龍,威儀赫赫。

[b]十、交接手爐[/b]

 「交接手爐」的典禮大都選在普渡之夜,個儀式完成之後,大家齊聚在慶安宮的前庭,在媽祖神前,由法師主持儀式,在各字姓代表的觀禮監督下,本年主普字姓將「手爐」交給下年宗親會。手爐的交接儀式也象徵「代代薪傳」永無絕期,這是一項莊嚴而神聖的任務。

[b]十一、老大公廟關龕門[/b]

 關龕門是七月中元祭的結束儀式,孤魂餓鬼,已在人間享受一個月的祭祠,就要回轉冥門,關鬼門,以免孤魂餓鬼遺害人間。「封鬼門」的儀式,由一身穿海青的的道士擔任,手持七星劍,清淨五方後,便召來官將驅逐邪魔,其動作矯捷俐落,或雙劍飛舞,或雙手撲打,最後再持長劍追索四方,驅除孤魂滯魄,最後再艮方封住「鬼門」,此時道士現「雷神相」,威儀赫赫,極具氣勢。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隆中元祭細說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