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ak 2013-7-10 00:03
光緒皇帝所擁有的世界上最大海岸炮 胡里山砲王
胡里山炮臺建於清光緒22年,位於廈門的東南端,地勢險要,與對岸的嶼仔尾、龍角尾形成封鎖廈門港的絕妙犄角,與金門遙望,與國軍最近對峙點為大二膽島,從明代起就設有砲台,派兵駐守。
[attach]44571[/attach]
因地理位置重要,可封鎖阻擊廈門航道,向北可支援陸軍陣營,被稱為“八閩門戶,南天鎖鑰”,炮臺上設有一門德制克虜伯M1891式280mm海岸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門海岸炮,也是當時最新的岸砲,甚至比金門240砲還要大。
[attach]44572[/attach]
[attach]44573[/attach]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3月8日,胡里山砲台正式動工,經過二年八個月的建設,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11月8日竣工。
設東西兩個砲台,砲台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安放主砲和護炮,砲台現存東砲台大砲一尊,護炮二尊。
此圖為"克魯伯砲"運抵廈門碼頭實景(感謝高振碧先生提供):
[attach]44574[/attach]
砲台安裝德意志帝國克虜伯兵工廠 1893年製造的全鋼砲,砲口徑280mm ,長13.96m 的砲筒伸向長空,炮高4.2 m,能旋轉360 度,能上下升降,重59.8 噸,射程16 公里。發砲裝填只需一人操作,機械完好無損,號稱目前仍可發射。
砲閂與彈體特寫:
[attach]44575[/attach]
據有關部門資料表明,此砲應是"克虜伯M1891式280mm海岸炮",它比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城牆的“世界砲王”俄羅斯炮還重20 噸,長一倍以上,實堪稱一絕。
兩砲台之間有隧道互通,中間存放砲彈,至今存有29枚,士兵活動安全隱蔽。
[attach]44576[/attach]
廈門克虜伯大砲為清朝李鴻章向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訂製的,李鴻章終身對克虜伯大砲另有鍾情,總共訂製了幾千們克虜伯大砲,現存口徑最大的為廈門胡里山的大砲。
關於廈門胡里山現存克虜伯海岸炮有關資料 ~
大砲數據:
製造廠家:德國克虜伯兵工廠
製造年代:1893年
安裝砲台年代:1896年
落成驗收年代:1897年3月8日
砲口徑:280mm
膛線:84條
炮重:50噸(不包括砲架、裝彈機構、滑軌等)
炮全長:13965mm
炮輪軌道直徑:7360mm
方向射界:360度
射程:1.6萬餘公尺
射速 : 三分鐘一發
現存砲彈頭:29枚(其中14顆穿甲爆破彈,14顆開花爆破彈。)
兵員配備:清朝將弁120人(守備、管帶、旗官、匠目等);民國官兵133人。
~~~~~~~~~~~~~~~~~~~~~~~~~~~~~~~~~~~~~~~~~~~~~
關於這尊克虜伯大砲,當然還有其他需要補充的。
首先是簡單歷史:
1890年,清廷派留學生到德國埃森受訓,他們受訓的照片,現存德國克虜伯歷史博物館。
1893年,廈門胡里山砲台向克虜伯向兵工廠購買了兩門28升克虜伯大砲。
1896年,胡里山砲台建成,留學生與德國技師任教練官。
1923 年7 月30 日上午,砲台曾發炮迎擊進犯的北洋軍閥艦隊,迫使該艦隊撤離廈門。
1937年10月,日軍艦入侵廈門,國軍駐守胡里山砲台的克虜伯大砲發揮了威力,一砲將日本帝國“若竹”號擊沉在廈門青嶼島以北海域,擊傷“羽風”號,一舉重創了日軍艦隊,這是抗日戰爭期間國軍在東南海域中被擊沉的第一艘敵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