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s 2013-7-4 00:40
風水學中的健康理念
風水學是古人選擇和處理環境的一門學問。其本義是擇吉而居,所謂吉的因素除了所居之地安全和便於生活和生產外,還要有利身心健康。縱觀風水學中有不少健康理念至今對指導我們適應環境和改變環境有幫助。
[b]風水學中的健康理念體現天人合一[/b]
由於古代風水學的基礎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與元氣說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將“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作為融貫整個風水學的靈魂。古代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太陽、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它們同地球晝夜節令變化和災情間的關係。在古人看來,天地的運動直接與人的生長相關。《履園叢話》說:“人身似一小天地,陰陽五行,四時八節,一身之中皆能運用,”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人體與宇宙同構。天地分為陰陽,人體亦分陰陽。天地有五星五嶽,人體亦有五官、五臟。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繞太陽轉一圈,人亦對應有十指。地分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繞地球十二圈,人亦對應有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人的整個經絡系統隨著時間的先後,年、月、日、時辰,週期性地氣血流汪,盛衰開合,人應時辰月令,這一切都暗示著我們,人類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凝聚著整個宇宙的生命,人體完全是與宇宙相合的,人體之氣與宇宙之氣以交流的。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天地與初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元氣在宇宙天地間回蕩,氣在人體中聚合,人實際上被視為自然生態鏈的一環,與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動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與天地自然的合諧相處。因此,要避免在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氣息與環境中生活,人的建築活動就要利於自然的合諧。
如果人類生活在一個與天時不宜,且無地利之環境中,則難免因不適應而生病。人之所以患病,是由於天地人失應而致。《靈樞 .百病始生篇》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這就是說,人之所以生病,是由於天氣、地氣、人體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三者缺少不可。人在天地之中,天地人相應則和,天地人失應則病,天地人無應則死。古人很聰明,早就觀察到天地動人亦動,人之動天地動,故人與天地之間有順逆之分,生死之緣,多有相關。天文、地理、氣象、物候、生態、時序、音律、人事等諸多方面對於人體均有影響,也均可令人體致病,故不獨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不內外三因為然。僅就與風水有關的地理狀況,不合適也成為致病因素,即所謂的地因致病。地因有地狀、地位、地勢、地形、地向、地產、地氣的不同因素。它們對於人體發病具有深刻的影響。如王冰所言:“地高處則燥,下處則濕”、“然地固有弓形、川蛇形、川月形、川地勢不同,生殺榮枯地同而天異。凡此之類,有離向、丙向、乙向、震向處,則春氣早至秋氣晚至。......有丁向、坤向、庚向、兌向、辛向、乾向、坎向、艮向處秋氣早至,春氣晚至。......所謂帶山之地也,審觀向背,氣候可知。寒涼之地,腠理開少閉多,......濕熱之地,腠理開多而閉少。”地之向陽處,陽氣不散令人易致腹脹。背陰處,陰氣盈盛,令人易傷寒。“
再就是不同的地質,具有不同的場力,也就具有不同的地氣。例如,在磁鐵富、集和缺少的地區,磁場烽或大或小,便有時對人體造成不同的影響而致病。特別在高磁力高輻射地區,有的幾不為不毛之地,從而會導致人體心腦精神等各方面的疾病。
現代無論是人文地理學,還是人生地理學,都提出“人地相關論”的重要觀點。自然與人的統一性,自然與人的適應性,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可,這亦同中國風水學之“天人感應”。自然實際上決定了人類的發展,環境同時也在主宰著人的活動、發展及分佈。地理學家認為人口潛力與重力場有共同性,經濟發展曲線與人口增長曲線、生物的生長曲線分佈相似。人口移動可用萬有引力說明。這一切足與風水學的論點相同。
心理學家盧因認為“微觀行為是由環境和各個因素造成的,而宏觀行為是由環境整體引起的。”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密切相關。人的行為、思想、性格、身體及家庭、事業都與環境有著絕對密切的關係,這就是中國風水學一再論證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文明的程度提高,使人類愈來愈重視環境地理學之研究。醫學地理學、環境醫學、健康地理學、疾病地理學,都在提示人類環境與地理對生存之重要。
一、與環境生物因素相關疾病地理,如血吸蟲地理、瘧疾地理、黑熱病地理、出血熱地理、甲肝地理等。
二、與環境化學因素有關的有,如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克山病等。
三、與環境物理因素有關的疾病地理,如高原疾病地理、海洋疾病地理、熱帶疾病地理等。
人們在研究生命現象的過程中,發現有屬長壽地理、保健地理、營養地理、療養地理的。山區有利於高血壓、胃潰瘍病、動脈硬化、心血管病的療養與康復。海邊則有利於肺病、貧血、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的康復。地理的變化、自然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往往使人類猝不及防,也使人類不得不深思。
風水學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已式微。一般的社會公眾並不把環境生存健康問題,當成一種認真的學問。然而,現在人們開始從新的審視角度研究,完全是受西方當代社會思潮影響的結果。歐美經過工業革命後,從獨特的角度開始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現代生活中的三P問題,即貧窮、人口和環境問題(Poverty / Pollution / Population)讓西方的智者們認識到:住宅不僅是裝滿各種電線和設備的機器,建築本身是有靈性的,有生命的。
學者們在此思想驅動下,發現的確存在一種“住宅病”,即人體30多種疾病直接同住宅有關。
城市規劃學者們也發現,城市內的熱光聲處理和綠化、水體、風向以及人聚環境和休閒環境設計,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甚至城市的興衰。
人類在努力改變地理、氣場與環境的同時,與宇宙氣場養生學類似的學科相繼興起,如“生態氣場優選學”,“環境場優選學”等。這些學科系統地闡述了“生態建築”、“生物住宅”、“文明建築”等論點。
由此說來,一個不同風水之地對人體健康有不同的影響。所以,審視風水寶地首先要選擇有利人身心健康的生活環境。畢竟人是世上最寶貴的財富,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也是枉然。
[b]健康理念之一:向陽而居[/b]
向陽,是取維持生命三要素陽光、空氣、水中的陽光。 早在原始社會,中國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發現的絕大多數房屋都是大門朝南。到了商周時期,測量方向是選擇環境的先行步驟,《詩經 公劉》雲:即景乃岡,相其陰陽。因為,中國處於地球北半球,亞歐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回歸線(北緯23~26度)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是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子便於採取陽光。
風水名著《雪心賦》指出:“要明分合之勢,須審向之宜”。向背,即代表“陰陽”之意,文中認為,只有住在陽氣興旺之處,才能安居樂業。《宅經》等風水經典中也無不重視大門立向位於向陽之處。據作者考證向東(陽向)三個座度(甲卯乙)之風水應用,認為“紫氣東來”,可接受更多的陽光,故古人在興建房屋時盡可能將大門、客房、天井等重要設施建于東方(陽方)。
陽光對人的健康好處: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房比北房的溫度高1至2度;二是有利於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預防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尤其對經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有較強的滅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中雲:“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直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這就是要避免西北風。
風水學上向陽原則,擇宅坐向坐北朝南,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方出人傑。 但是中國人講中庸之道,雖認為陽光是人類安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陽光太強也有害身體,如《相宅經篡》稱,陽光太勝者,又易退敗。
[b]健康理念之二 相地的美惡[/b]
風水學上不僅重視觀察所擇之地的來龍氣勢和周圍峰巒形狀高聳秀麗與否,還對所選之地的土壤質量也不忽視。因為深藏土地內層的物質對人體身體健康有著直接影響。
我們不時可看到媒體上報導某地因居住環境中的土壤中含有礦物質或重金屬以及放射性元素,對當地民眾健康造成危害的消息。
人們認識到人的健康也來自于土壤健康。以中國***省南部北門鄉著名的烏腳病為例,幾個世紀以來,都未能找出病因,直到近代科學家不斷的研究後,才發現原來的禍根就是流經該地區的土壤中的地下水污染了土壤,含坤太高,人們飲用這種污染的水和在上面收穫的農作物都對人體有害。
此外,在山西、陝西、河北等地的黃土高原,由於土壤中含氟量太高,在經過雨水沖刷與河流攜帶下,大量積聚在低窪的臺地上,造成該區農作物吸收後,也含有高量的氟,於是農作物經地當地居民食用後不少人就患上了氟中毒之類的疾病。
從環境保護的目的來看,人類的活動如森林採伐,施放殺蟲刹與除草劑,化學肥料,以及重金屬、放射性污染等等對於土壤動物都有一定的影響。我們研究清楚土壤動物對各類污染物的反應特點後,就不難找出指示生物。一般說來凡土壤動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往往也是土壤健康的表現。
對於居住土壤吉凶的檢測,古代風水術中就有聞土辯氣法來相地,如《地理大全》說,山皮之土,曾經日曝雨淋,其味不可辨;只開井之土可辨之,若其味自然襲人,如有一股清香,入人五臟與人調和,如芝蘭參岑,撲鼻可愛者,"貴穴”也。若如牛泓、豬涔,臭穢難當,人皆厭惡者,賤矣,用之必凶。這種以感官相土的辦法雖然原始,但是有其科學性、實用性。
聯想現在人們擇居往往避開有污染的地方,就是為尋求一種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了讓所居環境適宜人類生存,就要培養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激發營造和諧大自然的情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讓自己的生活垃圾再度污染環境。 城市建設和鄉村建設中,人們挖沙取石,破壞了生態環境;農民在噴灑農藥中,造成了大氣污染;澱粉廠在加工土豆的過程中,排放的廢水造成了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其他的工廠在生產過程排放的廢水、廢渣、廢氣造成了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這都是人類作踐自己的生命健康的行為。
[b]健康理念之三 尋找一個好氣場[/b]
中國古代建築受風水影響最大的就是追求一個適宜的大地氣場,即對人的生長發育最為有利的外環境。這個環境要山青水繡,風調雨順。因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
所以,幾乎所有風水環境均講究山水相配,並按照一定的風水空間結構進行組合。為什么許多風水地能成為人們修心養性、休養生息的理想場所呢?原因在於其山水組合合理,能給人一種幽雅舒適曠神怕的感覺。從這種意義上講,“地靈人傑”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難怪乎人們會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組合的山水環境。
風水說中用氣來解釋自然環境,在人與天地自然環境的關係中,只要按照氣的運動變化規律,也就是按照自然的秩序,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合諧,就會獲得平安與快樂,從而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選址的基本意義就是為人類尋找適當的居地。而藏著天地間生氣之地域,即為人類生長繁衍的理想居地。
概括地說,風水理論的一切具體措施也就是圍繞如何尋生氣之凝聚點,如何迎氣、納氣、聚氣,通過 對宇宙天地之氣的迎合、引導和順應,使人體之氣與之產生合諧,從而有助於改善居住環境,保證人類的身心健康及後世的昌盛。從這種意上看,風水可以說正是使宇宙之氣與人體之氣和合的藝術。
從《葬書》及唐代以前,特別是形派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找氣過程實際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簡化,而這種簡化是按一定的邏輯關係進行的。在天地關係上,天是陽,地屬陰,“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青囊經》),地是天之氣的承受者,從而簡化了仰觀天象的工作;而通過警告主人要端正德行使人道對氣的影響成為一個限定因素而不必在擇穴過程中考慮;四季交替實際上也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恒常因數,可在具體的辯穴中簡略;剩下的便是“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奮而為雷,降而為雨,行於地中而為生氣。”(《葬書》)。所以生氣就在地中,並隨地形而走,“丘壟之骨,岡阜之枝,氣之所隨”(《葬書》)。從而使找生氣的工作集中在俯察地形上。而大地茫茫,江河縱橫,氣脈之來往周流,構成一個複雜的網路,生氣仍可望而不可得,所以,“風水說”又以“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為判據,通過選擇和設計“藏風界水”之地使形(即氣)止氣蓄。
至此,中國哲學中的"氣"才真正成為一個可操作的系統,這是一個因形察氣——將功能問題轉化為結構問題。
生態系統的研究主要是對其功能的研究。氣作為綜合的功能流,是無形、無嗅和不斷流變的,對氣本身很難直接把握。在“風水說”中則通過氣與形的關係,“因形察氣”,把功能的問題轉化為空間結構的問題來討論。“風水說”的這一特點尤應引起景觀生態學研究領域的重視。關於景觀的空間等級分佈及景觀結構,Zonneveld(1972)的生態區——地相——地系——總體景觀等級劃分和Forman等(1986)的以斑塊、走廊等為基本元素的結構研究途徑,都是以相對均相的地段和生態系統為基本單位的,實質上仍是一種還原和分析的途徑。而在“風水說”中,穴場是一個由沙水環抱的整體空間單元,而不是一個均相的地段或生態系統,穴、沙、水和龍的關係不是一個等級、分類的序列,而是一個有機構成序列。風水說一開始就沒有把"龍"肢解為相對均相的"部分",再來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而是在有機整體上尋找另一有機整體一-穴。
在實踐中,具體可通過龍、穴、沙、水和向五個方面尋找和調控生氣。就山地而言,山脈為龍,“委宛自複,回環重複;若距而侯也,若攬而有也;欲進而卻,欲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葬書》)。即山勢連綿起伏,蜿蜒回環,土厚水豐,植被茂密者即為有生氣之龍。而以童山(無植被之山)、斷山、石山、過山(山脈僵直)和獨山為不能“藏風世界”,沒有生氣的山。水與山不可分離,兩山之間必有一水,所以,山勢委宛自複,水也自然回環有情,源遠流長。既有山環水抱,形止氣蓄的真龍,其中便有真穴。並強調了一個“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葬書》)的穴前清流屈曲,兩側護沙環抱的理想風水意象模式 。這樣的穴場模式與龍脈(整體山水結構)及合適的朝向相結合,便構成了理想風水的總體景觀模式 。這種結構具有最佳的功能——生氣最旺。
按照現代科學技術理論來解讀“氣場”,在於理解風水學理論的核心“氣”。調整風水,實際上就是選擇適宜的氣場。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氣”實際上就是由超微粒子、電磁波等所構成一種特殊的場,包括物理場、生物場等。這種場是客觀的、物質的。因此,風水學理論與現代科學之間自然地發生著一種密切的聯繫。
風水學中影響人的“氣場”,來自於“內”“外”兩個方面。“內”的方面,包括地球自身的地磁場的作用。地磁場的磁力線的彙聚的某些點,常常會形成磁場作用較強的一些“穴”。這些地理上的“點”和“穴”,在風水學理論與實踐中就發揮著特別的作用。從“外”的方面來說,則主要是宇宙能量、宇宙中的超微粒子包括宇宙射線等對地球的影晌。
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美國的兩位射電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他們通過自己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了一種來自宇宙深處的,並且彌漫於整個宇宙太空的微波輻射現象,即4080兆赫的宇宙微波。這是在宇宙創生時就充滿於太空的一種微波輻射,是一種宇宙原始的能量。它對地球生物圈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根據科學研究和全息生物學理論證明,人體自身就是宇宙全息生物學中的組成部分,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這也就是中國傳統風水理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氣功健身活動,一般認為具有開發智慧與保健身體的功用。人體在氣功的安靜冥想狀態時,能夠產生一種生電、生物場。據對氣功外氣的測試,已經發現有微波、遠紅外線等超微粒子流的存在。氣功中的采氣,應該被看作是對宇宙超微粒子及微波能量的一種接納。地球上的各種地貌形態,包括各種人工建築物的組合形狀,都會對來自宇宙的微波輻射能量產生某種接納或反射的效果,因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氣場。中國傳統風水學中強調“山環水抱必有氣”,就相當於構成了一種鐵鍋型的環抱的接受微波天線的地貌,這是一種兼具接受與聚氣的好氣場。 古代各地修建的“文筆塔”也起到這種接受微波天線的效用。現代建築的一些林立的大廈,也是類似于這樣的微波天線。此外,海環水聚之處,群山中的盆地,往往也都有著這樣良好的接受效果,氣場較好。
再如各種植物,也都以自己的方式構築了這種吸納微波的天線。植物的葉子,大多數是勺狀的,並且向著天空,以“V”型天線狀展開。植物的枝冠形狀,也是向著天空伸展。植物的花,大多是喇叭形的,這些,都是為了儘量多的採納宇宙能量。
綜上所述,風水有氣場可尋,不是空中樓閣。
風水中健康理念還有許多,本文僅為抛磚引玉之意,以喚起風水研究者,從多視角解讀風水的內涵,從中挖掘出有利於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積極因素,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