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efour 2013-6-27 23:28
玩台北/走進看不見的村落 聽寶藏巖說故事
[attach]42291[/attach]
有「台北小九份」之稱的寶藏巖,由於藝術村的改造與藝術家的進駐,讓老村落有了新風貌,近年來成為年輕人拍照、創作、取景的新興景點,但這塊承載太多歷史記憶的都市一隅,許多故事卻不曾被來來去去的遊客所知悉。2012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策劃拍攝紀錄短片《看不見的村落》,紀錄在地居民人與人、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呈現這兒在歷史推移之下,更迭的意象及生活形貌。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聚落,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為台北多元文化的縮影,以其特有方式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聚落文化。也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產生今日以「共生」為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買了這個房子以後沒錢,就自己挑石頭把它砌起來,趁退潮到河裡去撿,挑到最後肩膀都挑痛了。」「石頭嘛,我也挑過!」老伯伯們看著紀錄片中的自己,你一言我一語,說說笑笑,覺得相當新鮮,而寶藏巖的歷史痕跡,就在他們一段一段訪談中,輪廓漸漸清晰。
[attach]42292[/attach]
[attach]42293[/attach]
▲寶藏巖的老住戶們看著《看不見的村落》中的自己,覺得相當新鮮。(記者田欣雲攝影)
1980年7月,寶藏巖被台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1999年,龍應台在擔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貧窮藝術村的概念,做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2004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聚落,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2010年10月2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進駐營運,結合在地資源,建構藝、居共生的平台,企圖開啟一種創造性對話。
[attach]42294[/attach]
▲居民當年挑起一塊塊河石砌的石牆,如今仍能看見。(記者田欣雲攝影)
[attach]42295[/attach]
▲建築依山傍水而建的寶藏巖。(記者田欣雲攝影)
寶藏巖的歷史演變為大時代背景,《看不見的村落》大量訪談拍攝聚落居民過去在寶藏巖的生活記憶,從依山而造的小鄰里社區特有的建築樣貌、早期特有的河口生活與工作形態、特有的居民習慣……等,藉由居民的在地觀點去看這個聚落的歷史,及其有機發展的聚落生活。而這些生活印記的確存在,在這一座隱身在現代化的大城市中,這座記憶底層的村落,存在於倚著山城建造的看來參差不齊的老房舍中。
[attach]42296[/attach]
[attach]42297[/attach]
[attach]42298[/attach]
▲寶藏巖的每個角落風格獨具,近年來成為年輕人拍照、創作、取景的新興景點。(記者田欣雲攝影)
下回參訪寶藏巖聚落時,除拍照留存美景、沉浸於藝術氛圍,請試著來共同分享眾多文獻上無記載、每天發生於藝術村的一些寶藏居民小故事,進而深度體會理解寶藏巖聚落人文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