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mad 2010-1-15 11:19
好膽固醇在做什麼?
高血脂症是血管裡的隱形殺手,若是沒有好好控制血脂,將會引發心臟病、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如何知道自己的血脂高不高?有沒有高血脂症?就必須靠抽血檢查,找出膽固醇數值、好膽固醇(HDL-C)、壞膽固醇(LDL-C)及三酸甘油酯(TG)等數值是不是正常,因為這些數值的意義,正代表著你的血脂有沒有異常。
因此,控制好各種膽固醇,就可以避免血脂異常,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好膽固醇在總膽固醇甚至是血脂中所扮演的角色,若是沒有這個「血管清道夫」努力掃除,總膽固醇數值即便都在正常值之內,若是好膽固醇很低,達不到標準值,依舊還是有心血管未爆彈的風險。
膽固醇是由肝臟製造的
膽固醇其實就是血液裡各種脂肪的複合體,因血脂肪不能直接溶於水,所以在血液中必須和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結合,形成可溶於水的複合體,叫做「脂蛋白」。大部分的膽固醇是由肝臟製造,還有一部分從飲食中吸收,如大家所熟知的高膽醇食物蛋黃、高脂肪肉類以及食用油等。而身體需要一定份量的膽固醇,才能維持正常機能運作。
胡啟民比喻,血液就像大海,而脂蛋白就是海上裝載了油脂的船,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就是船上載的貨物,有的船是胖船長駕駛的如壞膽固醇、有的是瘦船長如好膽固醇,每艘船隻裝載的油量和成分不同,膽固醇就是由不同種類的船隻所組成。
基本上總膽固醇中含有好膽固醇以及壞膽固醇,也就是不同船長領導的船隻,而這些船隻的功能包括可以構成人體細胞膜的原料、構成荷爾蒙的原料如腎上腺荷爾蒙、性荷爾蒙等,同時也是構成膽汁的原料,就因為膽固醇對人體有這些必要性,所以不可缺少,但是也不可以過多,如果膽固醇過高時,就容易提高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了解血脂與健康的關係很重要。
好膽固醇太少,動脈恐硬化
屬於「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最大的功能是負責運送血液中的膽固醇到肝臟代謝。胡啟民說,好膽固醇就像是掃把、刷子,可以把多餘的壞膽固醇運送回肝臟代謝排除,不但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另外,還有抗氧化的能力,對於預防動脈硬化也很有幫助,而根據研究,好膽固醇每提升1mg/dl,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可以減少1%,所以,好膽固醇也被稱為「血管的清道夫」。
由好膽固醇
看血脂異常
胡啟民進一步分析,單看各項膽固醇數值的高低,並不能很清楚的判斷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多高,還要搭配心血管風險指標(Framingham scores),不同心血管風險的人,可容許壞膽固醇的上限也不相同。以好膽固醇來說,一般健康人,有兩個指標可以參考:
1.好膽固醇最好高於45mg/dl,對於心血管愈有利。
2.可以用總膽固醇數值除以好膽固醇指數值,計算出來的理想數值最好在3.5以下,超過4.5屬中度血脂異常,就要開始飲食控制,若是高達5.5以上,則屬高度血脂異常,一定得就醫。
壞膽固醇過多,導致中風
胡啟民說明,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就像是房間裡面的垃圾,當垃圾愈堆愈多沒有清除,房間會充滿垃圾不能住人。
壞膽固醇是從肝臟攜帶膽固醇到身體各個組織最重要的脂蛋白,但是由於一部分的壞膽固醇如氧化過的壞膽固醇會黏附在血管壁上,累積多了就會造成血管粥狀硬化,最後導致血管狹窄,嚴重的甚至會阻塞,塞在心血管就造成心肌梗塞,塞在腦部就會腦中風,所以,壞膽固醇只要維持足夠身體所需的量就好了,不需要過多,過量就變成垃圾。
由壞膽固醇
看血脂異常
那麼究竟壞膽固醇數值要多少才不會有健康風險呢?胡啟民解釋,理想的壞膽固醇指數是因人而異的。
1.以沒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健康人來說,壞膽固醇只要小於160mg/dl就可以。
2.多於2種以上的心血管風險,壞膽固醇至少要控制在130mg/dl以下。
3.而有更高心血管風險如糖尿病患者,壞膽固醇則不能超過100mg/dl。
4.若屬於非常高風險如曾罹患心肌梗塞或週邊血管阻塞患者,壞膽固醇一定要小於70mg/dl,甚至更低。
三酸甘油脂與飲食有關
許多人過了中年之後,經過血液檢查,常會在報告中發現「三酸甘油酯」數值過高的現象,醫師會建議,少吃肥肉、高脂肪食物如油炸品或是甜食等,如果平日有飲酒習慣,更要戒酒,甚至還會建議進一步檢查有沒有脂肪肝,膽固醇指數高不高⋯⋯等,以判斷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胡啟民表示,三酸甘油酯也是血脂的一種,又名為「中性脂肪」,同時是體內重要的脂質之一,三酸甘油酯是以乳糜微粒形式被腸道吸收,再送到肝臟重新組合成新的三酸甘油酯,分別送到身體各組織以供利用,因此,血中濃度與飲食的關係密切。
一般來說,高脂肪、高糖分及高澱粉的食物如肥肉、糕餅等,都容易使三酸甘油酯升高,而大量的喝酒也會使三酸甘油酯上升;另外,長期使用避孕藥、類固醇、高糖分食物、長期大量喝酒,都同樣會使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升高。
以健康的人來說,三酸甘油酯應該控制在200mg/dl之下,因此,當發現三酸甘油酯高於200mg/dl時,可以先從控制食物攝取的量及種類、減肥和運動開始做起,若是仍無法降低時,就要和醫師討論是否要使用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