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nyo 2013-6-11 00:37
姜維瞧不起仇國論
〈仇國論〉可以救姜維、救蜀國,但姜維不聽,終與蜀國同歸於盡。
從延熙十二年到景耀六年,大約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姜維曾九次興兵伐魏,但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竟以「成都身死」的悲劇收場。對於姜維頻頻北伐中原之舉,後人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若從姜維「屢戰屢敗」這一角度來看,則可見他在處理「北伐」這個國家大事上,是頗為不明智的。他明知不可而強行為之,只知征戰而不恤軍士,僥倖求勝而疏於防範,最後落得為讒所害、自身難保、兵敗城破、國家危亡的結局,這是很可悲的。
我們當然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但為了避免重蹈姜維的覆轍,就必須把他當做前車之鑒。
譙周在〈仇國論〉中說:「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意指時機成熟了才去行動,命數合順了才去舉事;這可說是做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而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除了必不可少的主觀努力之外,還需具備必要的客觀條件,即天時、地利、人和儘管具備了這三個方面的條件後,還不一定保證能成功,但若不具備這三個條件,哪怕是缺少其中之一,事情都難以成功。
那麼姜維興兵伐魏時,蜀國的現況如何?是否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尚書令費禕說:「近者,蔣琬、董允皆相繼而亡,內治無人。伯約只宜待時,不宜輕動。」(第107回)征西大將軍張翼說:「蜀地淺狹,錢糧鮮薄,不宜遠征;不如據險守分,恤軍愛民;此乃保國之計也。」(第110回)中散大夫譙周說:「近來朝廷溺於酒色,信任中貴黃皓,不理國事,只圖歡樂;伯約累欲征戰,不恤軍事,國將危矣!」又說:「臣夜觀天文,見西蜀分野將星暗而不明。今大將軍又欲出師,此行甚是不利。」(第115回)吳國薛珝則說:「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第113回)以上幾位大臣分別從軍政人才、國力實情、政治形勢、君主心態、民心士氣等方面深入分析蜀國的現況。而把它們概括起來,將會發現「形勢不妙」。
此外,對於魏國的現況,廖化也作了客觀的評估,他說:「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將軍強欲行難為之事,此化所以未敢專也。」(第115回)至於司馬昭則說:「吾自征東以來,息歇六年,治兵繕甲,皆已完備,欲伐吳、蜀久矣。」(第116回)僅從這兩人的話中,即可看出魏國不但兵強將智,而且戰爭的後勤準備也十分充分。
若把蜀國和魏國的情況加以對比,就會發現相差十分懸殊。可以說,兩國相互之間不用交戰,勝負便可預知。但姜維卻一直不肯正視這一點。
另外,譙周在〈仇國論〉中也提到若想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漢高祖之大業,則勢必遇「秦末鼎沸之時」方可。如果天下已是「六國並據之勢」,那就只能效法周文王的養民、勾踐的恤眾。但姜維認為:「此腐懦之論也。」堅持背天違時逆人而行。其實,九伐中原的失敗是早已註定的,姜維只是在「強欲行難為之事」罷了!
姜維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內九伐中原,若再加上對少數民族地區叛亂的平定,僅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就達十幾次之多,可說是年年用兵。
打仗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例如人馬的糧草、前後方的費用、招待賓客使節的開支、器材物資與武器裝備的保養和補充,估算下來,每天至少要耗費千金,然後十萬大軍才能行動(參見《孫子兵法‧作戰篇》)。所以「興師」必然要「動眾」,百姓不但得承受繁重的經濟負擔,而且還要在戰前、戰中、戰後參加各種勞役。倘若戰爭勝利了,尚可得到一點補償,但如果戰爭失敗,則所有的血汗都將付之東流。因此姜維的連年北伐,肯定讓百姓困苦不堪,不得安寧。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一樣,煎小魚時,不能總是翻個不停,不然小魚就會被翻得稀爛。同樣的道理,治理國家也要清靜無為、安靜無擾,如果為政煩擾多舉,國家就會因此而敗亡。治理大國尚且如此,治理像蜀漢這樣的既小又弱的國家,更是不能對百姓造成諸多負擔,「如遂極武黷征,不幸遇難,雖有智者,不能謀之矣」。果不出譙周所料,由於連年征戰、百姓凋瘁,致使國力耗損、不堪一擊,魏國前來一戰,蜀國便一敗塗地。
孫子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兵法‧形篇》)從前那些善於打仗的人,都是先創造不會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後,再去尋找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因此姜維應該先把自己的「門戶」看好,然後再去「敲」別人家的「門」;首先保證魏國打不進來,再去興兵伐魏,這樣才符合「善戰」的原則。
然而,姜維總是想著要去征伐別人,所以只要一找到藉口和機會,他就馬上發兵,一副兵強馬壯、勢在必得的模樣。但當魏兵主動前來征討時,他的防禦能力就破綻百出了。例如他剛與鍾會交戰,便連連失利,被迫退守劍閣。鄧艾之所以能偷渡陰平,也是因為蜀國撤掉了諸葛亮當年所設的把守險隘的軍隊。此事雖不全是姜維所為,但他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另外,姜維出戰時,雖然有時能獲得零星的小勝利,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細算起來,每次所付出的代價都相當的大,絕對得不償失。
譙周在〈仇國論〉中說:「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為小利數目,不為意似改步。」(《三國志‧蜀書‧卷十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諺語說:「與其僥倖投機而連連栽跟頭,不如細密周到地考慮好後再去行動。」因此,有智慧的人不會因小利而轉移目光,也不會因似是而非的意念而改弦易轍。譙周的這幾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姜維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