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e 2009-12-17 21:44
俄羅斯 R-77 空對空導彈
1[img]http://i193.photobucket.com/albums/z84/CWZhang/weapons/AAMs/R-77/fed9330e.png[/img]
2[img]http://i193.photobucket.com/albums/z84/CWZhang/weapons/AAMs/R-77/0b4dafe4.jpg[/img]
規格
重量︰R-77 175 kg,R-77M1 226 kg
長度︰R-77 3.6 m
直徑︰20 cm
彈頭︰22 kg,高爆碎片型
引爆方式︰雷射接近引信
發動機︰R-77 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R-77M1 ramjet
翼展︰35 cm
射程︰R-77 90 km,R-77M1 175 km
飛行高度︰5 m~25,000 m
速率︰R-77 Mach 4
制導系統︰慣性,中段更新,終端主動雷達歸向
發射平台︰MiG-29、MiG-31、MiG-35、Su-27SM、Su-30、Su-34、Su-35、Su-37 及 Su-47
未來發射平台︰HAL Tejas 及 PAK FA
在實戰中發生過飛彈擊中目標卻沒有引爆,而且還插在目標敵機上、讓她帶回自家基地,連砸穿都沒有發生,所以用高爆破片類彈頭更能發揮較佳的有效殺傷率。更新的設計還有用連桿去殺傷敵人的空對空飛彈(連桿彈頭在地面防空用的飛彈上更早出現;也有資料認為連桿也有出現在R-77的系列產品之中,因為前蘇聯/俄國是最早實際再多種飛彈運用連桿彈頭的國家),一般高爆破片彈頭是靠彈頭引爆後產的的數十片到上百片破片去破壞十幾二十公尺內的目標,一旦目標被破片掃到,就會有多個破洞,這樣即便沒有打中重要部位,也會因為機體表面破壞較多而更容易造成失控;而連桿在彈頭內微量裝藥引爆後,短時間內漸漸擴大成一個環狀構造,範圍內的目標會因為這樣而被切割、削掉目標不少東西,傷殺力更佳。不過現在的空對空飛彈開始追求能同時打擊飛機類或導彈類目標(主要是對敵方的巡航類導彈),所以不少較新開發高爆類彈頭(包括高爆破片彈以及連桿彈頭等)除了前面提到的高爆殺傷模式外,還可透過簡單調整就變成用較集中的聚能反應攻擊較高強度目標(像是反擊敵方巡航導彈時不管是命中導引段、彈頭或發動機都能有效毀傷)。
1.對於飛機躲避飛彈、或著是飛彈追擊飛機,機動性都很重要,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雖然現在有較長射程的主動雷達導引飛彈,但是受限於發射機的雷達與射控系統、以及敵機還是會躲等情形,所以實戰中命中率其實並不好,AIM-120大約只有三到五成的命中率(五成的數據很可能是官方宣傳,就像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軍方唬爛愛國者防空飛彈的命中率一樣),不過怎麼說也已經比早期型的半主動雷達導引好多了(註*)。因此,從實戰經驗與演習中可知,如果適當運用一般較為人所知的機動飛行與電戰機動(讓戰機上干擾來襲飛彈的電戰系統能更有效發揮的機動戰術),就能讓性能不錯的主動雷達導引視距外攻擊命中率降到不足三成;而戰機本身如果有匿蹤效果,又能把敵方主動雷達導引飛彈的各種有效射程拉低到原有最大射程的五分之一、甚至僅十分之一左右;而發射飛彈的戰機如果雷達與射控系統夠好,則能延升有效射程兩三倍,比如發射同樣的AIM-120C5/C7,如果是F-22A可有約五十至七十公里的最大有效射程,相同條件下換成F-15C/D,則降到僅三十公里左右;類似情況在Su-27S與Su-35BM上也是一樣。
2.雖然F-14與MiG-25都號稱能同時間內導引四至六枚長程空對空飛彈攻擊四至六個不同地目標(演習中的測試成績),不過實戰上可行性不高(光是目標切換問題就很多);即便到了射控系統與飛彈都更進步的現在,F-15或Su-27家族,實戰中要同時掛超過六枚以上中程空對空飛彈也有問題,因為以現在的作戰環境而言,一般攻擊完兩輪(大約用中/短程空對空飛彈打擊二至四個目標)就需要返航,否則可能會消耗到預留的5%至10%的油料(這種預留多半是為了降落不順利所準備)。就算是比較能裝複雜系統的軍艦或地面防空體系,實際上一個單位(一艘新型現代化防空驅逐艦/巡洋艦或一個S-300等級防空飛彈營),能在數分鐘內分別攔截十幾個到三十多個上下的目標數量(不過這種指揮系統與雷達導引裝備的設計極限,實戰環境中也一樣很難做到)已經是很優秀的系統表現,所以才需要更高層級系統來統合(空中就像是預警管制機,海上則是指揮艦/旗艦的指揮官統籌,而地面上就是旅級、甚至團級的指揮系統,再加上事前安排並演練好的作戰教範守則)。
*註:AIM-7在越戰時期都在9%多左右變動(總體成績是發射五百八十九枚、命中55枚,命中率約為9.34%;中間最輝煌的時期命中率約13%),比同時期的AIM-9還差(小弟印象中大約是一成多,手邊沒有較詳細資料),與AIM-4D差不多(AIM-9的前輩,同為紅外線導引;給F-4D使用,專做近距離格鬥用,不過AIM-4D命中率也只有9.30%);不過這時除了技術問題外,也因為當時美國海空軍都規定要確認目標才能射擊(因為戰爭初期發生過發射AIM-7卻誤傷友機,其實實施新的交戰守則後的中後期,甚至有誤傷己方直升機與軍艦的繆誤)。AIM-7是了第一次海灣戰爭才有較接近設計目標的數據,當時大約有兩成多的命中率。
中共已先於2002年獲得俄國外銷的R-77,與當時新一批的Su-30MKK一起交付給中共解放軍空軍,2002年之中也進行試射,也因為這樣美國才會在2003年年底交運AIM-120C5給空軍(早先宣佈時機比中共確定購買R-77時機晚沒有多久,不過一開始先存放在美國本土基地,之後確定中共已經裝備才運交)。
而中共其實也有買R-27(這一系列中程空對空飛彈同時有被動紅外線、被動雷達與主動雷達導引等三類導引的次型號,而且因為體積與重量比R-77更大,射程還比她更遠),此外,也已經有自製型號已經服役。
早期開始的是從1980年代就開始相關計劃的霹靂十/PL-10型,據說霹靂十型技術來源是義大利Aspide中程空對空飛彈(最早是義大利在美國麻雀飛彈AIM-7E-2基礎上研發的半主動雷達導引型;而中共在更早期的1960年代末,因為從地下管道獲得美國在戰場上發射失敗的麻雀飛彈所仿製研發的霹靂四/PL-4型,不過因為當時技術基礎太差,導致這一型射程僅有二十公里不到、導引系統也不合用而在1985年中止),不過其中也是有中共從自家飛彈基礎上改出的技術(艦對空/地對空導彈獵鷹60/LY-60的縮小彈體與發動機用自家技術,後來獵鷹60在地對空型稱為紅旗六一型,紅旗六一改良型HQ-61C的導引段部份技術就有來自義大利Aspide的部份,所以後來要改成空對空飛彈時就想到私下找義大利當技術來源,但是義大利在還沒發展出主動雷達導引型前就中止合作;義大利的Aspide本來是想要放到EF-2000上使用,只是到目前也沒有下文),不過因為過重與半主動雷達導引(半主動雷達導引已經基本成功,但是評估認為不合未來發展)等技術問題導致沒有繼續發展。
後來再加上其他新技術(據說有引進以色列Derby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技術,不過這一點並不確定)研發霹靂十一/PL-11型,雖然還是跟霹靂十型一樣是半主動雷達導引,發展到後來已經有自行發展出主動雷達導引裝上試射,但是霹靂十一也因為其他原因未生產服役(已知最後試射是在2002年,這一年共試射五次,其中有四次成功),部分已經可用的相關技術應該是沿用到更新的霹靂十二身上,所以也應該是已經終止。
最新自製的霹靂十二/PL-12型(外銷型號是閃電十/SD-10型)的中程空對空飛彈,這一型主動雷達導引的中程空對空飛彈已經發展成功,可能是從霹靂十一的主動雷達導引發展型改良而來(不過也有消息認為導引段有用到R-27、R-77的相關技術),已經量產並亮相,有不少裝在殲十一與殲十上的照片,外來也將裝在外銷的FC-1上出售,不過外傳還是有外來技術支援,從俄國的R-77、R-27的主動雷達導引型到以色列等來源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