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bo542 2009-12-12 23:18
J-10 and j-11
殲-10,按西方劃分戰鬥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製造並批量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鬥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啟動,18年後該機才正式服役,全面形成戰鬥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帶來的巨大壓力,加上改革開發使得我國國力增強,並且重獲從西方引進軍事技術的渠道,我國於1980年代具備了研製新殲擊機的動機、底氣和能力。西方出於抗衡蘇聯的需要,給予中國大量技術援助,其中以色列將自己胎死腹中的LAVI“獅”式戰鬥機的設計資料提供給我國。在之前對新型殲擊機的研製工作基礎上,輔以外國技術的幫助,成都飛機製造公司挑起重擔,發起了對第三代戰鬥機的衝擊——研製殲-10。
[img]http://www.hexun.com/Images/22/98/229831.jpg[/img]
[img]http://air.top81.cn/pla/gfx/j10/j10_lee.jpg[/img]
江主席等中央領導向我軍著名試飛員雷強同志表示祝賀
[img]http://air.top81.cn/pla/gfx/j10/j10_lei.jpg[/img]
解放軍空軍曾擁有包括殲-6、殲-7、殲-8現役主力戰機約5000餘架,現役戰鬥機數量上為世界第一。正如在之前的頁面中我們看到的,即使是最先進的殲-8系列與美俄戰鬥機相比,也有著相當大的技術差距。實際上殲-8系列與美俄第二代典型戰鬥機,如米格-23、F-4等相比,某些方面還遠遠不如,例如對地攻擊能力。89年政治風波促使了西方對中國的軍事孤立和包圍,蘇聯瓦解、東歐巨變使得中國必須獨自支撐社會主義的大旗。海灣戰爭更令中國領導層認識到,科技是戰鬥力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隨後軍方與航空製造部門之間展開了仿製蘇-27的爭論。空軍認為用蘇-27替換殲-6、殲-7機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辦法,而自行研製的新一代戰鬥機短期內無法裝備服役。但對於航空工業部門,研製自己的戰鬥機意味著保持國家航空科研的實力,更重要的是關係到自己的飯碗。因此航空工業普遍希望將蘇-27上獲得的先進技術用於改進國產戰鬥機,如用AL-31F發動機裝備殲-10戰機,用R-27、R-73空空導彈裝備殲-7、殲-8 。因此航空工業部門認為仿製蘇-27將直接影響到國內的項目。此外,航空行業內部還存在著畏難心理,部分人員甚至抱著殲-8II不放,認為無需仿製蘇-27。之後中央作出了“兩條腿走路”的決心,既要獨立研製新一代戰鬥機,又要盡快將蘇-27國產化。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
[img]http://air.top81.cn/pla/gfx/su27/su27_3.jpg[/img]
[img]http://air.top81.cn/fighter/gfx/su27/su27_2.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