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塞瓦斯托波爾三十號砲臺

malela 2013-5-19 00:46

塞瓦斯托波爾三十號砲臺

[attach]34587[/attach]
1941至1942年,歷時二百五十天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成為二戰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之一。黑海艦隊基地的捍衛者們挫敗了德軍繼續深入高加索地區的企圖,並影響了整場戰爭的進程。保衛戰期間,第三十號和第三十五號岸防砲臺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作為防禦方的主要砲兵力量給侵略者造成了相當大的傷亡。
[attach]34588[/attach]
三十號砲臺一直戰鬥到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七日被德軍佔領並完全封鎖。戰爭結束後,砲臺得以復原(相比之下三十五號砲臺則廢棄了很多年,直到最近才在贊助人的努力下建成了一座紀念館)。三十號砲臺如今仍然名列俄軍編制內,隨時等待重新啟用。
七十年的前這個地方可不像現在這般寂靜,那時候600mm口徑的巨型砲彈落地爆炸,殺死很多人……
[attach]34589[/attach]
當初每個砲臺配置兩門可旋轉的305mm口徑四聯裝炮塔。(今天看到的炮塔是戰後改裝的)
三十號砲臺的建設始於一九一二年,佔據著柳比莫夫卡村外別利別克河口的有利位置——那是一座部分彎曲的小山,面朝大海。然而工期最終卻拖了很久,因為曾中途停工數年。各路專家們為了節約每個盧布採用了各種方式方法,包括使用沙皇艦隊重型戰艦上的遺留部件。
[attach]34590[/attach]
1933年,火力相當於主力艦艦主炮的三十號砲臺正式投入使用,格奧爾吉.亞歷山大上尉被任命為指揮官,政委是葉爾米拉.索羅維約夫。炮塔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射擊,最大射程三十公里.
[attach]34591[/attach]
三十號和三十五號砲臺原本作為岸防火力打擊敵人的水面艦艇。然而,當1941年德軍部隊侵入克里米亞半島,砲臺就變成了從陸地上保衛城市的重要武器。
德軍將塞瓦斯托波爾港的沿岸砲臺稱作「要塞」:分別是「馬克西姆·高爾基-1」(三十號砲臺)和「馬克西姆·高爾基-2」(三十五號砲臺)。由於三十五號砲臺距離德軍攻擊區域較遠,所以亞歷山大上尉指揮的三十號砲臺注定要在城市保衛戰中擔任更積極的角色。德軍將領們曾說「馬克西姆·高爾基-1」是「真正的工程藝術傑作」,並表示「由於此砲臺的卓越能力,可能會將塞瓦斯托波爾之戰推遲半年以上」。因此砲臺陣地遭到了來自地面重炮和空中飛機的持續轟炸。
[attach]34592[/attach]
根據曼施坦因將軍的回憶錄,德軍在攻打塞瓦斯托波爾期間使用了發動戰爭以來最猛烈的火力,包括190mm、305mm、350mm、420mm口徑的各種榴彈砲和迫擊炮,甚至出動了600mm的「卡爾」重型臼炮和800mm的「朵拉」列車炮。
[attach]34593[/attach]
德軍「卡爾」重型臼炮
[attach]34594[/attach]
德軍610mm砲彈。
砲臺守軍向上級報告說德軍發射的610mm砲彈摧毀了混凝土工事,而上級最初的反應卻是不相信。
[attach]34595[/attach]
「卡爾」臼炮的彈殼碎片
[attach]34596[/attach]
三十號砲臺頑強堅持到打光最後一發砲彈。1942年6月17日被敵人完全包圍,6月18日砲彈告罄,6月21日守軍爆破了設備器材以免資敵。當時炮塔附近仍有來自第九十五師和海軍步兵旅的約200名戰士,這些人在暗砲臺和地下工事內繼續奮勇抵抗了九天……
[attach]34597[/attach]
左圖為德國和羅馬尼亞將軍查看被佔領的砲臺。
[attach]34598[/attach]
戰後,砲臺重建並安裝了新武器、新火控系統和配套生活設施。
[attach]34599[/attach]
砲臺和地下掩體的入口,樓梯旁有守軍紀念碑。
[attach]34600[/attach]
警報燈和烈士紀念牌匾
[attach]34601[/attach]
每個房間都有防爆裝甲門保護屋內的人員和設備
[attach]34602[/attach]
炮塔的心臟:發電機室
[attach]34603[/attach]
各種機器都需要潤滑油才能運轉。
[attach]34604[/attach]
每個炮塔的三根炮管都有獨立的供彈機構,可以齊射或單獨發射。
[attach]34605[/attach]
炮塔頂部的潛望鏡是炮手的「眼睛」
[attach]34606[/attach]
回到地面的梯子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塞瓦斯托波爾三十號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