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ilai 2013-5-4 01:26
四十歲,好日子才開始【下】
享受人生下半場,這些該做的事
★ 具備「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
二、三十歲的人都是扮演者配角的角色,四十歲後,扮演主角的戲曲就要進入序幕了
。
的確是比較自由,也可以依據自我的想法來發揮。在這個同時,工作上也剛好位居於
被上下左右的箝制住的中間位置,因而感到負擔很重的前輩們也不少。
即使公司完全給予授權,可以「依照自己的判斷來做」,但是伴隨而來的也就是「責
任」的加重。並不是一個人埋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實所有的工作都是好幾個人一
起進行。
一般來說,公司對於四十幾歲的人的期待,與其說是個人的業績提升,不如說是所帶
領的團隊的業績表現。也就因為如此,「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就很重要了。
當第一線衝鋒陷陣的業務時,非常優秀。可是幹起來經理之後就像隻不叫也不飛的鳥
似的,有句形容這樣的人很貼切,「有名的選手,卻不一定能成為有名的教練」,很
多前輩對此都有著切身之痛,而後悔不已。
也就是因為幹業務時很優秀,所以被晉升為經理。但是升任經理後,業績平平,部下
也對他很不滿,最後在公司內部,問題爆開了,就被打入冷宮。
要把有著這樣經驗的前輩的人數統計出來是不可能。但是訪談了一萬人以上的感覺,
當過管理者少說有三分之二是如此,也就是半數以上。以前是當紅炸子雞的事業部課
長,可以說是紅透半邊天,最後還是被打入冷宮部門裡頭去冰起來,這樣的例子到處
可見。
為什麼會常遇到這樣事呢?故事常常是這樣,主角年少得志,仕途一帆風順,順利登
上課長的位子。可是這類型的人無法理解一個人遇到瓶頸無法突破的挫折感,所以也
沒法給他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應有的建議與幫助。這樣的情形下,很難培養好的部下
。因為自己莫名其妙地就能把事情做好了,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去把經驗教給那些做不
好的人,光只會說:「奇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呢?」
就這樣,與下屬的信賴關係也日益惡化,最後由人事及經營層看來,這樣的人是缺乏
管理能力,自然被調離主要的工作線,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有一位有著這樣切身之痛的管理職非常後悔,想到當初要能學會「驅使他人做事的技
巧」就好了。
綜合他的談話,發現到他認為欠缺「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是後悔最大的理由。這也
意味著他將管理職應該具備的管理技巧,片面解釋為單純「業務上的管理」。
這些後悔的人,通常是認為僅僅是管理部下的工作進度,或下些命令、指示就是所謂
的管理了。
公司對於四十幾歲的管理職所期待的是在業務上的管理之外,還要管理屬下的「工作
動力」。與其說是種管理,不如說是一種溝通能力,可以燃起部下的戰鬥欲,使他們
充滿動力。
有些人可能不擅長於這樣的管理溝通能力,即使自己不覺得重要,周遭的人也會要求
你要有這樣的技巧,在早期就要用心去培養這樣的技巧。
感到後悔的前輩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用自己的做事方式去強迫他人也照做。這種
人在日文稱為無手勝流(獨門獨派),這種作法有時有效,有時無效,還有可能有反
作用。
自己長年來所累積的方法,久而久之也就理所當然被自己所接受。可是部下們都是年
輕世代不見得都吃這一套。所謂管理是人與人相處的問題。抱持自己的方法絕對沒錯
的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隨著時間,與他人的裂縫越來越大,這問題不得不小心。
本來「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是種管理職必須具備的「複合式」管理技巧。驅使他人
做事並非和魔法一樣,只要一招就搞定,而是有好幾種的技巧結合而成。
光是靠個命令就可以使得部下動起來投入工作,這只有在部下是超級優秀的黃金組合
才有可能。在一般的組織裡頭,除了「業務」的管理之外,還要管理部下的「工作技
巧」或「工作動力」,再給予具有「遠景」的方向性,才可以說具備了「驅使他人做
事的技巧」。
三十幾歲以前可以靠著自我管理就可以活躍於職場。四十歲後,如果沒有意識到去管
理其他人的工作動力的話,很難在公司有發展的空間。
★ 要知道如何利用「瑣碎的時間」
身為公司組織核心基幹四十幾歲的人們,漸漸很難以自己的步調來做事。被部下、上
司、其他部門搞得團團轉,慢慢地連自己的工作都常被打斷。
如何善用瑣碎的時間,無論對二十或三十歲的人而言都是一樣重要。但是,在非常有
限的時間之內如何活用時間的技巧,對於時間少得可憐的四十多歲的人來說,就顯得
格外重要了。
這裡想介紹的方法是「十分鐘內可以做的事」。
這種構想有點像準備考試時的利用時間的空檔來唸書,比如找在工作與會議之間的十
分鐘左右的瑣碎時間來靈活利用,是一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活化組織的好方法。
我本身非常留意和利用這種瑣碎時間,不管是思考企畫案或寫文章。從網路檢索到打
電話約新客戶都可以活用這短短的時間。
一旦養成了這十分鐘什麼都不做的習慣,時間就白白流失掉了。雖只是十分鐘,卻是
轉換心情的絕佳時間。就像為什麼要在冰淇淋裡頭加上威化餅一樣,要是一直吃同樣
的東西,舌頭就會頓感麻痺,這時候威化餅可以讓舌頭恢復敏感度,又可以從新讓冰
淇淋吃起來香甜可口。
花個十分鐘思考一下企畫案或是寫段文章,就正像那威化餅所帶來的效果一樣。
當然思考企畫案有時候需要花上兩個小時,寫稿子有時也需要運用到週末上下午的時
間。
但不以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為單位,而是以十分鐘計算的方式反而會想出一些好點子和
犀利的構想。
利用十分鐘來填寫日報表或回覆其他員工的日報表,這也是種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例如在組織管理上,「十分鐘內可以做的事」的這個方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特別是
用在於員工回覆溝通上最恰當不過。
說實在的,要維持經理人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溝通。
溝通並不是隨便什麼方式都好,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對於員工的回覆,也就是對於員
工提出的報告、連絡事項一一給予意見和建議。
通常對於如何管理部屬而感到頭痛的四十幾歲的人,問題最多出在對於員工的回覆溝
通做得不夠。為了不讓自己五、六十歲時才後悔,現在就留心善用瑣碎的十分鐘,把
回覆溝通不足的問題來解決。
★ 勇於挑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回顧自己的生涯、規畫未來的時刻,常常會使用三個視點來分析「應該做的事」「
可以做的事」「想做的事」。
這方法的關鍵就是將這三個視點,以三個圓來表示,三個圓交叉重疊的部分就是須要
把力量集中的地方。這個方法對於二十幾歲的人還算好用,可是對於四十幾歲的人來
說就沒有那麼大的說服力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是一個長時間沈浸於日本公司組織中的人,最後年年累積
起來的會只剩「應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這兩個部分,而且連他自己的思維模式
也會集中到這兩個項目上。
結果造成自己也搞不清楚「之前想做的事」或「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
身為公司組織的一員,實在不太有機會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如
果可以成為每天自己的工作,除了是幸運之外,也只能說是幸運了。
可是大多數的企業人很難以自己「想做」或「不想做」的基準來做選擇。大多數的人
都是因為為了賺取薪資維持生活,所以也只能抱持著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的心態
,來投入工作。
到了四十歲以後,完全被那些覺得「應該做的事」所束縛,幾乎都把當初「為了想做
什麼,才進到公司來」的理由給忘了一乾二淨,也忘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到底是
什麼。
這並非表示當初「想做的事」已經消失了,只能說當初「想做的事」已經被塵封已久
。所以只要拂拭掉表面的塵埃,那些「想做的事」自然又會浮現出來了。
很多退休的人,他們在公司上班時,只全心投入到「應該做的事」,而沒去思考「想
做的事」;也沒勇氣去挑戰自己「想做的事」,也沒針對自己「想做的事」去作規畫
。等到退休了,自然後悔自己這些事一件都沒做。
所以為了將來不要讓自己後悔「我上班的人生,最後到底得到什麼?」,不管公司能
不能成全自己「想做的事」,也要養成時時去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麼。
可是突然要大多數的人去想想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對他們而言,也是件不容易
的事。
因此在這裡想介紹的方法就是可以作個表單,把「有時間的時候,自己想做的事」逐
項寫到裡頭。臨時想到也沒關係,每隔一段時間來寫也可以,一定要養成寫這個表單
的習慣。
我將我自己的表單的項目提供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加強自己的英文會話
‧準備考托福
‧細讀財務學的教科書
最後,針對「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麼?」這個令人茫茫然的問題,利用這個表單可以使
這個問題範圍縮得更小。以這些項目作基礎,將來再把想做的事的項目來作增加,範
圍擴展出去。
★ 「非言語溝通」的重要性
英文「Nonverbal communication」直接翻譯應該是「非言語溝通」。
例如在背上或肩膀拍拍,表示激勵士氣;或是沈默不語,讓對方自己想想;或是邊看
著對方,邊作出勝利的握拳手勢。這些都是「非言語溝通」。
在業務行銷的世界裡,也有所謂「沈默的業務行銷」。這是指與客戶面談時,有彼此
處於沈默的時候。這並不意味著「氣氛尷尬」,而是在對方尚未開始發言前,自己不
先打破沈默的對應方式。
因為這個沈默有可能是對方正在考量,如果選擇了自己的公司後有何利弊得失,或是
正在針對疑問點等重要事項詳加考慮。如果不是這樣,對方也不喜歡這種沈默,他們
也會打破沈默或想個話題出來。
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方打破沈默開始發言的時候,通常是真心話或是提出問題的
癥結,對業務行銷而言常是重要的情報。
所以自己隨隨便便先發言,反而把取得重要情報的機會給打斷了,這樣是很不聰明的
作法。這點在前輩們之間,是不用人教就應該明白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提出這樣的實驗數據:「一個人有好意或持反對的意見
時,他所表達出來的,在言語上為七%,聲音音調占三十八%,態度或表情等非言語的
部分占五十五%」,這顯示「非言語溝通」的重要性。
這數據的正確性姑且不論,但最少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表達的方式不僅限於語言
」。
說話說得過頭或是話講一半,都會是造成人際關係的不愉快。無論於公於私有這樣失
敗經驗,而感到後悔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與對方說話時,常會以為我們已經將我們
要傳達的意思傳達給了對方,其實不然。
而且當對方不懂我們表達的意思時,會覺得:「為什們我講的話聽不懂呢?」「聽不
懂是你們有問題。」因而一步步地陷入自我本位的思考模式裡頭。
二、三十歲時這樣還不太會有什麼大問題。但到了四十歲以後,在公司組織裡頭剛好
處於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的夾心餅的狀態,只是在溝通上的齟齬,最後也可能發展成
為工作上的大麻煩。
為了四十幾歲的時候所發生的口舌之禍,而感到後悔的老前輩們也不少。因為自己不
經意的一句話,成了公司組織裡的眾矢之的,有時連升遷的機會都丟了,這種事情時
常發生,不得不小心。
為了不要重蹈前輩們的覆轍,最好能不論是在說明、詢問、暗示、批評等的溝通模式
上,都加上沈默、態度、表情之類的「非言語溝通」,讓對方確實能理解自己的想法
以及意思。
對於部下的一個微笑點頭的動作,或是表示「你的努力我看到了!」的眼神,有時候
比起言語都要來得有震撼力。
★ 應該找個「公司外的人生舞台」
小孩的學校活動,或是與工作無關的地方性活動、義工活動,針對這些活動,基本上
積極參加的人與完全不參加的人是明顯地區隔開的。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屬於不算積極,也不算消極的中間層。中間層的人如果有特別的
理由或明確動機才會參加這些活動,不然就與漠不關心派的人一樣,動也不動了。
在單身的時代,我自己也完全是屬於這中間層。像這種工作以外的活動,我參加的只
有地方的義消活動。
我在二、三十歲時,是個除了工作之外什麼都不關心的工作狂。花時間在工作以外的
人,在我看來只是群「沒有工作能力,整天找些樂子來混日子的人」,有點瞧不起他
們。心想時間太多的話,應該多花點心思在工作吧!
可是快到了四十歲,我的想法慢慢地有了改變。或許是整個社會也開始有了改變吧。
當然,現在已經年近五十歲的我,還是認為「二十幾歲的人就該努力不懈的投入工作
。」到了四十歲以後,進入了人生的收穫期,開始發現想要好好的收成,光只有靠工
作的成就是不夠的。
到了五十幾歲還光只想著工作,很多這樣的前輩們退休後,談到這問題就後悔不已。
記不記得小時候,班上應該有些同學,雖然不愛讀書,可是一到了上體育課時,就像
如魚得水一樣地活躍了起來,馬上發揮領導長才出來。
對這些同學而言,在體育課裡的嘻嘻哈哈的時間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舞台」。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舞台呢?因為在這舞台上我們可以確實感到自己的存在,
在這裡可以讓自我得到充分的滿足。要能得到自我滿足不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需要在他人的喝彩中得到成全。
在公司或工作中,如果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是無比幸福的事。可是這樣的幸
福感越深,當退休之後,不難想像喪失舞台後的空虛感也越強。
包含那些選擇優退制的前輩們,看到他們之中,早年越是把公司當作人生唯一的舞台
的人,在退休後越是急速衰老,看到這樣我也不勝唏噓了起來。
人生過了大半,開始感到「人生一度」(人生只有一回)這句日文成語非常具有真實
感,而且很多場合常常會把它掛在嘴巴講。我想會這樣是因為有著想要燃燒生命的人
生觀吧。
講到晚年,日本人六十歲以後剩下的平均壽命,男人二十二‧五四年;女人則有二十
八‧六年(資料來源:二○○七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報告)。
想想有二十年以上過著沒有人生舞台的日子,過這樣的日子實在有點辛苦,不是嗎?
可是對於正處於工作上最盛年的四十幾歲的人,如果我勸他們「要替自己退休後的人
生舞台早作準備」,他們一定會回說:「你那麼悠哉哦,忙都忙死了,哪有時間想到
那裡。」
可是不要把人生的收穫期給「忙掉了」,趁還四十幾歲的時候,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吧
。
以我自己來說,從義消以後「工作以外的活動」,就是從參加小孩的學校活動、小孩
擡神轎開始,漸漸與地方的關係變得比較密切;後來連與小孩沒關係的活動我也積極
熱烈地參加。
自從我深入參與了這些活動,與自己本業無關的業界的朋友們越來越親密,後來大家
都打成一片了。
在沒有利害關係的環境中,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一起揮灑著汗水,擁有這
共同喜怒哀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如同一家人一樣。
這種不牽涉到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不是以利害關係來相處,所以可以以自己真實的一
面與對方交往。
重心都放在公司的人到了退休以後,固定每天見面的人也沒了,每天過著沒事可做的
「天天星期天」的生活。這些人後來都很後悔當初自己和地方上的居民沒建立好關係
。不過話說回來,建立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為了退休以後做準備,這樣是消極
的想法。而應該是在公司的生活圈以外,找到實際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的生命
源泉。
所以趁現在還四十幾歲,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視線外移到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上。
像公司或工作的地方,自己不用積極努力去建立,自然也會有像上司、前輩之類的人
際關係形成。
可是要是離開了公司或工作環境一步,另一個舞台就要自己去找了,別人不會替你找
好。想想「人生一度」(人生只有一回),只有靠自己去開創出有意義的後半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