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五代十國唯一的英主—柴榮

danny 2009-11-18 21:35

五代十國唯一的英主—柴榮

[color=#0000ff]柴榮(921—959),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時期後周的皇帝,史稱周世宗,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size=3] [/size][/color]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本是郭威內侄,後收為養子。生父柴守禮,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柴榮生於唐天祐十八年(後梁龍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裡。當時郭威見柴榮辦事謹慎,為人厚道,就把家裡開支等事交他去管。柴榮悉心經度,曾與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荊沙)販賣茶貨,使本不寬裕的家用得到周濟,郭威很賞識他,就把他收為義子。柴榮的這一段經歷,不僅鍛煉了他,更使他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深知民間疾苦和地方利弊,這對於他日後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郭威在後漢朝廷中任樞密使時,柴榮被任為左監門衛將軍。郭威改任天雄軍節度使鎮守鄴城(今河北大名東北)時,柴榮就任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並領有貴州(今廣西鬱林)刺史、檢校右僕射的頭銜。郭威帶兵去首都開封奪權時,柴榮便留守鄴城,他是郭威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為帝,柴榮被任為澶州(今河南濮陽)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為政清肅,盜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壞後,整修和拓寬街道,擴大城市規模,得到吏民好評。次年正月,慕容彥超在兗州(今屬山東)起兵反周。柴榮幾次上表請求征討,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於樞密使王峻阻撓而未實現。這年底他晉銜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進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滿,廣順三年(953)正月入朝覲見郭威後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貶逐後,柴榮才被任為開封尹,封晉王。[/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顯德元年(954)正月,柴榮晉陞為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依前開封尹兼功德使,判內外兵馬事,從而控制了最高軍事指揮權。兩天後,郭威病死,秘不發喪。過了四天宣佈郭威的遺命:“晉王榮可於柩前即位。”柴榮即帝位,是為世宗。[/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柴榮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長治)方面就傳來北漢劉崇舉兵南下的消息,柴榮打算親征,宰相馮道認為不妥,反覆諫阻。柴榮則表示自己要學唐太宗,要以泰山壓卵之勢擊敗劉崇。經過一番準備,柴榮於三月十一日親征,十九日即在澤州高平(今屬山西)與北漢契丹聯軍展開大戰(參見高平之戰)。交戰開始,周軍右翼騎兵望風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敵。緊要關頭,柴榮“自率親騎,臨陣督戰”,“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這大大鼓舞了士氣,“戰士皆奮命爭先”,很快扭轉了局面。隨著增援部隊的到達,周軍大勝。“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北漢軍則“殭屍棄甲,填滿山谷”,劉崇狼狽逃回太原。戰役結束,柴榮不僅獎賞了有功將士,更從嚴懲處了作戰不力的將校,殺樊愛能、何徽等70餘人,“由是驕將墮兵,無不知懼”。有效地整頓了軍紀,大大提高了戰鬥力,隨後的北伐取得節節勝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後來還是由於契丹軍隊趕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軍南返。[/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戰後,柴榮針對戰場上所暴露的問題指出:“兵在精不在眾,宜令一一點選,精銳者選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虛費。”於是大規模整編禁軍,“躬親試閱,選武藝超絕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諸班”。“覆命總戎者,自龍捷、虎捷以降,一一選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柴榮關心民間疾苦,採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顯德二年(955)正月下詔:“應逃戶莊田,並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稅租。如三週年內本戶來歸者,其桑田不計荒熟,並交還一半;五週年內歸業者,三分交還一分;五週年外歸業者,其莊田除本戶墳塋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諸州,應有陷蕃人戶,自蕃界來歸業者,五週年內來者,三分交還二分;十週年內來者,交還一半;十五週年來者,三分交還一分;十五週年外來者,不在交還之限。”這些規定促使逃戶及早回歸和荒棄莊田的開墾利用,大大有利於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顯德五年(958),他讀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後,下詔稱讚此表“較當時之利病,曲盡其情;俾一境之生靈,鹹受其賜”,遂命按表製成《均田圖》賜給諸道節度使、刺史,隨後又派“遣左散騎常侍艾穎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稅賦”。連歷代受優待免納租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權,照平民例納租賦。[/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疏浚漕運水路,固然有軍事意義,但對水利灌溉和經濟發展也有重大影響。顯德二年開始,先後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導河流達於淮,於是江淮舟楫始通”。[/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為了增加勞動力和兵源,柴榮於顯德二年五月下詔限制寺院的發展:“諸道州府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仰停廢。”還嚴格規定出家為僧尼的條件。這一年共廢寺院30336所,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顯著。[/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此外,柴榮在漕運和鑄錢等方面也作了一些變革,減輕了負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結束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柴榮的虛心求諫也是很有名的。顯德二年二月下詔,他認為自己“涉道猶淺,經事未深,常懼昏蒙,不克負荷”,因而要求“內外文武臣僚,今後或有所見所聞,並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這年四月,更下詔明確要求“翰林學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這種大面積命題對策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他審讀後,尤對王樸的《平邊策》中所提“先易後難”的主張最為賞識,並且隨即付諸實踐。[/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五月,柴榮派向訓、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後攻取了後蜀的秦(今甘肅天水)、階(今武都東)、成(今成縣)、鳳(今陝西鳳縣東)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圍攻南唐壽州(今安徽壽縣)等地。顯德三年初,他親征壽州,取得正陽(今穎上西南)之戰的勝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縣)、揚(今江蘇揚州)、泰(今屬江蘇)、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潛山)等州,但壽州由於南唐將領劉仁贍死守未能攻下。顯德四年初,柴榮第二次南征,終於攻下了壽州城。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連取濠(今鳳陽西北)、泗(今泗縣東南)、楚(今江蘇淮安)、揚等州,到顯德五年,南唐李璠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間14州60縣土地,並付犒軍銀10萬兩、絹10萬匹、錢10萬貫、茶50萬斤、米麥20萬石。並規定今後歲輸貢物10萬。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參見後周攻南唐之戰)。[/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顯德六年(959)三月,柴榮再次北伐。取道滄州(今屬河北)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到五月就先後收復瀛(今河間)、莫(今任丘北)、易(今易縣)3州和益津(今文安縣境)、瓦橋(今雄縣境)、淤口(今霸縣境)3關,共計17縣之地,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正當柴榮大會諸將,議取幽州(今北京)之時,突然患病,只得班師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僅39歲。這樣,他想為君30年,[/color][/size]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
[size=3][color=blue]“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終於未能實現。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為結束割據開創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所以史評:“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是有道理的。他確實是五代時期最為傑出的政治家。[/color][/size]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代十國唯一的英主—柴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