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o134 2013-4-20 00:23
曹操為何殺邊讓?
曹操為何殺邊讓?
邊讓死於何時,牽涉到陳宮反叛曹操的原因。
若依《後漢書》所載,死於建安年間,可見陳琳為袁紹所擬的<討曹檄文>,為了強化曹操罪狀,移花接木,把日後邊讓遭曹操殺害一事,提前發生,然後編造出兗州士大夫因此惴惴不安,終於引發陳宮等人之叛變的版本。《資治通鑑》採用此說,成為我們今日敘述相關情節時所本。
不論邊讓之死,在兗州兵變之前或之後,邊讓恃才傲物,惹惱曹操,曹操教人把他殺了,則為不爭的事實。
曹操是個爭議人物,有時雍容大度,招降納叛。你之前罵他殺他,他都不予追究;有時睚眥必報,間接或直接殺了你。
從一些材料看來,曹操最難容忍的,是耍小聰明,耍嘴皮的知識份子。
雖然說英雄惜英雄,對勇士猛將,曹操或許還有幾分惜才。只會說而看不出幹才的知識份子,在才高學富的曹操眼中,可能不過雕蟲小技。「你會的,我也會,只是我不像你這麼無聊而已。」或許曹操骨子裡這麼想。
從曹操對待禰衡的態度,當可知其中一二。對邊讓,說不定也是這般嗤之以鼻。
邊讓有什麼行政長才,缺乏記載,或說缺乏檢驗。《後漢書》對他的贊譽,大都集中於口才、文才。如「少辯博,能屬文」(年少時博學善辯,長於寫作);如「善占射,能辭對」、「心通性達、口辯辭長」。
邊讓的文采特質是很吸引人的,「賓客滿堂,莫不羨其風。」道德操守應該也很好。蔡邕很欣賞他,上書推薦,除了推崇他的文才,也從道德面,把他捧成聖人。
何進給邊讓當個令史(大將軍下有令史和禦史屬三十一人),蔡邕為之抱屈,認為這是「大器小用」。蔡邕改寫《莊子》《呂氏春秋》的句子說:「函牛之鼎以亨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熱。」什麼意思呢?用煮牛的大鼎來煮比牛小很多的雞,水放多了,味道淡,難吃;水放少了,會燒焦而烹不熟。像邊讓這種大鼎,就要烹煮大牛。所以對邊讓,不能論資排輩,一定要破格拔擢。
《後漢書.文苑列傳》寫道,獲蔡邕等人推薦,邊讓後來屢次升遷,官至九江太守。初平中,王室大亂,邊讓棄官回家。之後不太安分,自恃才氣,對曹操很不禮貌,常有輕侮曹操的言論。建安中,他的鄉人陷害他,羅織罪名,向曹操告密,曹操便借刀殺人,請陳留郡的官員把邊讓殺了。
從以上記載可知曹操是殺害邊讓的主謀。但如果我們以小人之心度曹操之腹,曹操不一定那麼小心眼,說不定曹操度量很大,不計較邊讓的毀謗,但邊讓另外得罪了鄉人,被羅織罪狀控告,曹操不察,以為邊讓如控訴所說的壞,決定給他死。畢竟《後漢書》並未寫出曹操的不滿。
雖然不無可能,但以我們對曹操的認知,曹操挾怨殺了邊讓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
《三國演義》索性避開這些爭議。小說第10回安排邊讓的死因,很簡單,就說曹操殺奔徐州,「九江太守邊讓,與陶謙交厚,聞知徐州有難,自引兵五千來救。(曹)操聞之大怒,使夏侯惇於路截殺之。」
也就是說,《三國演義》才不管邊讓是不是恃才傲物,也不用考慮曹操器度如何,劇情安排邊讓義氣相挺,為好友兩肋插刀,救援陶謙時,被掃到風颱尾,死於曹操部將手中。當然這是不合史實的。曹操征討徐州時,邊讓田為王室大亂而棄官回家了,不可能帶兵去救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