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2009-11-9 16:50
資本主義20年 德東仍是經濟拖油瓶
柏林圍牆1989年11月9日一夕倒塌,德國次年10月3日統一,並開始建設德東。
東德在1989年垮台時,全國經濟情況只有「可憐」二字差堪形容,至少與西德相較之下是如此。絕大多數經濟部門不見生機,街道、房屋情況惡劣。1990年,當時的德國總理柯爾發出豪語,成為名言:他發動「重建東部」大計,承諾將德東建設成一片「花團錦簇的風景」。
1989到1998年擔任德國財政部長的維格爾,在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前夕,回憶統一不久,他和一位美國頂尖企業CEO的一席話,那位CEO說,德東經濟成長遲緩,失業率太高,失望情緒瀰漫,西德接收東德是一場「拙劣的投資」。
CEO之論,對,也不對。因為彼一時,此一時。
「重建東部」的確代價不菲。由於國家已經統一,不容易一刀切出全國歲出有多少錢用於東部或西部,但根據德國媒體粗估,20年來,德國政府至少為百廢待舉的「重建東部」砸下1兆4000億歐元 (台幣45兆4700億元)。德國在2000年以後的經濟成長率一度落後其他歐洲國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拖著德東這個大油瓶。
統一前夕,東德的基礎設施還比不上捷克、匈牙利、波蘭等東歐集團其他兄弟邦,主要高速公路有45%不堪使用,五分之一鐵路只能龜速行駛,河道的攔河壩有80%是二次大戰前所建。七百萬棟公寓裡,四分之一沒有馬桶,18%沒有浴室,只有五分之一家庭有電話。
統一之後,德國政府大力在德東展開現代化,為了籌措經費,只有向民間取「金」,1995年以後,德西每一個人、每一家公司行號在原有的稅賦之外,要繳「團結附加捐」,1998年為止是7.5%,之後是5.5%。政府平均每年要徵大約一百億歐元團結附加捐。
此外,聯邦政府依照所謂「團結契約」,每年注入德東一百多億歐元,預計要到2019年才結束。都市更新每年另外要55億歐元,史蹟保存要15億歐元。
交通是國家血管,因此「重建東部」的主角,當推1991年啟動的「德國統一17大運輸建設」,內容有舊路升級和建設新路,包括九條鐵路、七條公路和一套全國水路網,總預算385億歐元。目前,17大建設有的已完成,有的在趕工。
這還只是政府的角色。包括國內外廠商在內民間投資德東,也同樣積極。2006年,美國半導體巨擘超微 (Advanced Micro Devices)進駐德勒斯登,初期投資25億美元,德國政府融資補助五億美元。德勒斯登周圍地區成為歐洲半導體業重鎮。汽車業也往東擴張。歐寶在北部的艾森納赫設廠,保時捷和BMW到來比錫。
經過20年,「花團錦簇的風景」可謂有模有樣,德國政府和民間功不唐捐。但這是硬體建設。至於德東人對這樣的發展作何感想,為什麼統一以來估計有170萬人 (德東人口的12%)不能安居樂業而遷至德西,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事關政治和心理,就像柏林選舉,得票分布是活生生的「心理地圖」:西區人清一色投基民黨,東區人則支持老共黨和社會主義者結合的「左黨」。
根據10月底最新民調,七個德國人有一人懷念統一前的日子,包括16%德西人、10%德東人。前者不滿統一的成本,後者抱怨20年來生計困難。
或者,就如許多德國人和柏林人說的,柏林圍牆不只是一道水泥牆,而是心牆,至今仍橫在他們腦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