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朱元璋身世之謎

athaniel 2013-2-26 00:10

朱元璋身世之謎

  明朝建立是在西元1368年,一般地說,到了崇禎皇帝在北京的煤山自縊而死,明朝就結束了,可是我不這麼認為。很多學者也同意我的意見,就是明朝的滅亡還要晚一年,就是在南京還有一個弘光帝。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明朝是在南京建立的,朱元璋當時建國的時候,首都就定在了南京。只是到後來,明朝才把首都遷到了北京。北京陷落了,李自成進來了,清朝的軍隊進來了,但是南京還在明朝人手裡頭。南京是什麼?南京是陪都。明實行“兩京制度”,就是有一個主要的京,還有一個次要的京。那麼,明朝遷都北京以後,南京仍然作為陪都,成為明朝一個政治中心。所以在北京明朝朝廷垮臺以後,明朝的大臣,明朝的軍隊又在南京擁立了一個皇帝,叫弘光帝,他的年號是弘光。這樣,把在南京的朱元璋加上北京的皇帝,再加上南京的這個弘光帝,加起來正好是17帝。因此我們說,明朝的皇帝是多少位?是17帝。明朝的起止時間是什麼?是從1368年到1645年。這就是今天我們說,為什麼是17帝。
  現在我們講,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非常有名,朱元璋叫什麼名字呢?很簡單,叫朱元璋。不是,他的名字很複雜,他小名叫“朱重八”,重陽節的“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朱重八,他還叫“朱興宗”,振興朱家宗族, 還叫“朱國瑞”,他還叫過“朱元龍”,他有過很多名字。小的時候叫“朱重八”,長大了叫“朱元璋”,咱們就記住這兩條。朱元璋最後做了皇帝,從什麼時候開始成就他的事業呢?他從17歲開始當和尚,開始在寺廟裡頭,後來當游方僧,後來又回到寺廟,25歲的時候,投了軍,投軍十五六年,到了41歲就做了皇帝,這個人很不得了。朱元璋做皇帝是西元1368年,一共做了31年皇帝。他所開創的明朝,康熙皇帝評價他叫做“治隆唐宋”,他所開創的制度延續了明朝277年的歷史。他所開創的制度,影響了整個明、清兩代。他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各個方面對中國歷史都發揮過重要影響。
  關於朱元璋的出生地,是哪裡呢?有一首流傳非常久、非常遠的民謠、民歌,《鳳陽花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生在鳳陽,這沒有疑問。實際上不是,有疑問。在《實錄》當中和朱元璋的回憶當中,都說他自己出生在濠州鐘離之東鄉,濠州鐘離。但是後來,特別是到了嘉靖、萬曆以後出現的材料當中,說他出生在泗州盱眙,而且越傳越神。所以現在就有出生地的一種爭論。這種爭論在明朝、在清朝就開始了。我看,朱元璋的出生地還應該是鳳陽,就是以濠州鐘離為準確,為什麼呢?因為最早說他出生在鐘離是他自己說的,是明朝早期的材料,到後來才出現他出生在盱眙的說法,這是第一點。
  為什麼這個出生地開始沒有混淆,後來就混淆了呢?
  我們查《元史》,《元史地理志》記載,泗州盱眙和濠州的鐘離本不是一個路,在元朝泗州的盱眙屬於安豐路,濠州的鐘離屬於淮安路,所以這兩個地方在明朝初年是不可能混淆的。但是,到了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把濠州鐘離這個地方規格提高了,他自己做了皇帝了,他的老家也跟著沾光了,就把這改為鳳陽府,這個鳳陽府不僅包括濠州鐘離,也包括泗州的盱眙,所以這兩個地方都叫了鳳陽,人們對這兩個地方就容易混淆。所以我想,我們以最早的材料為根據,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鐘離,現在的鳳陽。
  但是這裡頭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朱元璋在幾個材料當中都說,說他的父親50歲來到鐘離的東鄉,而“朕生焉”,說他父親50歲來到鐘離這個地方,生了朱元璋,生的時候是天曆元年,是1328年,他父親因為饑荒、因為災荒死了,是什麼時候?死的時候他17歲。死的時候17歲,他的父親多少呢?65歲。65歲,他什麼時候生的朱元璋呢?應是47歲生的,對不對?這麼一算是47歲生的。如果是47歲生的,這時肯定是沒來到鳳陽,沒來到濠州鐘離。如果他說是生在濠州鐘離,朱元璋父親肯定不是50歲來的。但是現在咱們沒辦法找朱元璋核對了,這個矛盾留待以後解決。所以雖然有這樣一個年歲上的矛盾,但是根據材料推斷,朱元璋應該生在濠州鐘離。關於朱元璋小的時候,還有很多的傳說,這個小時候的朱元璋很聰明,但是也很調皮,據說他喜歡玩兒很多遊戲,他是孩子頭兒,他們拿車輻板做朝天冠,自己扮成皇帝,別的人給他朝拜,就像朝廷一樣。還有的說,朱元璋給人放牛,放牛。大概孩子們也是嘴饞,也餓了,就把小牛犢殺了,吃了。吃了之後,大家說這怎麼辦,向田主怎麼交代啊?朱元璋說不要緊,咱們把這個牛尾巴埋到地裡頭,就告訴這個田主說,這個牛,小牛,鑽到地底下,找不到了。田主一來,一看,確實這裡插著牛尾巴,怎麼拽也拽不出來,說,成了,小牛跑了,沒你們的責任。這只是傳說。有一些傳說就是為了他後來做皇帝造輿論,做鋪墊,實際上是後來越傳越神,但是這些東西確實在民間廣泛流傳。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修家譜的傳統,你家裡有錢了,有地位了,要修一個家譜,要把自己的出身、先世都要寫得清清楚楚。修家譜為什麼,不是為了聯絡宗族,壯大自己的勢力嗎?實際上是這樣,聯絡親情,聯絡感情、壯大自己的家族勢力。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也有人說,要給他找一個很有光彩的祖先。這個祖先,找來找去,找誰呢?找到宋朝的朱熹。朱熹又有學問,又做過大官,很有面子。朱元璋不用,說不用,我就是我,我們家很窮,我就說實話,他就寫了《禦制皇陵碑》。
  這“禦制”,就是皇帝自己寫的,叫“禦制”。《禦制皇陵碑》寫得很清楚,他不用儒臣替他描述和誇耀。他的皇陵碑開始怎麼寫的呢?我念一段。“予時秉鑒窺形,但見蒼顏皓首,忽思往事之艱辛。況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不足為後世子孫戒,特述艱難,明昌運,俾世代見之。”這句話什麼意思?我經常拿著鏡子,看看自己什麼模樣——“秉鑒窺形”,但見“蒼顏皓首”——頭髮也白了,面目也老了,這時候我就想起來往事的艱辛。可是,以前給皇帝寫的傳記、碑文,都是儒臣們經過修飾的、美化的文字,我不用,說這些文字不足以為子孫後世之戒。你們不知道我們是怎麼從貧窮過來的,怎麼樣教訓子孫?這些粉飾的文字是不行的。我要把我出身貧寒,艱苦的生活原原本本告訴後世。朱元璋倒是有胸懷,有氣派,因為他做皇帝了,沒有必要隱瞞什麼,他手中有權力,他有這個自信心。他不會因為他的貧窮怕別人不服他。恰恰是心裡很虛的人,老想找一個什麼充面子。所以你看人,說話底氣特別足的人什麼都不怕。他說話底氣足。他接著說,“昔我父皇,寓居是方”。“昔我父皇”,過去,我的父親在這個地方住。父親就父親,怎麼父皇呢,不是一個種地的嗎?他當了皇帝,當了皇帝以後就要追尊自己的祖先,把自己的祖先、兄弟追封為皇帝,尊封為王。“是方”是哪裡?剛才我們說了,是禦制皇陵碑所在,是皇陵所在的地方。“是方”就是現在安徽鳳陽。大家去過鳳陽嗎?你可以看看,有一個很大的皇陵,也有明朝的中都城。“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彷徨。”“農業艱辛、朝夕彷徨”,幹什麼的呢?幹農活的,種地的,朝夕彷徨,早上晚上都覺得沒著沒落的,生活很苦。你看,他們從江蘇從容遷到濠州鐘離。他的大爺這一支直接遷到鐘離了。他還經過五河,經過靈璧,經過虹縣,一步一步,幾年後遷到鐘離,等於一家子流浪了。他們家窮到什麼地步呢?就說在他17歲的時候,天災流行,他的父親、母親、哥哥相繼去世,窮到什麼程度呢?沒有地方埋,沒有地方埋葬。租種別人的地,別人讓你埋人嗎?不讓啊,所以找到田主,田主是“呼斥昂昂”,訓斥一頓,我們不管你這個事。央求街坊鄰居,街坊鄰居也沒有辦法。後來是田主的哥哥發了善心,說給你一塊地方,就埋下了,埋得很慘啊。
  當時說,叫做“殯無棺槨,被體惡裳”。就是說埋的時候沒有棺材,拿件破衣裳裹起來就埋了。“浮掩三尺,奠何殽漿”,就是拿三尺浮土就蓋了,說要紀念紀念老輩,沒有啊,有什麼吃的喝的,沒有在那兒供啊,沒有祭奠的,埋了就算了,有個埋的地方就不錯了,很貧苦。朱元璋說了實話。但是,在傳說當中可不是這樣。傳說當中說什麼呢?說他的父親死了以後,他的哥哥,大哥也死了,他跟他的二哥一塊兒抬著父母的靈柩往山裡頭走,埋到山裡,突然繩子折了,雷電大作,他們去躲雨,回來一看,那個屍體陷到地裡去了,然後湧起一掊土就埋了,神不神啊?朱元璋沒這麼說。傳說這個地方是非常神。還有一個說法是他們在盱眙的時候,他爺爺的那一輩。他爺爺有一次在那兒坐著,看見兩個道士走過,這兩個道士說,這個地方可是好地方啊,說誰要在這個地方埋了,他們家後來就會發達,可能就會出皇帝。說為什麼呢?說這個地方地暖,你不信,拿一個幹柳枝,往這兒一插,幹樹枝就能活。正好他的爺爺聽見了,沒言聲。後來這兩個人走了,這兩個人插了樹枝就走了。他爺爺等了十天一看,長出來了,說這不得了啊,這不能讓他們知道,他就把這個樹枝拔了,又插了一個幹的。後來這兩個人回來了,說你看,怎麼沒活啊?不能啊,肯定它能活啊!這下,他爺爺瞞不住了,說是活了,不過我給它拔了,換了一個幹的。道士說你真是多事,說你拔了就把地氣泄了,將來你們老大這一支子就發不了了,二支子發了,這就是後話了。這個是傳說,就是傳說。但實際上怎麼樣呢?是“浮掩三尺,奠何殽漿”,沒有辦法,就是隨便埋了。這都是傳說。
  大家知道他的父母死了以後,朱元璋就當了和尚了。說當和尚,什麼人的孩子當和尚?家裡有錢不當和尚,是吧。這要不就是遇見煩惱了,要不就是沒轍了,才要當和尚。可是在傳說當中,在明朝的史書當中,為他當和尚的事也做了鋪墊,也把它說神了,怎麼說的呢?說朱元璋一生下來不會吃東西,說他爸爸去找大夫,說大夫也沒轍。回去遇見一個人,說你幹嘛去了?說我找大夫去了,這時遇見一個道士,說,你甭著急,說他夜裡頭子時就能吃。這樣為了應他這句話吧,他的父親就同意,如果這個孩子像你說的,將來他長大了就讓他跟你當和尚吧。結果,這孩子果然應了這個話,半夜就會吃東西了,因此後來就有當和尚這一段。這是一個傳說。還有,有的傳說根本不是這麼回事,說自個兒小的時候經常有病,有病就把孩子舍在寺廟裡頭當幾天和尚,身體就會好了。這樣的說法,這樣的民間傳說很多。關於朱元璋當和尚的說法有很多,都是為了朱元璋自圓其說,為了宣傳他的神話。但是,朱元璋本人的說法沒有這麼浪漫,他怎麼說的呢?我再念一段,他的皇陵碑的詞:“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怎麼回事呢?他說埋葬了父母以後,家裡還是沒有辦法。他的哥哥,大哥死了,二哥年少,也沒有什麼生活本事,嫂子帶著孩子回老家了。接著又鬧了蝗災了,“值天無雨,遺蝗騰翔。裡人缺食,草木無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旱災、蝗災,村子裡的人都沒有飯吃了,我們怎麼辦呢?也更沒辦法了,“心驚若狂”,恨不能急得發瘋了,這時候他就跟他哥哥商量,怎麼辦呢?大家各奔東西吧。“兄雲此去,各度凶荒。我為兄哭,兄為我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各奔東西吧,我為哥哥哭,哥哥為我悲傷,光天化日之下就是沒有飯吃,你說怎麼辦?你走你的路,我也想我的轍,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朱元璋入寺當了和尚。哪兒有那麼浪漫啊!遇見神人?沒有。下邊再講:“兄弟異路,哀動遙蒼。汪氏老母,為我籌量,遣子相送,備禮馨香,空門禮佛,出入僧房”。說哥哥走了以後,兄弟異路了,這種悲慘,老天爺都感動了,“感動遙蒼”,上天都感動了,也感動了他們的一個鄰居汪母,汪媽媽。汪媽媽看這孩子實在可憐,讓他們的兒子準備了一份禮物,到寺廟求人,收下這個孩子。這樣,他算當了和尚。
  所以,他是在走投無路當中進了寺廟。寺廟也不是一個完全能夠有好日子過的地方。寺廟很清苦,外面鬧災荒,寺廟就好過嗎?不到兩個月,寺主封倉。管寺廟的人說,和尚們吶,咱們維持不下去了,咱們也沒飯吃了,你們各奔西東吧。50天,朱元璋在廟裡待了50天,又沒轍了,上哪兒去呀?四處雲遊吧,朱元璋是在萬般無奈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當了和尚,但是在寺廟當中只呆了50天,廟裡頭也沒有飯吃了,怎麼辦呢?他只能托著缽子四處雲遊。朱元璋自己是怎麼寫的呢?他說:“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形影相將”。怎麼說?說我有什麼辦法呢?沒辦法。環顧四周,沒人幫助他啊!投誰,投奔誰去啊,投奔誰?誰看得起咱們啊,誰能幫助咱們呢?自己找轍。他過著極為悲慘的生活,這兩句話形容得非常生動,怎麼說呢?“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早上起來一看,哪家著著火,肯定是生火做飯,去那兒要一口吃的。走到晚上,看前面這有一個破廟,我可以住,我趕快走兩步到這個廟。一點轍兒都沒有,環境非常惡劣,“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走到山上,靠著山石,聽著猴叫喚,嗷嗷地叫喚,晚上看著月亮照著自己,想著家,想著父母哪去了?人天異路,找不著,非常慘。
  朱元璋雲遊了三年,遊了廬州、六安、光山、固始、汝州、潁州,就是淮北、河南、山東這個邊邊上的這一帶地方,都走遍了。回到寺廟裡以後,這個人跟以前不一樣了,他有了生活的經歷,知道怎麼在最艱苦、最困難的時候找出一條生路來。從他回到寺廟以後,從這個時候開始讀書。朱元璋也認識字,還能寫詩,還能寫個命令什麼的,這些都能寫,很多儒臣都感覺朱元璋寫得不錯。他這時候開始讀書,一天到晚吃齋念佛,打掃廳堂,幹點兒寺廟裡的活。但是在寺廟裡做和尚,也有一些傳說,無非是神話朱元璋。說朱元璋掃地的時候,看佛爺的腳礙事,說,縮回去!佛爺的腳就縮回去了。這個是不是太神了?沒有這事,我們想肯定是不可能的。還有說,這個佛前供在案子上的蠟燭台讓耗子給毀了,這個佛也不。他就在這個佛背後寫了“發三千里”。第二天,這個寺主一看這個佛爺怎麼沒有了?他做夢夢見佛了,佛說,是讓當世主給我發配了,走了三千里,沒有了,不在寺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打聽,是朱元璋在佛背後寫了字。後來,朱元璋說,回來吧,這個佛又回來了。這些神話傳說,都是說朱元璋說能夠得到神的幫助,他最後掌權不是一般的原因,皇權神授。我們在今天,不會這麼看這些問題。
  朱元璋的寺廟也不是平靜之地,突然有一個人給他來了一封信,誰的信呢?小時候一塊兒放牛的湯和。這封信朱元璋接到以後,害了怕了,這是通了反賊啊。這麼害怕也不行,還是讓別人發現了。別人還說要給他揭發。朱元璋怎麼辦?沒有辦法,這時候,按照朱元璋一篇回憶的文章說,他就到寺廟裡面去算卦。這篇文章叫《紀夢》,就說當年像做夢似的,記錄做夢的這麼一篇文章。當時用什麼來算卦呢?用“珓杯”,“珓杯”是貝殼做的東西,也可以用竹子或木頭做,像杯一樣,因此叫“珓杯”,“珓”怎麼寫,一個“王”字邊,加上一個交通的“交”,讀“珓”。兩個珓杯往地上一扔,扣著就是陰,仰著就是陽,拿這個算卦。朱元璋說,你要是想讓我走,能活著出去的話,就給我兩個陽杯;如果你說我在這兒守著不動,也能夠活好好地活著的話,就給一陰一陽杯。結果,他投下去以後,得到兩個陰杯,扣著的。這怎麼辦?這表示什麼,你讓我幹什麼,怎麼著好?朱元璋說,我還是想走,你千萬體諒我,給我兩個陽杯。再一投,還不是,還是兩個陰杯。朱元璋說不成啊,我在這兒沒法兒呆。老天爺,你就給我出個道吧,還希望要兩個陽杯。再一投,什麼都不是了,一個珓斜站著,一陰一陽也不是,沒法算了。這說是讓我自個兒起義,讓我自己挑起事兒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再給我兩個陰杯。啪,一投,兩個陰杯。於是,朱元璋就離開了寺廟,投到了郭子興的部下。郭子興是當地的一個土豪,有一點勢力,後來拉起了一支隊伍,建立了紅巾軍。朱元璋到了城底下,守城的人不讓進。外面這麼亂,知道你來的什麼人啊?抓起來了。外面一嚷嚷,郭子興來,一看,這個人相貌不平常。《明史》上的話叫做:“奇其狀貌”,郭子興對他的形象感到很奇怪,很奇特,說,讓他進來吧,讓他參軍吧,留為親兵。朱元璋長得什麼樣子,讓人感到很奇怪呢?大家如果翻一翻歷史的畫冊,朱元璋的像有很多種,一種就是一個圓胖臉盤的漂亮小夥;另一種就是慈眉善目的一個老頭;還有一種是長臉,臉上有點麻子,據說是72個麻子。這個像在南京的明孝陵掛著,收到了很多帝王畫像當中,我想這個像是正確的。麻子多少不說,就說人如果畫一個像,應該是有個性的,每個人跟每個人的都不一樣,你畫一個慈眉善目的老頭,這個像沒有個性,這個是人造的,人編出來的像。有個性的像、有特點的像,那是人具體的像,這個像是可信的。郭子興“奇其狀貌”,收留了他,收為親兵。朱元璋是聰明啊,能屈能伸,會做事情。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有一個養女姓馬,馬氏,後來就把這個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這個馬氏是誰?就是後來的馬皇后。有一個電視劇叫《馬大腳》,至於大腳不大腳不說,就是這個馬氏。郭子興開始對朱元璋並不很信任,但是,後來朱元璋救過他的命,又立了很多功,所以地位逐漸地提高。後來,他離開隊伍,回鄉招募兵馬。他召集了700人,把這700人獻給郭子興,他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後來,他又南下定遠,召集了24個人,這24個人就成為他以後南征北戰依靠的著名將領。他又收了一些地方武裝的力量。就是這些人,加上在定遠得到的24名壯士,成為他後來奪取天下的基本隊伍。朱元璋在紅巾軍當中大小也是一個頭領了,這時候他就又想到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圍困潁州的元朝軍隊在賈魯死了以後,潁州的圍困被解除。朱元璋這時候也做了紅巾軍的一個首領。他回到家鄉,見到了家鄉還活著的親人。這個時候大家聚在一塊兒就像做夢一樣,當時的艱難生活已經過去了。現在朱家,你看,真是生了一個好人,剛才說,生了一個好人。朱家又重新振興了。這就是朱元璋身世。那麼,朱元璋在當時元朝末年群雄並起的時候,為什麼能夠成功呢?這麼多英雄豪傑,誰不想最後成功做皇帝?他怎麼能夠成功?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元璋身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