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haniel 2013-2-26 00:10
朱棣起兵謀反之謎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第一個皇帝,第二位皇帝是他的孫子,第三位皇帝又回到他的兒子這一輩做皇帝。第三位皇帝是誰呢?就是朱棣。朱棣是他的大名,我們在提到這個人的時候,常常還有別的稱呼。經常提到的,叫做明成祖,但是這個“明成祖”是明代晚期給他上的諡號,也就是嘉靖年間他叫明成祖。明成祖死以後,他並不稱為明成祖,稱為明太宗。朱棣還有一個諡號,叫做文皇帝。所以說,明成祖文皇帝朱棣,明太宗文皇帝朱棣,都是這一個人。
這位被稱做“明成祖”和“文皇帝”的大明天子,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他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去?他為何最終會篡奪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他又何以會成就日後的“永樂盛世”?
朱棣這個人生於元朝末年,至正二十年,1360年。他在11歲的時候,也就是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燕王的封國在哪兒呢?在北平。有的人說,這個北平的名字太熟悉了,現在我們經常談到民國時期,北京所在地叫做北平。那麼這個北平,最早什麼時候叫?朱元璋的時期。朱元璋派軍隊北伐,推翻了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大都就改為北平。朱棣的封國在北平,他21歲的時候就藩北平,什麼叫“就藩”呢?就是到他的封國去,也叫做“之藩”,之乎者也的“之”,到那裡去。也就是說,他在21歲的時候從南京來到了北平,做燕王。後來到建文元年,也就是他在40歲的時候,發動了一場戰爭,這個戰爭叫做“靖難之役”。四年以後,也就是三年多、四年的年頭,在43歲的時候登上了皇位。
看過了明成祖朱棣的這樣一個簡歷之後,我們有了太多的疑問:朱棣到底有多少軍隊,竟然敢於發動這樣一場可能招來殺身之禍的戰爭?朱棣所宣揚的這個“靖難”,究竟是什麼意思?他的封地為什麼會在離首都南京非常遙遠的北平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他面對著國內仍然不是很太平的形勢,特別是在北方蒙古地區還殘存著蒙古的元朝政權的殘餘勢力,當時叫做北元。這些殘餘勢力可能對明朝構成威脅,因此朱元璋就把自己的兒子沿著北部防線封為藩王。大兒子立為太子,二兒子秦王封在陝西,三兒子封在太原,晉王,老四朱棣就封在北平。當時在北方的這些王當中,有兩個王非常強悍,一個是燕王,“燕王善戰”;一個是甯王,甯王在哪裡呢?就是在現在遼寧的西部、河北的東北部,大寧這一帶,說“甯王善謀”。這些親王,朱元璋分封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羽翼王室,保衛大明皇朝的江山。
但是,明朝也對這些親王的權力有所限制,什麼限制呢?說規定這些親王“不裂土,不臨民”。什麼叫“不裂土”,就是不分割國土;“不臨民”,就是不管理國事,不管理他封國的地方的民政事務。軍隊不能夠多,九千人至一萬五千人,三個護衛,這個護衛兵只能負責親王的安全,王府以外的軍隊親王不得調遣。但是,親王有崇高的地位,什麼地位呢?叫做“公侯不得與之鈞禮”,你雖然是公是侯,能征善戰的老將,給國家立有大功,但是要見了親王,哪怕他再年輕,你也不跟他平起平坐,要向他行大禮,他是皇帝家人,他是親王。還有一點,就是親王可以在對外作戰的時候節制諸軍。公侯這些能征善戰的老將他不能夠統領各個軍馬,出外作戰的時候誰來節制諸軍?就是親王。
這些親王,剛才我們講特別是燕王、甯王,他們在和蒙古殘餘勢力作戰的過程當中,鍛煉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養成了自己的勢力。在洪武年間,燕王在建文皇帝還沒有繼位的時候,朱棣就已經成為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
既然燕王朱棣只不過有著萬人左右的軍隊,而且他的封地還是在遠離帝國中心的北平,他完全可以在這裡享受他富足自在的親王生活。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冒著可能被殺頭的危險,公然走向了武力推翻當朝合法皇帝的道路?
講“靖難”,我們就不能夠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是一個和尚,叫做姚廣孝。當年,朱元璋在他的身邊有些僧人,他也給自己的親王每個親王配備一個主錄僧人,輔佐他,幫助他,做一些佛事、法事。安排在朱棣身邊的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姚廣孝,姚廣孝的法名叫道衍,所以又稱做僧道衍。朱棣就藩北平,僧道衍要求跟隨朱棣一同來到北平。僧道衍跟朱棣之間,心裡是相通的。僧道衍有一次說,你把我留在你的身邊,我會送給你一頂白帽子戴。什麼意思呢?朱棣本身是親王啊,“王”字上面要加一個“白”的帽子,就是“皇”。朱棣心知肚明,一拍即合。
僧道衍是什麼人呢?本是讀書人,生長在元朝末年,但是這個讀書人後來前途失意,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仍然關心注天下大事,這時候來到燕王身邊,胸懷大志,一定要做一番事業。這個人是什麼形象?說面如病虎,像一隻虎,有病,懶洋洋在那兒趴著。一個有病的老虎,雖然顯得很疲憊,但是它實際上醞釀著非常兇猛的力量。三角眼,眼睛三角,有人說這是充滿智慧的光芒。
就是這樣一個僧道衍,他又向朱棣推薦了兩個人,一個叫做金忠,一個叫做袁珙。先說這個袁珙,是什麼人呢?袁珙是一個善於相面、算卦的人,他的算卦非常靈。姚廣孝把他推薦到燕府,要想安排在朱棣的身邊,朱棣就要測一測他的算卦是不是靈。有一次,朱棣帶了十幾個衛士來到大街酒肆飲酒,事先袁珙就在這個酒店等候,朱棣這一行人進到酒店,袁珙老遠地看見,沖過去就趴在地上:大王,您怎麼跑到這兒來了?哎,你怎麼說我是大王啊?我跟他們一樣是士兵。你不要欺瞞我,我一看就知道你相貌不凡。第一次測試,你想想一個親王和周圍的士兵,他氣質肯定不一樣,一般人也能看得出來,用不著袁珙。但是袁珙在這第一次測試當中勝利了,後來袁珙就成了朱棣身邊的一個謀士。袁珙說,將來您年過四十,鬍鬚過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朱棣說,這個話可不能隨便說!心裡頭可以想,不能夠表白。第二個說的是金忠,這個金忠是什麼人呢?金忠是袁珙的一個朋友,金忠也是善於算命,後來推薦到燕府當中。
姚廣孝、袁珙和金忠都用將來奪取政權、當皇帝來誘導燕王朱棣,實際上他們是看清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他們不過是想借助天命來引道燕王去奪取政權。朱元璋晚年,秦王已經故去,晉王也已經病故,在親王當中年紀最長的就是燕王。燕王本身又有帶兵作戰的經驗,所以燕王就可能給皇帝造成最大的威脅。所以,在建文帝登極做皇帝的時候,他所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有計謀、有勇略、有作戰經驗的強悍的燕王。
姚廣孝等人在建議燕王造反奪權以後,燕王下了決心。各樣奇異的人才到燕府當中,在燕府裡頭打造兵器,打造兵器怕外邊知道聲音,就養了很多鵝、鴨子哇哇哇亂叫,讓他們打造兵器。
即使燕王朱棣想方設法地掩蓋他企圖謀反篡位的密謀,但是朱棣在北平所能控制的範圍也僅僅是燕王府而已,整個北平城仍舊在朝廷的掌控制下。而且,朱元璋在許多年前就已經創立了像錦衣衛這樣的特務機構,他們在整個大明王朝從來就是無孔不入,朱棣謀反的消息難道就不會走漏風聲嗎?
剛才說到,朱棣在自己的燕王府內緊鑼密鼓地打造兵器,準備謀反。但是,這一切究竟能否逃得過朝廷密探的眼睛呢?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燕王府的這些行動早被朝廷安插的人報告給朝廷,所以對燕王府的行動有所覺察,他們雙方都在準備。燕王為了迷惑朝廷,怎麼辦呢?他採取了裝瘋,大熱天,他圍著火爐,穿著很厚的衣裳,有的時候沖到街上去,見了人說胡話,搶別人的飯就吃,也許在大街上就躺著臥,要給別人一種假像,說這樣的人沒有奪權的野心,也不可能奪權。
但是,燕王企圖造反的陰謀還是被人揭露了。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王府的一個百戶叫做倪亮,報告燕王府有異常動作。於是朝廷下令,要捉拿燕王府下面的一些官員。過去,要是朝廷要對於親王有所處罰的時候,不能夠直接處罰親王,要處罰親王身邊的人,對他加以警告。所以朝廷下了指示,要求燕王府你把造反逆謀的這些人交出來。朝廷派了人,像北京的按察使,北京都司的都指揮,張昺、謝貴這些人,還有一個北京都指揮使司的指揮使叫做張信,準備對燕王下手。
但是這個張信就把情報出賣給了燕王,張信得到朝廷的消息以後,知道要對燕王下手,回到家裡頭坐臥不安,他的母親說你有什麼事情啊,這樣坐臥不安?張信是個孝子,就把這個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他的母親,他母親說,燕王,你不能動,不能夠反燕王。張信想來想去,第二天就坐著一頂女轎到了燕王府,女人坐的轎子,他不敢明著去啊,進了燕王府。見了燕王說,現在我知道你要造反,朝廷讓我來抓你。燕王說,沒有這回事啊,說你看我病得這樣,還能夠造反嗎?張信說,你不要瞞我了,我誠心誠意來向你報告,如果你要是想造反有什麼話你就對我實說,不然的話我就按照朝廷的旨意把你抓走。於是,燕王就得到了朝廷確切的情報,他下決心就要動手了。
在動手之前,他還有一番要做戲,他身邊還有一些人,能不能夠讓這些人都跟隨自己打仗?他把這些人叫到身邊,說你看,朝廷現在要對我下手,與其這樣,我還不如自己自殺,表明我的心跡,我是忠於朝廷的。這時候有一個他身邊的將領叫做張玉,張玉說你這是婦人的行為,是匹夫之勇,我們為什麼不能一拼呢?還有一個叫朱能的,朱能說,我們首先控制了北平九門,他人多可以勝利,我們天定也可以勝利!天命在我們這兒,誰也不能阻擋。朱棣一看身邊這些人員都同意他起來造反,於是決定起兵。
就在這個時候,刮起一陣大風,把房頂上的瓦都掀掉了,嘩啦一下子掉了,碎了。朱棣一看,天颳風,我要準備起兵了,颳風把我的瓦刮掉了,真是不祥啊!姚廣孝這時候出來哈哈一笑:這真是好事啊。朱棣說我要起兵,這個瓦刮掉地下摔碎了,這是什麼好事啊?你這個烏和尚,亂說話。姚廣孝說,你看這個瓦是黑色的,它說明老天爺想讓你這個瓦換顏色了,要換成黃瓦了。姚廣孝這些人用各種方法堅定朱棣起兵的信心,朱棣終於決定起兵。
就在這時候,朝廷派來捉拿燕王府的人已經包圍了燕王府。
在這樣千鈞一髮的危險時刻,朱棣該怎麼辦?朝廷派來捉拿他的軍隊已經把燕王府圍了個水泄不通,而府內的軍隊卻又少得可憐,燕王朱棣的命運會怎樣?朝廷派來捉拿朱棣的統軍人物又會是誰?
是北京都指揮使司的張昺和謝貴,張昺和謝貴包圍了燕王府,並在所有的通道立上柵欄擋著,要求燕王府按照朝廷指的名字交出人來。朱棣傳出信兒來,說可以啊,我完全服從朝廷的命令,你們進來吧,我把人交給你們。朝廷是集全天下之兵馬,面對的是一個小小的燕國啊,所以張昺、謝貴並沒有懷疑,以天下之兵馬要想打敗燕王府,要除掉燕王,那不是很容易嗎。聽燕王這麼一說,他們兩個就進了王府,進了王府他就看見燕王坐在火爐邊,正是夏天,拿著拐杖。燕王見到張昺、謝貴來了,就說,二位將軍請坐。二位剛剛落座,燕王怒氣就上來了,他說什麼呢?他說:“今編戶齊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為天子親屬,旦夕莫必其命。”就是普通老百姓,他們都知道兄弟友愛,都知道親情,說我身為親王,是皇帝的叔叔,你們想動手就動手,想抓人就抓人?說著就把拐杖往旁邊一扔,我有什麼病啊?什麼病也沒有!桌子上擺著一盤西瓜,西瓜已經切成片了,就是準備讓這個客人來嘗的。他拿起西瓜,說請你們常常鮮吧!舉起這西瓜“啪”往地上一扔,埋伏在後邊的武士一下沖上來把他們倆捉拿。
外邊守著王府、堵在道路上的士兵看看時間一點點過去,這張昺和謝貴也不出來,天色漸晚,什麼動靜也沒有,是不是在裡頭說得很投機,吃上飯喝上酒了?沒有人指揮了,天快晚了,就散了。他們不知道在裡邊已經發生了這麼大的變故。
燕王控制了張昺、謝貴以後,他就令他的兵馬緊急攻奪九門,迅速地佔領了北平的九門,控制了北平城。三天之內,北平大定,三天就把局勢安定了。所以第一個回合,燕王取得了勝利。
雖然朱棣迅速控制了北平城,但是以燕王府的區區軍隊來對抗朝廷的百萬之師,幾乎就是以卵擊石。而且,他起兵反叛合法皇帝的行為本來就是大逆不道的,朱棣會找一個怎樣冠冕堂皇的藉口來贏得別人的支持?
起兵造反,要有一個理由啊,要把自己不合理的、不正確的東西說得很正確,不合理的說得很合理。有人說,我們反朝廷叫做“討伐”。不行啊,怎麼能用“討伐”啊?你是親王,那邊在南京坐的是一個合法的皇帝,你怎麼能討伐他呢?不行,要改變用詞,叫做“靖難”。為什麼叫“靖難”?說朝中出了奸臣了,皇帝有難,我要去解救皇帝,給皇帝平難,叫“靖難”。朝中出的什麼奸臣呢?這個奸臣是幫助皇帝出壞主意,是戕殘骨肉,像我們這樣的親王都被他們殺害,都被他們迫害,他們是壞人,我們要舉兵靖難。而且朱棣引用了朱元璋留下的《祖訓》作為條文,《祖訓》怎麼說呢?說“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朝中沒有正臣,出了奸惡,親王可以討伐這些奸臣,這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訓。於是這場戰爭打響,戰爭就叫做“靖難之役”。
看到這裡,我們對這個朱元璋的祖訓有些懷疑,朱元璋生前不遺餘力地加強他的皇權,而且還怕自己的繼承者建文帝年幼遭別人篡位,而不惜殺掉眾多的功臣。這樣一個朱元璋怎麼會為朱棣的反叛留下藉口呢?這個《祖訓》究竟是真是假?
剛才說到,朱棣以朱元璋的祖訓作為起兵靖難的藉口,但這個祖訓的真實性讓我們產生了懷疑。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過這個祖訓?
朱元璋真的留下了這樣的一個《祖訓》嗎?朱元璋有《祖訓》不錯,這幾句話也不錯,但是朱棣篡改了其中的一句話,他把一句話刪節不說了。哪一句話呢?叫做朝無正臣、朝有內奸的時候,親王要“訓兵待命”,你要把你的軍隊管好,訓練好,要等待朝廷的命令,你才能夠去清君側。現在他把這個“訓兵待命”幾個字不說,就說我要去清君側,在文字上玩了一個把戲,讓天下人看,朱棣做得是堂堂正正,根據《祖訓》來解除皇帝之難,這個戰爭就叫做靖難之役。
燕王雖然控制了北平,但是形勢對他來說仍然十分危險。北平周圍都是官軍,所以他要想直接奪取南京的政權,還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所以他就首先要掃平北平周圍,包括奪取通州、冀州、遵化、永平、密雲這些地方,要把這些地方掃平,鞏固他在北平的根據地,才能夠往南打。官軍看起來十分強大,但是往往不堪一擊,這些地方很快就被燕王拿下。燕王下一步目標就是南進。
這一邊,燕王朱棣拿下了北平周邊地區,站穩了腳跟,而且要雄心勃勃地進攻南京。那麼,遠在首都南京的建文帝會有什麼反應?他們會怎樣平定這場叛亂呢?
北平的陷落引起朝廷震動,沒想到燕王這麼快就控制了北平。朝廷怎麼辦呢?任命了耿炳文為大將軍,討伐燕王。耿炳文是在洪武末年碩果僅存的一個老將。大家知道,朱元璋為了使小皇帝能夠平安地做皇帝,他在他的晚年對於很多功臣宿將大開殺戒,沒有人能夠威脅皇權;但是,反過來,也沒有很有力的將軍去替皇權去衝鋒陷陣。耿炳文碩果僅存,他雖然打過仗,但是這時候已經年老了,沒有銳氣了。他帶兵北伐和燕王交戰,第一站就在真定遇到了燕王。
朝廷平定燕王叛亂它也有它的說辭,它的說詞是怎麼說的呢?“邦家不造,骨肉宗親屢謀僭逆... ...今乃稱兵搆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說我們家門不幸,這些親王們不斷地發生叛亂和謀逆。現在竟然公開造反,要來奪權,是天地不能夠容許的這樣一種大逆,我們要討伐他。耿炳文帶領官軍北伐,遇到燕王的主力,一戰敗於涿州,再戰敗於雄縣。
燕軍繼續南進,他們在真定發生了激戰。這一戰,燕王使出了一個計,就是趁著官軍還沒有渡河的時候,叫“半渡而擊”。當時這個河是什麼河呢?是滹沱河,趁著官軍還沒有渡河的時候,燕王的軍隊向官軍發起攻擊。這一次官軍大敗。從涿縣,到雄縣,到真定,官軍連續失敗,耿炳文無計可施,關起城門來不出。
官軍雖然失敗,但是還有十萬之眾。官軍的失敗震動了朝廷,朝廷上下來商議如何對付燕王。燕王奪取了北平,打贏了真定之役,不過是小試鋒芒,他要奪取南京的帝位,登上皇帝的寶座,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