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an 2013-2-22 01:03
來,老板,讓我們相互成全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5歲的小孩與媽媽一起到一家商店買東西。老板很喜歡這個小孩,就讓他自己拿些糖吃,這個小孩卻怎麼也不拿,結果老板自己拿了一把給他。回家的路上,媽媽問小孩為什麼自己不拿,小孩說,我的手太小了,拿的一定少,大人拿的會多很多。
誰都想要一個慷慨成全自己的上司,前提卻是,你要以專業的知識儲備、善解人意的工作風格先成全他。
[b]“管理老板”[/b]不是在錘煉你的“位置感”!而是為了讓你的工作變得更有成效,更是提升你“快樂指數”的一把利器。換句話說,成全了老板,也就是成全了自己。
“我真受不了這個老板,明明是別人惹火了他,他卻把脾氣發在我身上!”在現實的職場中,我們常會遇見這樣因為遷怒而導致的憤怒。
[b]“老板也是人,發怒不過是眾多情緒中的一種。”[/b]光華管理研修中心的黃建東老師說,“遷怒是人面對過大壓力或在別處遭遇挫折時的情感釋放,你如果可以這樣去理解,當時的委屈就不必太放心上。如果你為了讓自己不受不白之冤而條件反射地為自己辯解,難免會越辯越錯。”
老板是人不是神,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老板比你經驗豐富,資源掌握得多,見識一定比你廣很多。但,是人就有局限性。你該怎麼辦?往往這個時候,你的優勢會彌補他的缺陷,黃建東認為,你應該問自己:“我的長處是什麼?我應該怎樣發揮自己的長處,從而為組織做出更大的貢獻?”其實這也是一個組織裡人才多樣性的好處,可以互補。互補不僅僅存在於同事之間,也存在於上下級之間。
管理上司的本質是管理一種關系。老板只是關系的一半,而你是另一半,你們相互依存,相互期望。通常說來,你的成功一般是由你的上司來定義的,因此必須把握他的行事偏好,對他的工作風格保持敏感,才能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忽略上司的幫助而企圖自給自足,是不切實際和目光短淺的。
我們多少可以借鑒中醫“望、聞、問、切”的方式,去了解老板的行事風格。
你可以留心他曾經寫過的文章、報告、待人接物的習慣;還可以從別的同事那裡去了解,你的老板是“聆聽型”的還是“閱讀型”的人。這樣,你在提交工作報告的時候,就知道應該向“閱讀型”的老板提交書面報告,而對“聆聽型”的老板應該多用口頭匯報的方式溝通。
再比如,老板是喜歡上午半天在辦公室處理事情,下午出來與大家溝通,還是一大清早上班就開會,溝通工作進展?
[b]這裡值得提醒的是,千萬不要試圖去改變上司的工作習慣,因為這幾乎不可能。[/b]
“現代經理人,如果不跳出自己的圈圈,站到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人對己都比較麻煩。”黃建東說,“你應該去了解老板的壓力和目標,站在老板的角度提出一些你自己的思考。如果你不發表任何自己的見解,頂多老板覺得你很聽話,對公司沒有什麼實質作用。”
雖然上下級關系是互相依賴的關系,但通常下屬對老板的依賴會多一些。切切不可以此為借口,過分依賴上司。你不會喜歡事必躬親的老板,老板也不會喜歡事事都要找他的下級。
日常工作中,當一個任務分到你手上之後,你是拿過來就悶頭干,覺得不需要依賴老板也能給他一個驚喜呢,還是在任務進行的過程中時刻讓老板掌握進展?工作中,上司通常喜歡第二種形式。因為你在試圖制造驚喜的過程中,埋藏著隱患和風險。
“如果你是老板,分配一個任務給某個下屬,任務歷時3個月,3個月都沒有他的消息,你會滿意嗎?”黃建東這樣告訴我們,“作為老板,他是希望掌握事情的進展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給你更多更好的資源,可以幫你把任務完成得更出色。否則,即便是你的工作完成得很好,老板也會說:‘做得不錯,但是,如果你讓我早點兒知道,我在這個環節能給你更多資源,結果應該比現在更好……’”
[b]所以,過分依賴上司和太強調獨立的反依賴行為,都是不明智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