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曾國藩,嚇唬孩子的“恐怖格言”

wcnbhy 2013-2-15 01:38

曾國藩,嚇唬孩子的“恐怖格言”

  古人把金錢稱作“黃白之物”,私財不慎外露,俗謂“露白”。中國人恥於談錢,更忌諱外界知道自己有錢,有意無意的露白都可能招致無法預測的災禍。林語堂說:“‘淳樸’這個詞,對古希臘人是至關重要的,對中國人也是如此。
  似乎人們既知道文明的好處,也知道文明的危險。他們害怕上帝的嫉妒,所以寧可享受簡單一些卻能持久的樂趣。根據中國人的觀點,享受生活中太多的幸福,就是‘折福’。”人們對錢的態度始終是若即若離,飄忽不定。即使腰纏萬貫也不感明目張膽地暴露自己的富足。
  被稱為晚清“第二號皇帝”的曾國藩,原本是文人出身。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天下傾慕。就連後世的蔣介石、毛澤東等,都拜服推崇。曾國藩深諳官場之道,對儒家的入世,和黃老的清靜無為,更是了如執掌。他希望這些人生經驗能順利的傳達給子侄後輩,以求遠禍全身。曾國藩在大量的家書中告誡子侄,千萬不要養成驕奢之氣,他把“養魚、喂豬、種菜、種竹”看成“家政四要”,他明確指出了子孫如何“守成”的具體綱要:
  “大抵仕宦之家,子弟習於奢侈,繁榮不能延及一二世;經商貿易之家,勤勉儉約,則能延及三四世;而務農讀書之家,淳厚謹飭,則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則延澤可及八至十世。”
  曾國藩開列的這份“時間表”,屬於他嚇唬孩子“恐怖格言”,話語不多,卻令人驚恐。這不僅是他們家的私事,也是四海之內的“公事”。天下沒有“鐵打的富貴”,也不存在“生根的貧窮”,所謂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千萬別對眼前的繁華抱任何“千秋萬代”幻想。
  曾國藩飽讀詩書,閲人無數,是真正的智者。他權傾朝野,炙手可熱,都不敢覬覦皇位、顛覆政權,還在最得意的時候,開列出這份危言聳聽的“敗家大預言”,所謂“延及三四世、五六世”當然包括他們蒸蒸日上的曾氏家族——其實,這份“時間表”並沒有危言聳聽,不過是警告後人,如何小心謹慎、遠禍全身。說到底,最棘手的核心問題還是一個字:“錢”。盡管他在家書裡有意迴避這個詞,而頻繁出現的“奢侈”“勤勉”“淳厚”等語彙,無不指向做人與對錢的態度。歐洲人把財富稱為“德行的行囊”,難得物質和精神如此密切地輓起手來,而且是那樣水乳交融。(下圖:曾國藩故居)
  中國是一個講究韜養、喜歡中庸的國度,老子崇尚的社會模式簡直是一團和氣,皆大歡喜,“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似乎把話說得太絶了,王夫之就在《老子衍》中頂撞道:“爭,未必起於賢。盜,未必因為難得之貨,也未必亂於所欲。”
  看來,人的本性有向善、也有向惡的部分。《道德經》希望社會道德豢養在簡陋的溫室和粗糙的花瓶裡,那些亂人心性的物欲、名利全部被隱藏起來:你什麼好東西都沒見過,不就心如止水了嗎?這種掩耳盜鈴的理想得到了後世的強烈共鳴,他們一邊貪婪地撈官、撈名、撈銀子,一邊慨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絶大部分人都能在得手之後,皈依簡朴的老莊哲學。起碼這種溫和的說教不張揚、不買弄,能獲取廣泛的認同和普遍的親切感。“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本事杜絶衆人的“紅眼病”才算韜養高手。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國藩,嚇唬孩子的“恐怖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