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yin 2013-2-7 00:33
神轎
轎
「神轎」是遶境隊伍中的主角,一般「神轎」可分為「文轎」和「武轎」兩種,兩者區別在於「文轎」有轎頂,一般皆屬王爺、千歲、或媽祖等文質之神的轎子,而「武轎」並沒有轎頂,大都為 關聖帝 君或中壇元帥等武將出身神明的轎子。因「文轎」有轎頂較重,拜廟常以前後三進三退為主,莊嚴而肅穆,而「武轎」因為較輕,所以拜廟時轎班的步伐較富變化,加以「武轎」轎後一般常插五方五色旗,上下搖晃的五色旗,配合轎班整齊劃一的步伐,更顯出「武轎」活潑的神韻。
文轎
在繞境遊行的隊伍中,最引人注意的 除了數以百計的民俗藝陣外,最值得一 看應該是神轎,它可說是民間宗教藝術的結晶 ,也是活動的重頭戲。神轎在外猶如神明的交通工具,由神轎的裝飾、花飾,就可以看出一尊神明的階級、神職,可以說是身份的代表。一般目前神轎大致上分為文轎與武轎,武將、王爺乘坐武轎,文官、天后、女神則乘文轎或者是鳳輦。但按古例,不論官轎、神轎只有覆頂式一種,只有以顏色區分階級,無文武之分,而直至現代才有文轎、武轎,或改良式篷轎...之分,若至鄉下地區,大部分仍遵循傳統,採用覆頂式神轎。在至目前,神轎再外觀雖有文武之分,但乘坐在轎上的,早已無文武、男女之分。王爺亦可乘坐文轎,媽祖也可以乘坐武轎,僅以花色裝飾,整體營造出來的感覺,去判別神祇的屬性。
武轎
武轎為武將出巡遶境時的交通工具,舉凡王爺、太子、將軍…等,均是乘座此轎,又部分廟宇常會在武轎的前後裝上各式各樣的霓虹燈以及紙糊的龍頭鳳尾來裝點出巡遶境用的武轎,為傳統神明的交通工具增添了許許多多不失傳統的創意,但為一較為困擾的是,傳統武轎如果遇上風雨,則會是一個出乎意料的麻煩。
篷仔轎
篷仔轎又稱篷篷轎,由武轎演變而來,用以改善傳統武轎遇上風雨時的困擾,又因轎頂以簡單的篷架覆頂,所以稱之為篷仔轎。而近來又有部分廟宇為了裝點篷仔轎,便請許多知名紙藝的傳統匠師,在篷仔轎上面糊了八仙與南極仙翁來裝點神轎,為傳統藝術新一代的結合。
輦宮車
輦宮車也是神明出巡遶境時的另外一種交通工具,多由大型的卡車改裝,車上雕樑畫棟,一應俱全,有如傳統廟宇的縮小板,但也所費不貲。
鳳輦
鳳輦在外表的裝飾上顯得較為的華麗,不外乎以鎏金或黃色作為主要的色系,而在裝飾的主題上也大多以龍頭鳳尾為主,這可能源自於一般民俗信仰觀念當中對於女神的印象都是乘龍御鳳、騰雲駕霧、仙樂飄飄的印象有所關聯,常使用的神祇如:玉皇三公主、天上聖母、王母娘娘、註生娘娘…等。
炮轎
炸虎爺轎的習俗最早源自於北港朝天宮,根據北港朝天宮所記,除了一般信眾所熟悉的祖媽金順盛、二媽金順安、三媽金盛豐、四媽金安瀾、五媽金豐隆、六媽金順崇數個媽祖會之外,於1694年由溪仔底「虎爺街」信眾組織虎爺會。北港朝天宮虎爺會的神轎近似於日本神轎,神轎的行進則是由擊鼓和拿扇子的人員來做指揮,而炸虎爺轎則是每年北港迎媽祖時不可錯過的精采好戲。在嘉義與雲林北港一帶,每逢年節神明遶境之時,許許多多的商家會主動的準備大量的鞭炮,不論是那一種類的神轎,只要信徒看上了,就會把鞭炮推至轎底實施炸轎,而人們也相信,鞭炮放的愈多、炸的愈旺,來年的運勢、財運也會愈來愈旺。
四輦轎
四輦轎又稱為四駕、四輦,為民傳統迎神賽會當中所使用的小型神轎之一,此種四輦轎除了在結構與造型上較為簡單之外,攏統的來說比較像是一座小型的椅座,在廟會遶境的時候屬於較為機動的一環,且使用的方式也別於文轎與武轎需要多人才能扛起,因取其之輕巧,所以僅僅只在座椅兩旁以刺竹為梗,主要由信徒四人擔負。此種四輦轎在迎神賽會當中多被用來作為神明的指示的代言工具或者是儀式進行的輔助工具,如:踩火堆、煮油、祭煞、安營、公事、卜噬多此用此轎。
釘轎
所謂「沒有三兩三,不趕上粱山」;釘轎在傳的廟會活動當中就顯得較為的少見,但只要一出動常常成為現場的焦點,僅僅會在大型的廟會當中出現。而使用釘轎的目的主要是在「試乩」,是除了釘棍、鯊魚劍、七星劍、刺球、角棍之外另一項重要的儀式法器,分為一百零八釘與七十二釘兩種,大多在廟宇新乩啟用或坐禁、閉關的時候使用,以為神明所使用的乩身「驗明正身」。
手輦
手輦是眾多神明的交通工具當中最簡單也是最小的單位,其使用的方式多為兩人手持,使用的目的多在協助神祇儀式的進行或者是作為神祇的代言工具。而溝通不外乎以「佛字」、「發輦」的方式,藉由桌頭、小法的居中翻譯,做為人神之間溝通的橋樑,尤其是在大家樂盛行的年代,手輦常被與「槓明牌」劃上等號。
大駕
大駕是台南俗稱的『無頭轎』,多為無覆頂之藤製神轎,四人為組,與神明所乘八抬大轎有所不同。在台南地區早期供陰魂乘坐。轎內與一般神轎較為不同的是,無頂,內乘以神主,步行至嶽帝廟申冤、訴狀為多。現大多改為神明用來為信徒解決「卡到陰」或者多為信徒請益使用。改覆以紅布,前掛代表五營兵將的五色篙錢,內乘以神尊,外懸以護法將軍,以區別與陰魂使用無頭轎之區別,稱以『觀大駕』!
特殊種類
神轎瘥傳統香陣文化當中又稱為八抬(八台),意指由八人為基數擔任轎伕,也就是所謂的八抬大轎的意思,不過隨廟會文化的不同,在扛轎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以台灣南部來說,直至目前為止,仍有許多的廟宇在舉行廟會活動的時候,如果必須使用到神轎,仍然堅持以肩扛的方式來參與遶境活動,展現他們的活力。相對的以台灣中北部來說,大多數的神轎早已捨棄人工扛抬的方式,改以在神轎底下裝上輪子,用推行的方參與遶境。而且在中北部在舉明廟會活動的時候,常習慣將廟中所有的神像通通請至神轎上面參與盛會,少至七八尊多至數十尊數量驚人,所以為了彌補神轎內的空間不足,常會在神轎內加裝隔板或者是在神轎的前後以各種的方式增加放置神像的空間,甚至是以各種五花八門的方式將神像至於各種器具上面參加活動,與南部強調主從觀念的方式較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