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傳統婚禮-台灣閩南人習俗

rytsli 2013-2-6 00:53

傳統婚禮-台灣閩南人習俗

臺灣閩南人的婚禮

(一)婚前禮婚前禮包括議婚、定盟、完聘、請期四個儀節。


1)議婚議婚相當於六禮中的「問名」,主要是男方要探問女方的姓名及出生年月日。議婚之日,媒人送女方的庚帖給男方,稱「提字仔」。經男方親友調查,認為合於條件,乃託媒人前往說情,如經同意,則雙方互換「八字」。八字是用一寸寬、八寸長的紅紙條寫男女雙方的生時。    男寫:乾造 年 月 日 時建生    女寫:坤造 年 月 日 時瑞生    字數習慣上取偶數,意取雙雙對對。男女雙方互換八字後,就各置於自宅神明祖先案前,燒香卜吉,相當於古禮的「納吉」,三天之內,若家中有爭吵、器物毀損、遭小偷或其他不吉利的事發生,則認為是不吉之兆,退還庚帖;若平安無事,婚事則可順利進行。    這種取決於超自然的作法,充份地說明了婚禮一開始就具有神聖性與一般日常事務不同,經過神靈的驗證。


2)訂盟定盟也稱「送定」、「過定」、「聘定」、「文定」或「小聘」,名稱雖異,實質相同。「送定」之後,再經「完聘」(大聘),聘禮就成。民間亦有將「小聘」、「大聘」合而為一,以省耗費。



   訂盟的日子,由看日先生選定,皆選偶日,當天由媒人陪同男方親戚,普遍是姑母、姨母攜帶禮物前往女方家,所送之禮包括:a庚帖:用紅綢包裹,外面縫上「生庚」兩個金字,並插上金花一對。


  b定金:雙數,用紅紙包裝。金額多寡不一,視男方經濟情況而定。   c禮品:紅綢二尺四,烏紗綢七尺、金手環、金戒指、金耳環若干對、豬肉、羊肉、禮餅、禮燭、禮香、禮爆、喜酒、以及連招花(取生貴子之意)、石榴花(取多子多孫之意)。

  男方親戚到女方家之後,女家即將聘禮奉於神明和祖先案前拜供,並迎男家來人入廳堂內,在預先擺好的席上坐下,並由即將出嫁的女兒來奉「甜茶」,由媒人一一介紹。此時,男方親戚則趁機端詳女方的容貌、舉止、態度等以便回報。

甜茶飲畢,男家來客,次第回贈紅包,俗稱「壓茶」,接著就由男家對女子行「掛手指(戒子)」之禮,

其儀如下:在女家正廳中央放一把椅子,女子面向外坐(若招贅,則向內坐)。然後由男家親戚取出事先預備好繫有紅紗的金銅戒子,套在女子左手中指上,在套的時候,男家親戚來牽女子的手,看她的手紋,看手是否柔嫩,柔嫩表示好命;看是否斷掌,斷掌不好,俗語說:「斷掌查某,守空房。」有剋夫之意。戒子上繫上紅紗,遇有聯結之意,而銅戒子的銅與「同」諧音,取意「永結同心」。戒子掛上後,則訂婚禮完成,乃以此奉告神明祖先。

禮成之後,設宴款待男家親戚及媒人,收受定金,並收部份聘禮,退還一部份,另外並贈以「還禮」十二品,表示答謝。男家親戚返回覆命,女家則將男家所送「禮餅」分贈親友,告知其女已經訂婚。受禮親友,在其結婚時應贈送結婚禮物,以示慶賀,俗稱「添粧」。

   3)完聘完聘又稱「大聘」,亦古禮中的「納徵」或「納幣」,這一儀禮除送「聘金」之外,尚須附送各種禮品。 這些禮品裝滿木盛內,上面蓋著紅布,扛到女家,故有所謂「扛盛」或「辦盤」之舉。

  完聘日期由看日先生選定,經媒人通知女家,當天男家備婚書、禮帖及禮品,署「納幣之敬」,並由媒人陪同送往女家,其次序如下:吹班:即樂隊。

  禮帖:禮物目錄及儀式程序。記於禮帖內的禮物名稱,蓋用吉祥文字,忌單重雙。   婚書:結婚證書。    聘金:數目必須雙數。   聘禮:大餅、荖花、冰糖、冬瓜糖、柿餅、柑(吉)餅、麵線(表長壽)、豬羊、福圓(龍眼乾)、糖仔路(萬字糖、八角糖)、雞兩隻、母鴨兩隻、大燭一對、禮香、衣裙、手環、戒指、新娘衣等。


  媒人:媒人走在這一行列的最後。   這一行列,沿途吹奏,邊放爆竹,直到女家。女家迎入宅內,派人對照聘裡目錄,收受禮物,供奉於廳堂神明祖先案前,焚香奉告,女子亦出來焚香跪拜,燒金鳴爆奏樂,一片熱鬧。

  禮成之後,女方設宴款待男方來人。宴罷,女家將送 來的禮品收受一部份,一部份退還。另將女家婚書、回贈禮品及目錄交付媒人攜回。   回贈禮品,昔時富有人家,包括文房四寶、禮帽、緞襖、緞靴、綿襪、朱屨、連招、睡衣、龍餅、小帽、繡鞋、草花、鮮花一盆、石榴一盆、連招花一盆(皆用銀製品)、木炭、烏糖、花籃、麻豆、粟、芋、柑餅及竹心(意取得心)。

  婚書是結婚的契約書,亦即結婚證書,男方贈女方的稱「乾書」,女方贈男方的叫「坤書」,係採用禮記書中吉祥文句做成。

  完聘之日,男家亦將婚書供在神前並祭告祖先,男女雙方大事邀宴親友,藉以宣佈其子女的婚事已完成「大聘」之禮,即亦已成定局。宴後並贈送親友大餅、荖花以示吉祥完滿。

  4)請期 請期為古禮之一,又稱「送日頭」或「提日仔」,就是男家告訴女家迎親的日期。事先由男家請媒人徵求女家的意見,故又稱「乞日」。待雙方商定同意日期之後,乃由男家擇日委請媒人送日課於女家,另備禮帖、禮燭、禮炮附送女家。女方除附書同意外,並還贈送禮品。

  (二)正婚禮 正婚禮就是迎親,是婚儀諸禮中最複雜和最重要的儀節,俗稱「迎娶」。

  1)迎娶   舊俗在婚前數日,男女兩家擇定同一吉時,要行裁衣之禮,即擇福壽雙全的婦女裁製白布「上頭衫」,女方並製結婚日用的肚裙。男家於婚前擇吉日行「安床」禮,其安放的位置,依男女雙方的八字,並考慮家屋的朝向、窗向和神位而定,忌與桌櫃、衣櫃相對。當夜拜床母,並請親鄰中父母兄弟俱全之男孩在床上翻滾,俗稱「翻鋪」,又請兒女成群的好命婆口念:「翻落鋪,生查埔(男孩);翻過來,生秀才;翻過去,生進士」等吉利話,預祝弄璋之意。親友在結婚時對男家送賀禮,對女家贈「添粧」禮,例需於婚娶之前,過門後不收。   新娘出閣前夕,和父母兄弟姊妹圍桌同食,新娘且吃且哭,表示依依不捨之情。俗傳,新娘用這一餐,出嫁之後,可以免於飢餓。此一婚前惜別之宴,稱為「食姊妹桌」。   迎娶當天,新郎由媒人和儐相「取嫁」六或八人陪同,乘轎前來女家,並準備豬腳麵線的「轎前盤」,作為酬謝新婦雙親養育之恩。   新郎到了女家,新婦盛裝升堂,拜神明祖先,叩別父母,接受新郎獻花,父母開始對新娘訓話,告訴她以後如何孝順公婆,如何侍奉丈夫,如何與小姑小叔相處種種道理。   然後擇定時刻,隨新郎由西階步出,並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持上花轎,女家放爆竹、關門,以示不歸。古俗新娘上轎後,在起轎不遠處,丟下扇子,稱為「放扇」或「送扇」,俗謂「送扇不相見」,以示出嫁。亦有謂如新娘平時在家性急,丟下扇子表示「放性(扇)地」,就是把壞的性子丟棄;到了夫家,要重新做人。新娘並在轎上哭幾聲,稱「哭好命」。花轎之後,懸以竹篩,有攘邪之意,篩面畫八卦及太極圖,或寫「百子千孫」四字,以象徵繁榮。   2)進門迎娶隊伍,以竹簑為先,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繫豬肉一片,以防邪神白虎。接著是媒人轎、鼓吹、嫁娶(儐相)、舅爺(新婦之弟)、新郎或叔爺(新郎之弟)、嫁妝、新娘轎(有四人抬的紅頂轎及兩人抬的黑頂紅尖轎兩種),隨嫁嫺、隨嫁姆(均限於富家才有),子孫桶(即產盆,含有喜兆子孫繁衍之意。)一路爆竹鑼鼓,喜氣洋溢,非常熱鬧。

  到男家之後,花轎停在門前,由男家童子端茶迎轎,在擇定的吉時,將花轎抬入門內,新郎用扇將轎頂打三下,又用腳踢轎門三次,以示新郎的威嚴,又使新婦順從,易於駕馭。接著由童子捧柑桔兩顆,象徵夫婦圓滿吉祥。 新婦由好命婆扶下轎,一手擎竹篩覆之,今多由雨傘代替,新婦足履紅氈,進堂,由新婿同拜天地祖先,而後行交拜禮,交拜完畢,送入洞房,以竹篩置床上,案上置一銅鏡以壓邪。新郎為新婦揭帕,並坐案前,點花燭,飲合巹酒,到此禮成。當晚大開喜筵,新郎友好鬧洞房,俗稱「鬧新娘房」或「食新娘茶」。   俗以為新娘在拜堂之前,不得見天,也不得著地,所以下了轎,頭上要用米篩遮著,腳要踏過紅布。在臺灣,以往使用紅布就很了不起,內地大戶人家是用美麗的紅地毯。十九世紀英國有名的人類學家威斯特馬克也曾經指出,這種情形是中國婚禮的一大特色。   以往在宜蘭地方,在新娘進門的時候,還有「倒腰」的奇俗。倒腰是指新娘到了夫家,進門時由一群中年婦女擋在門口,由全福婆用手撐在新娘的背後,新娘把身子向後彎曲,將肚子向前突出,讓人觀察,以示其清白。   雲林北港地方,新娘走進夫家時,必須先踏破一塊瓦片,俗傳,如此可以預防相剋,也有說此舉是把凶的留在外面,吉的帶進去。同時,新娘又須跨過一火爐,才能進入,這火爐象徵圓滿吉祥。

  (三)婚後禮   1)成婦禮結婚次日或第三天,新娘盛裝進廳堂,正式祭拜男家祖先,先與新郎向外面同拜天地神明,向內面拜神佛祖先,婢女捧茶給新娘,新娘接來供神明及祖先,俯伏再拜後起立。這時公婆南面接受媳婦四跪拜,後新娘向公婆敬茶,公婆敬畢,媳婦再四拜,公婆亦答禮。然後拜尊長並敬茶,完後,弟妹子姪拜新娘,。禮成之後,引新婦入廚房,象徵性地作家事,如起火、餵雞、鴨,作為料理家務的開始,自此,正式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   婚後第三天,女方的兄弟來探訪其姊妹婚後的生活,稱「舅仔探房」。


  新娘拜見公婆、長輩,就是古時的「廟見」之禮。   在雲林、嘉義一帶,「舅仔探房」也叫「舅仔換花」。這因舅仔帶著花和禮品去換他姊妹回娘家作客,所以叫做「換花」。禮品普通是餅和冬瓜煎。舅仔坐轎子,以鼓吹為前導,到了男家,新郎在路上迎接,彼此行禮,然後賓主才走進門內,新郎請舅仔進入正廳吃茶。茶畢,舅仔便致送帖子,邀請新郎全家到他家裡,但事實上,只有新郎、新娘二人於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到岳家去作客。致送帖子完畢後,舅仔就去探訪他的姊妹。   北部地方的宜蘭、板橋等地,昔時新娘要到滿月才可歸寧。臺南則第四日歸寧。   2)成婿禮婚後第四日、六日、十日或十二日,新婚夫婦回女家,稱「作客」或「返外家」,亦即所謂「歸寧」。午前,新郎新娘到女家,進堂先拜祖先,再拜父母及諸尊長,最後會見弟妹子姪,互贈禮儀。同時左鄰右舍來看新子婿,品頭論足,議論紛紛,新婿此時最尷尬。中午,女家設宴款待,稱「請子婿」。直到黃昏時刻才回家,俗謂「暗暗摸,生查埔(男孩)」,並攜回「帶路雞」,公母各一隻,甘蔗叢兩株,象徵子孫旺盛。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傳統婚禮-台灣閩南人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