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olo 2013-2-4 00:22
按「讚」=無聲陷阱!臉書5地雷,你踩到了嗎?
網路科技大大縮短溝通距離,社交網站、線上社群、部落格、論壇等工具,都提供人與人建立關係的新介面。
《從零開始的人脈術》一書提到,建立人脈的新時代,已從「真實世界」擴移到「虛擬世界」,並同時遊走於兩個世界之間。也就是說,運用兩種平台共同擴建人脈的時代已經來臨。
對內:網路上也能讓你「做自己」
著有《數位人脈王》的就是愛創意行銷執行長楊偉龍,多年觀察網路社交工具的變化,他認為在虛擬世界中,反而更能真實的「做自己」。
楊偉龍進一步解釋,傳統經營人脈的步驟包括:建立自我價值→傳遞價值→持續經營。在虛擬世界,前兩項可以很快地透過個人資料、過往文章傳達,凸顯所思所想,找到同好。不用像真實生活中,彼此或多或少戴著面具,還要再透過交往釐清。虛擬空間中,讓別人理解自己顯得快速、有效又自在多了。
對於個性較為害羞的人來說,網路應該是經營人脈、拓展關係最輕鬆、無壓力的工具。
在虛擬平台上的朋友,也許是實際生活中認識,也可能因為有相同朋友或共同興趣,透過網路結交。如何將虛擬世界中的人脈導引到真實世界裡,發揮相乘、互補效果?
對外:求快也要求深,增強「敏感」天線
首先,你必須認清,在網路上與人互動的目的是什麼?
第1種是純粹為了「好玩」,性質上比較偏向「策略型」或「弱連結」的人脈,持續與他們保持互動,就跟在實體世界的朋友交往一樣,有一天可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第2種類型比較積極。你希望運用網路與潛在客戶或夥伴建立交情,甚至打造個人品牌,為自己增加能見度。
在網路上,有些重點妳必須留意,若是操作得當,確實可以加速擴展人脈。
1. 不要什麼都按「讚」,小心被誤導
在虛擬平台裡的言論,容易被「放大」解讀。網路上廣泛流傳的趣味影片「西班牙科技阿嬤」正提醒我們:「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只在Facebook上祝你生日快樂的。」什麼事情都按讚,沒有付出實際行動,並不能代表你真誠的關心。
同樣的,有時你對老闆的一句抱怨,即使所有同事都按了讚,也不代表他們在真實生活中願意跟你一起離職。別掉進這種「無聲的語言陷阱」。
2. 別輕易認為網路能讓陌生人變朋友
在網路上可以很快的因共同經驗而產生交集,但接下來還是需要持續累積。不要才剛將對方加為朋友,就冒然推銷產品,或要求對方為自己引薦某人,否則網路人脈得來容易,結束也可以很快。
3.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任何行為只要有爭議或傷害他人之虞,最好別做,它的負面效應極可能延伸到真實世界。
4. 善用判斷力
清楚知道哪些事情太過敏感,不適合與他人分享,這些原則與實際的社交聚會是相通的。
5. 注意自己的網路形象
任何對你沒有正面助益的事都要避免,即使是一般的心情抒發。「沒有人想跟悲觀、負面思考,一天到晚抱怨的人當朋友,」楊偉龍說,這個道理不管在虛擬還是實體世界都一樣。
同場加映》愛好者必看!使用FB的Dos & Don'ts
對上班族來說,Facebook帶來的不只是「樂趣」而已,背後有很多值得注意的課題必須小心,否則,它可能會讓你在職場上埋下你不知道的「地雷」。
課題1:管不住的超強傳播效應
美容專欄作家、前《中國時報》美容組組長張玉貞是Facebook的重度愛好者,短短使用2個月,朋友數就高達460多位。她曾在Facebook幫朋友找工作,在塗鴨牆寫下一句「有沒有人要找美容編輯?」幾天之內就出現了10個工作機會,在一職難求的時代,這種高效率讓張玉貞感到很驚訝。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句話引起的負面效應一樣可能很大。袁寧就曾因一句與朋友聊天的玩笑話,竟引起兩次各達約50次的留言回覆,終於促使這件事傳到當事人主管耳中。這次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絕對不要在Facebook談論與工作相關的人事物。」
美國總統歐巴馬之前拜訪美國維吉尼亞州一所高中時,面對學生提問,給了一個忠告:「你在Facebook發布的訊息,可能最後會回過頭造成你的麻煩,因為你不知道年少時候的不當言行,什麼時候會被再重新提起。」
歐巴馬自己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就曾因他的前任本堂牧師過去煽動性的演說影片被放到YouTube上,差點造成無法代表民主黨角逐總統大位的危機。
隨著Facebook用戶數激增,愈來愈多企業將它視為掌握員工個人生活的另一平台。根據美國知名求職網站CareerBuilder.com調查,4成5的雇主表示會利用各個社交網站了解求職者的背景資料與言行舉止;其中有3成雇主使用Facebook查詢求職者狀況,比例最高。而雇主最在意的是,冒犯性、不適當的照片或歧視性的留言等網站內容。
換言之,你未來的工作機會,很可能莫名砸在Facebook的不當發言上,怎可不慎?
課題2:小心隱私大曝光
Facebook是完全公開的平台,所有人都能透過搜尋系統找到你。如同當紅的6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所指出,在Facebook等社群網站中,每6個人就可能有1個是你認識或認識你的人,這個人也許是你不喜歡的、不想聯絡的,但他們都可能因此找到你,甚至知道你的近況與心情。
這是個人隱私權遭受的最大挑戰:一個人無法隱瞞原本不想給某些人知道的內容。梁曙娟進一步指出,大部份人並不完全理解Facebook的功能,經常不自覺按了不該按的鍵,卻又不知如何補救。
要避免這種風險,可以透過以下幾種做法:1.部份內容加密;2.個人資料不對所有人公開;3.定期檢視你的資料;4.仔細閱讀每個按鍵的說明;5.慎選朋友清單。
課題3:哪些人該加、不該加?
達摩傳媒行銷業務總監許景泰曾在個人建立的Facebook社群中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你的Facebook會拒絕誰主動加入?是舊情人?昔日或現任老闆?仇人?……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老闆。
到底要不要讓老闆加入你的Facebook?這個問題確實困擾許多人。如何處理最好,端看你對老闆的態度,以及老闆的個性。
寶僑家品(P&G)對外事務部經理郭琬蘋使用Facebook將近1年時間,由於任職於外商,工作夥伴與主管遍布全球各地。其中,她有一位工作地點在深圳、相當迷戀網路溝通的直屬主管,經常透過黑莓機使用Facebook告訴大家他的現況,有天她的主管來邀請她加入他的Facebook,「要或不要」困擾了她很久。
後來她發現,透過Facebook,即使她與主管位處異地,也能隨時掌握主管狀態,反而有助於向上管理。而且只要謹守不談工作以外八卦的原則,加入Facebook就不會覺得有壓力。
郭琬蘋的主管想透過網路工具,與異地同事聯絡感情;事實上,也有老闆想透過Facebook監看員工。若想避免公私不分的困擾,不妨申請兩個Facebook帳號,把工作與生活徹底分清界線,更能無壓力享受網路社交功能。
一位知名的投顧公司總經理就擁有兩個Facebook帳號,一個是專業的投顧專家,透過Facebook分享理財見解;一個是在朋友眼裡「有點三八」的他,分享生活點滴。在工作所屬的Facebook頁面中,他封鎖交友功能,以防堵朋友不小心成為社群粉絲,而且交代所有朋友不準到這個帳號的塗鴨牆留言,藉此「預防客戶看到非專業財經的形象。」
課題4:時間一點一滴流失了!
Facebook進入台灣已有一段時間,為何突然爆紅?主因是今年開始免費提供許多線上小遊戲,包括開心農場、餐城,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
這些小遊戲讓許多人玩上癮,「無時無刻想看看農場狀況,」資訊工業策進會行銷經理尹皓直言,即使出差,他也會一直掛念。有些人還會三不五時打電話請友人幫忙採收農場的蔬菜,雖然有點令人啼笑皆非,但這種現象確實十分常見。
這些小遊戲有開發話題、加強凝聚力的功能,卻考驗使用者的克制力與紀律。聰明的使用者為避免自己投入太深,通常會為自己做些規範,包括規定使用時間,設置鬧鐘提醒自己,又或者只玩幾種遊戲,或索性不碰任何遊戲。
另一項伴隨而來的影響是,只要朋友在你的Facebook留言、回應或其他動靜,Facebook都會發email通知你,很多人的電子信箱經常被灌爆,必須花更多時間整理。其實這也有方法破解,只要在Facebook更改設定,你的電子信箱會自動防堵來自Facebook的信件。
沒有人會懷疑Facebook對經營人脈、金脈、口碑行銷的正面助益。但要提醒上班族的是:你使用Facebook的主要目的為何?這將影響你如何正確經營你的Facebook。聰明運用它,這本「書」的資源取之不盡,但千萬不要讓Facebook變成你的工作阻力!
Do 認識新朋友,拓展人脈圈。
Don't 隨便認識新朋友。
How to do:慎選新朋友,別讓不相干的人打擾你的生活,甚至竊取個人資料。選擇方法包括:
1. 先看過他的個人資料,確認你認識他。
2. 檢查他的朋友數,假設一下子就增加幾百人,代表這個人可能是有目的性的增加新朋友,這樣會提高你個人資料曝光的風險。
3. 檢視對方的朋友清單,是否有不想聯絡的人。
Do 聯絡舊朋友,維繫情感。
Don't 擅用朋友的聯絡名單。
How to do:有些人為了衝高朋友數,會擅自點到朋友的Facebook朋友名單,直接邀請自己想認識的人成為你的朋友,這樣的行為很沒有禮貌,也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建議不妨先透過朋友的介紹再進行邀請,才不會引起朋友對你的反感。
Do 把塗鴨牆當成心情出口,寫下你的想法與朋友分享,紓解壓力。
Don't 擅用朋友的聯絡名單。
How to do:有謹言慎行,除非你能確保這些言行永遠不會被不該知道的人看到,包括塗鴨牆的留言、照片與影片的分享,若有任何不利公司、他人的內容,都要審慎評估是否可以公開。建議Facebook的分享以生活體驗為主,少涉及工作的人事物。
Do 運用休息的瑣碎時間使用
Don't 愛用就用,耽誤工作進度。
How to do:主管有非常多方法可監看員工是否在上班時間偷偷使用Facebook,假設公司規定上班時間不淮使用,建議上班族還是得尊重公司體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困擾。
Do 進行口碑行銷。
Don't 只顧著做生意。
How to do:大家上Facebook主要是為了尋找樂趣,即使是業務或行銷人員想從中尋找潛在客戶群,也不能只顧著介紹個人產品或服務,要善用Facebook的分享功能,讓對方認為彼此是一體。
例如美食專家葉怡蘭是Facebook重度使用者,也經營販賣美食的網路商店,她曾在1小時內在Facebook寫了5篇小短文,談的是她的旅行經驗與生活體會,最後再列上她的相關網址,先帶給讀者閱讀樂趣,才能無形中達成口碑行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