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ram 2013-1-27 01:18
輸不起的小孩!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得失?
小傑是個得失心很重的小孩。讀小學後,參加競爭性的考試和比賽的機會更多,成績如果不錯,他回家後就是歡天喜地,但萬一沒有達成目標,他就會悶悶不樂,有時還會發脾氣。該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呢?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一帆風順、快樂地長大。但是,孩子終究會面對人生的高低潮,體驗到失誤的挫敗。在孩子得意或沮喪時,我們當然也會跟著高興或難過,有時甚至還會因為無法接受孩子的失敗而為之氣結!不過,父母若只是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這對孩子可是一點幫助也沒有,情緒反應過度的父母,甚至可能加深孩子患得患失的心理,影響他將來的人格發展。為了幫助孩子面對得失,我們不妨先來了解究竟孩子是怎麼看得失的?
孩子為什麼患得患失?
1.情感取向的因素:
一般來說,大人看得失往往是「目標取向」,達到目標便是「得」,沒有得到便認為是「失」。可是,孩子看得失卻是「情感取向」,他並不在意是否得到什麼,他在乎的是,父母和老師是否喜歡他。如果他覺得大人會因他「有所得」而喜歡他,或因他「有所失」而生他的氣,他就可能為了討大人的歡喜而在意得失。譬如,媽媽只是隨口問孩子︰「你今天怎麼沒得獎呀?」孩子收到的訊息卻可能是「媽媽希望我得獎,我應該多得獎,媽媽才會喜歡我…」這種得失觀念,是由於孩子重視「人、我的關係」,為了贏得父母或老師的肯定及讚賞而產生的。
2.大人的價值觀因素:
孩子加入群體後,會從與人的互動中學會比較和競爭,這時,孩子雖然會有一些好壞和高下的概念,卻並不會太在意。但是如果大人把自己對得失的價值觀加在孩子身上,一再地強調唯有「得」才是光榮,「失」是羞恥的話,就可能使孩子在意得失,希望自己一定要是「最好的」、「第一的」;一但失敗了,父母的錯誤價值觀就會如同「緊箍咒」般,讓孩子覺得自責且萬分難受!
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協助孩子以平常心看待得失呢?
1.修改錯誤的得失觀念
首先,父母在引導孩子面對得失、挫折之前,必須先審視自己看待得失的態度是否恰當。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唯有父母把眼光放遠,不將一時的得失視為絕對的結果,就比較不會因太在意得失,把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的患得患失心理。例如,孩子一回家,父母就檢查聯絡簿,緊張地問孩子︰「你今天為什麼沒得到好寶寶獎章?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像這種在意得失的態度,只會引導孩子拿得失作為衡量自己的唯一標準,一旦遇到挫折就認定自己是失敗的,是不值得被父母所喜愛的。
2.培養重視過程的心態
「得」與「失」均是成長的必要經驗,對孩子有著正面且重要的意義。因此,建議父母在鼓勵孩子爭取榮譽時,重點應放在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只看結果。父母若能培養孩子在過程中「努力、盡力、專注地投入並完成工作」的態度,欣賞他在過程中所作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達到特定的目標,這樣的引導過程,將會讓孩子更樂於挑戰新事物且產生無懼於挫敗的勇氣!
3. 安撫挫敗的情緒
若要撫平孩子的情緒,建議父母們不妨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宣洩,然後再以同理心安慰他︰「如果是媽媽遇到這種情形,也會很難過,但我們不能一直這樣傷心下去啊﹗雖然這件事情你做得不夠好,但並不代表你沒有能力或永遠做不好。而且,不管你有沒有得獎,你永遠都是媽媽最愛的孩子。」親親他、抱抱他,講個自己的經驗故事給他聽,或帶他做些他喜歡的活動。讓孩子從父母溫暖的態度中感受到︰「不論我的表現如何,爸媽都一樣愛我﹗」
4.傾聽與理性的分析
父母在疏導孩子的情緒之前,一定要先仔細地傾聽孩子說的話,了解孩子對得失的感受程度。如果孩子只是隨口說說,父母當個好聽眾即可,不必特別去強調他。但萬一孩子表現得非常在意,父母除了積極地給予安慰之外,還得理性地分析狀況,讓孩子了解︰「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最好』只有一個,別人可能比你更努力,表現更好,何況有些你有的優點,別人也沒有呀﹗」如果孩子因為老是沒有獲得獎勵而有自卑的傾向,父母可以和老師連繫,看看孩子在學習或行為表現上,是否確實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也不妨詢問老師得獎的具體表現該是什麼,讓孩子有清楚的目標可以努力。
5.引導孩子重新肯定自己
積極引導孩子從失敗的經驗中重新肯定自己,是相當重要的信心重建工作。建議父母在生活中多和孩子接觸,客觀評估他的能力,然後針對他所擅長的,盡量給他機會發揮。讓孩子經由實際的工作學會欣賞自己。此外,請不要吝於說出你欣賞他的行為、以他為榮的心意。對孩子而言,你發自內心的誇獎,足以激勵、持續他的好行為。但是,讚美的話要說得清楚具體,讓孩子確實知道他的哪種行為受到稱讚。譬如說︰「你主動幫忙媽媽擺好碗筷,今天的表現真好﹗」
「望子成龍」雖然是大部分父母的心願,可是,這份深深的期許,經常讓我們忘了孩子的年幼與脆弱,而加諸了過多的學習壓力在孩子身上,甚至阻斷了孩子的學習樂趣。建議您︰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表現,避免以一時的結果或僅專注在學業成績上來論斷孩子的成敗;在日常生活裏盡量給孩子機會去嘗試,豐富他的經驗;當他需要時,給他支持、鼓勵和關心。當孩子擁有了我們的了解與引導,再透過適當的讚美和鼓勵,他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優點,學會肯定自己,也就不再那麼容易顯得患得患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