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冬令節俗—謝神送冬

scupi 2013-1-9 00:42

冬令節俗—謝神送冬

一、下元節

上元、中元、下元分別為天官大帝(賜福)、地官大帝(赦罪)和水官大帝(解厄)的神誕日,一般這三個節日皆俗稱為三界公生。而農曆的十月十五則屬水官大帝的神誕日,家家戶戶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來獻敬祈福。有些地方的居民則會聯合數戶人家共同祭祀,並出公金邀請道長來誦經祈福,例如基隆地區的民眾則保有此俗;有的地區廟宇盛行於下元節時作年尾戲,謝平安,又稱「平安戲」。

二、冬至

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即為「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過後,白晝便會日漸增長。周代時已有冬至的習俗,漢代以後,冬至更為隆重,在我國古代曆法中冬至日曾被視為一年之始,也是祭天的重要日子,所以冬至吃湯圓象徵著過完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又增長一歲,故稱「亞歲」。台灣民眾有盛行於立冬日起或冬至日的前一晚以中藥燉補,稱為「補冬」。

冬至的應節供品湯圓、雞母狗仔和菜包,昔日一般是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的,當大人準備糯米搓湯圓時,小孩則在一旁把圓仔糟染上各種染料,再以巧手捏出各式頗具童心的雞、鴨、狗、貓等圖案各異的「雞母狗仔」,狀似捏麵人,再蒸熟以祭祖。現代則多購買現成的湯圓來祭拜,因此已罕見有人製作雞母狗仔祭拜的。只有極少數的民俗才藝美術班,特別聘請美勞老師教導小朋友製作現代的雞母狗仔時,才得一見。

從前,冬至祭拜後,需將冬節圓黏於門扉、窗戶、桌椅、床櫃等處,稱為「餉耗」,犒賞這些窗牖神及家具神等一年來的辛勞守護,待冬節圓乾燥後,拿下來煮給小孩吃,民間相信這樣可以庇佑孩子快些長大,但現代已罕見此習俗。民間則有些地區習慣於年尾下元節或冬至時,演戲酬神「謝平安」,又稱「謝冬」。

三、尾牙

習俗上每月的初二、十六皆是作牙的日子,也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而二月初二則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牙」。尾牙應節食品為酸菜刈包,作尾牙是感謝土地公一年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作牙日更為隆重的祭祀,且各公司行號的民眾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或是親友聚餐,以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傳統習俗中,老闆會在聚餐時將雞頭對準將要被辭職的員工,作為提示,現代已較少人如此作了。

四、送神

傳說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為「送神日」,民間俗稱「過小年」。也是身在人間鑒察人們善惡的灶神,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稟報的重要日子,因此要特別準備相關的祭品獻給灶神。又俗稱「送神風,接神雨」,是期望諸神能有風神協助早些升天;正月初四接神則希望下雨,視之為天神下凡所攜來的神雨。

民間傳說「送神早,接神晚」,所以一般多從十二月二十四日子時起,便先祭拜再去睡,好早早送灶神回天庭述職,也使灶神可以上天庭佔個好位子。送走灶君之後則進行「清塵」的打掃活動,神桌上的神像、祖先牌位才可搬動以擦拭灰塵,並清理香爐、去除燭台積累的燭油,家中進行大掃除,以迎接新的一年。中午過後,方可撕下灶君神像曬乾焚化,重新換上一幅新的灶君神像。該年有安太歲者,該日還需敬備供品「謝太歲」,恭送值年太歲星君返回天庭。

五、天神下降

農曆十二月廿五日為「天神下降日」,這是相傳前一日民間送走灶神等神明上天述職後,天上會另派天神下降來到人間家庭,代替灶神等監察巡視人家善惡與行事功過等,也有說是玉皇上帝率領天神天兵等降臨人間,替代廿四日所送走的神明巡察人間善惡,並且賜予吉祥福氣的。一般在該日傳統的家庭會敬備清茶、果品、甜糖等敬祀神明,而且當天敬香不斷,由不斷冉冉上昇的香煙裊繞廳堂,以示歡迎天神降臨。此日起也需注意家中不可有吵架、打罵等不吉之事,也避免欠債討債還債等事,因為要準備迎接過年的一切事務,要有好吉兆對來年比較好。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令節俗—謝神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