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upi 2013-1-9 00:28
百年古蹟陳德星堂風華再現
位於台北市寧夏夜市旁的陳德星堂,是北台灣最大的陳氏宗祠,這座屹立百年的「陳德星堂」,不僅為陳氏宗親的精神家園,更成為臺北市民共同的驕傲。「陳德星堂」為清光緒年間原址在台北府城內的「龍脈寶地」,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建造總督府,強行徵地將陳氏宗祠拆除,族人失去祭拜處所不斷力爭,日人才同意用大稻埕寧夏路現址土地交換,陳德星堂得以在1911年動工重建新祠,距今已有百年歷史。成立以來,每年依循古禮,春、冬二祭不斷。
占地千餘坪的陳德星堂陳德星堂為台灣著名匠師陳應彬設計建造,其前殿的重簷歇山式屋頂、木結構及斗拱精美,屋簷及屋脊曲線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2003年起委託古蹟專家李乾朗,調查研究修復規劃報告,2007年開始修復工程,委請修復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的鄭裕錫擔任工地主任。大木部分由原設計建造的陳應彬曾孫陳朝洋主持;作脊、蓋瓦則由土水修造技術被文化部列為文化資產的廖文蜜負責;剪黏由原作者陳天乞的孫子陳世仁施作。另還有蔡仁謙、楊福盛、劉家正等大師修復。
李乾朗教授說,一般的寺廟可能拜的是媽祖婆,可能拜的是大道公,可能拜的是王爺或是觀音媽,但是家廟不會看到神像,家廟看到的是牌位,祖宗的牌位,是一個象徵性的祭祖。 陳德星堂建築精緻宏偉,最特別的是三川殿前的一對雙龍石柱,一隻在上、一隻在下,以「升龍」與「降龍」並列,名為「天翻地覆龍」,此柱為全台第一對,後續也被其他廟宇仿效。正殿內龕前的一對全錫製作的「騎象天宮」燭台,也是台灣罕見。
李乾朗表示,修復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梁柱結構,因有漏水情形,部分出現嚴重腐朽。師傅們將所有木構件解體後,評估腐朽情形,抽換為越南檜木及台灣檜木。所謂的「整舊」,並不代表古蹟整修完後看起來很舊,而是完全依循古老工法檢修、尊重傳統,對修繕的工料、建材都很講究。
新修復的陳德星堂外觀煥然一新,古蹟碗片剪黏傳統匠師陳世仁表示,已有百年歷史的陳德星堂,也能看見中國傳統的馬賽克藝術、碗片剪黏,不過受到時間、氣候與地震的影響,剪黏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在這次修復更是全數重做,尤其是難得一見的「龍堵」。陳祖厝的祖先有當過皇帝,舜帝就是姓陳,所以一般的祖厝,是沒有「龍堵」,因為他們家有當皇帝的才有。
文化局表示,1985年公告為古蹟的陳德星堂,修復工程共花費4300萬元,其中1300萬元由文化局補助,其他費用則由陳德星堂向宗親們籌措。修復過程中,文化局除了提供專業諮詢協助外,也提供志工培訓、摺頁解說印製、導覽推廣等軟體補助,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陳德星堂」的古蹟之美。
陳氏祖先著重教育事業,陳德星堂目前除了做為陳氏祠堂之外,祠堂內設幼稚園九十餘載,小朋友平常就在古蹟中上課,有專人維護管理。陳德星堂是台北市兼具宗族象徵與文化資產多重意義的建築之一,祠堂歷經了大時代的流轉變遷,見證台北市發展歷史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