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thgoe 2013-1-7 00:11
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幕 -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發生於周簡王十一年(西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區(今河南鄢陵西南)。該役,晉軍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爭霸中原的老對手楚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後,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從這層意義上說,鄢陵之戰堪稱為當時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幕。
西元前578年,晉國取得對秦麻隧之戰勝利後,已處於爭霸的最有利的戰略地位和歷史時期。這時,秦被打敗,一時無力東顧;齊、晉同盟正處於鞏固階段;中原中小諸侯國皆臣服於晉;南方的吳國和晉攜手,與楚為敵。晉國只待有利時機出現,即可與楚一戰,以進一步鞏固自己在中原地區的霸權。鄢陵之戰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周簡王九年(西元前577年),鄭國興兵攻打許國,攻入許都外城,許被迫割地媾和。許為楚國的附庸,鄭國的行動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於是,次年楚國便起兵攻打鄭國,迫使它屈服於己。鄭國叛晉後,仗恃有楚國作後盾,興師進攻宋國。鄭國的所作所為,直接違反了諸侯的盟約,且為楚國勢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此晉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下決心討伐鄭國:以欒書為中軍帥,並聯合齊、魯、衛等國一道出兵殺向鄭國,時在西元前575年。
楚共王聽說晉國出兵,也不甘示弱,親自統率楚軍及鄭軍、夷兵,以司馬子反為中軍帥,迅速北上援救鄭國,兩國軍隊於是便在鄭地鄢陵相遭遇。
當時晉國的盟軍齊、魯、衛軍尚在開赴鄢陵的途中,針對這一情況,楚軍統帥部作出決策:乘齊魯各國軍隊未到達戰場之前,先集中優勢兵力擊破晉軍,把握軍事上的主動權。
為此,楚軍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作為掩護,突然迫近晉軍營壘布列,以期同晉軍速決速勝。
晉軍此時未見盟軍援兵抵達,加之營壘前方有泥沼,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於不利的地位。鑒於這種形勢,晉軍主帥欒書主張固守待援,“楚軍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然而新軍統帥郤至則認為,楚軍有諸多弱點,具體說來:①楚軍中軍帥子反和左軍帥子重關系不好;②楚王的親兵老舊不精良;③鄭軍列陣不整;④隨楚出征的蠻軍不懂得陣法;⑤楚軍布陣於無月光之夜,實不吉利;⑥楚軍布陣後,陣中士卒喧嘩不靜,秩序混亂。指出如此雜亂無章的軍隊一旦投入戰鬥,必然是互相觀望,沒有鬥志,我軍若乘此機會發動進攻,一定能夠把他們擊敗。因此主張利用楚軍的弱點,先發制人,主動進攻楚軍。
晉厲公認為郤至所言很在理,於是改變先前固守待援、後發制人的計劃,決心趨利避害,立即與楚軍決戰。隨即便在營壘中填平井灶,擴大列陣的空間,調動上、中、下軍及新軍布列陣勢。
雙方在決戰前夕都進行了戰場偵察活動。楚軍方面,楚共王在晉國叛臣伯州犁陪同下,登上巢車,觀察晉軍在陣營內的動靜。伯州犁向楚共王逐一解釋晉軍活動的性質和目的,介紹晉軍的臨戰準備情況。然而,楚軍並未能由此而判明晉軍的作戰意圖,並做出相應的準備。另一邊晉軍方面,晉厲公也在楚舊臣苗賁皇的陪伴下,登高臺觀察楚軍的陣勢。苗賁皇熟悉楚軍內情,這時便向晉厲公提出建議道:楚軍的精銳是在中軍的王族部隊,晉軍據此應該先以精銳部隊分擊楚的左右軍,得手後,再合軍集中攻擊楚中軍。認為這樣一定能大敗楚軍。
晉厲公和欒書欣然採納這一建議,及時改變原有陣勢,即由中軍將、佐各率精銳一部加強左右兩翼。確定了首先擊破楚軍中薄弱的左、右軍,爾後圍殲其中軍的作戰方案。部署既定,晉軍遂在營內開辟通道,迅速出營,繞營前泥沼兩側向楚軍發起進攻。
楚共王望見晉厲公所在的晉中軍兵力薄弱,即率中軍攻打,企圖先擊敗晉中軍,結果遭到晉軍的頑強抗擊。晉將魏錡用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軍後退,未及支援兩翼。
楚共王中箭負傷的消息很快傳遍楚軍,造成人心浮動。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楚軍抵擋不住,被逼到不便通行的地形上,陷入被動,陣勢大亂,紛紛向潁水北岸方向敗退。雙方從清晨一直打到夜幕降臨,楚軍損失很大,公子茂也成了晉軍的俘虜。楚共王只得收兵,而晉軍見天色已黑,也暫時中止了追擊。
當天夜裏,楚中軍帥子反檢查救護傷兵,補充兵卒戰車,修理甲胄兵器,整頓部隊,準備明日再戰。晉軍方面見楚還不服輸,也積極行動起來,補充軍隊,秣馬厲兵,準備來日再一決雌雄。楚共王聽到晉軍備戰的消息,心裏不安,急忙召見子反商量對策。但這時子反卻因多飲了兩盅,大醉臥帳,不能應召。楚共王見元帥如此,不禁心灰意懶,自料再戰也占不到什麼便宜,於是率軍宵遁。撤退到瑕地時,楚中軍帥子反引咎自殺身死。
次日,晉軍勝利進占楚軍營地,食用楚軍留下的糧食,在那裏休整3日後凱旋回師。鄢陵之戰,至此以晉軍的勝利而結束了。
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晉國方面雖然藉此得以重整霸業(即所謂的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了。
楚軍遭到這場會戰失敗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倉猝興師,行軍太急,“其行速,過險而不整”(《左傳‧成公十六年》),造成軍隊疲勞;
(二)一味強調趕在齊、魯等國軍隊到達前與晉軍會戰,過於急躁;
(三)未能判明晉軍作戰意圖,並採取相應的行動;
(四)會戰中缺乏權宜機變能力,以致被動挨打;
(五)主帥子反不守軍紀,醉酒誤事,致使楚共王喪失再戰信心。
晉軍在此戰中表現出較高的作戰指導能力:它出動軍隊及時,“先據戰地以待敵”,贏得一定的主動。在會戰中,既能根據楚軍的陣勢和地形特點,又能當機立斷,先發制人。並及時改變部署,加強兩翼,先弱後強,從而一舉擊敗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