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與清明

praoh 2013-1-4 00:45

元宵與清明

[color=blue][b][color=red]慶元宵是歡樂新年的壓軸節目,元宵素有「小過年之稱其熱鬧氣氛,可以說是不亞於新年,射
燈謎賞花燈,也堪稱是最有地方色彩的活動,每年的大型燈會,更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觀光活
動。它所包含的內涵與清明節的祭祖,同樣都是深具代表性的。[/color][/b][color=red][/color]

農曆的下月十五日是元宵節,民間也有稱作「上元節」或「上元暝」的。古俗裡元宵節是歡樂新年最後
的壓軸節慶,故還有小過年」之稱。又元宵節俗因以燃燈為主,故也叫做「燈節」。
  民間俗信正月十五上元日,是天官大帝降賜福祥之辰,人們為了祈求天官賜福,所以到處張燈結彩
、祭春進香,十分地熱鬧,因此漸漸衍化成元宵最迷人的廟慶燈會。晚近二、三十年來,台灣許多較知
名的廟寺,即盛行以大型的花燈會,常能吸引數十萬爭睹的香客與人湖潮。

  此外,由於「燈」可詣音「丁」,因此,提燈、鬧燈也就是被當做人丁旺盛的佳兆,也就是說,燈
節愈熱鬧,人丁就愈昌旺。本縣的一些廟宇,每逢元宵佳節會舉辦盛大的鬧燈會活動─「鑽燈腳(下)
」,就是一個添丁祈福有關的民俗。古時婦女為了早生貴子,要在元宵暝鑽燈腳,意謂「穿燈求貴子所
以台灣俗語有句「鑽燈腳,明年生卵葩(男兒)」的諺語,即是在寫往難元宵鑽燈腳的意義。而草屯鎮
龍德廟另一項元宵重頭戲是「丁雞選美」,這也是一個盤了許願庇估佑早生貴子而辦的活動。
  早期本縣的一此鄉鎮,每元宵日都有花燈陣頭之遊行,有些地方更會因互相較勁而引發相拚紛爭的
傳聞,其中較出名的有竹山鎮頂下街拚陣頭的故事,最為人所津津樂道。

  魚池鄉的元宵節則盛行「攻炮城」的活動。炮城是指掛在長竹竿上用紙、或布糊的成城堡模樣的城
,城內置滿了煙火炮燭。射擊者要將點燃的煙排炮擲入炮城中,去引燃城內的煙火,才算是勝利,可得
到主辦單位贈送的將品。
  每當高高懸起的炮城被攻破的剎那,立刻會爆出五彩的火花,場面相當壯觀,也常引得在場觀眾的
熱烈歡呼。

  「元宵射燈謎」是上元暝應景的節目、且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幾乎各鄉鎮的主廟都會舉行,確實也
為賞燈增添了無比的文化情趣。也因為猜燈謎富有猜中即吉的祈福意義,所以燈謎晚會往往是熱鬧元宵
氣氛最熱絡的地方。
  台灣舊俗中,還有元宵「乞龜」的活動,在南投的很多寺廟仍還有此風俗,也成為元宵一大特色。
「龜」係長壽、祥瑞的象徵,人們相信祈得福龜回家,能使得子孫繁昌,綿延萬代。

  古早的元宵有一項非常獨特的「偷俗」。所謂「偷俗」就是以竊得物件為吉兆。台諺云:未婚之女
「偷挽蔥,嫁好屘」、「偷挽菜,嫁好蝑」。而欲求子的婦女則要偷拔人家的竹籬,以竹籬詣音台語「
得兒為吉兆。這些在南投民間俗諺中還有保存,但此風俗的人已不多見了。

  元宵也是傳統中闔家團圓的日子,節慶飲食也不忘要圓滿,所以要吃湯圓或元宵,味道則以甜蜜、
美好的佳兆,此俗在南投仍非常時興。
  元宵節也是國定的「觀光節」,台灣省每年都有舉辦盛大的民藝華會,台北市則有燈會,而各地也
有各自不同鬥元宵的民藝活動,目前較著名的元宵嘉年華會有「北天燈(台北平溪)、南蜂炮(台南鹽
水)」及內湖的「夜弄土地公」、台東的「燒寒單爺」等,每每都是數十萬觀光客參與的盛會。
...................................................................................................................

  而國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是清明節,又稱「民族掃墓節」。掃墓祭祖、慎終追遠是這一天最重要的
活動。
  古人將祖先的墳墓視為相當於活人的住屋,絕不能任其雜草蔓生、破敗荒廢,否則就會敗壞風水、
禍延子孫。所以,每年的清明節,人們要上墳清除墳上的雜草、整理祖墓墳墓四周的環境,使呈煥然一
新的景象,然後再舉行祭拜祖先的儀式。

  在台灣,掃墳墓河洛人叫「培墓」,是因台灣人的祖先原住北,因冬季西北風強烈,祖墳被刮,入
春祭墓,培土於墓,含有「厚葬」的意思,,而客家則稱為「掛紙」,其實培墓、掛紙是掃墓的二大方
式。

  「掛紙」又叫「壓紙」,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所用的「估仔紙」呈長方形,大抵有黃色、
白色及五色紙等三種。掛紙之前,不分男女老幼,要先一起動手整理祖墳,接著將紙三張一疊,用小石
頭分別壓在墓頭、墓碑及「后土(土地神)」上,象徵為祖先的居處添換新瓦。「掛紙」後,還要準備
簡單的供品來祭墓、繞紙錢,這才完成了「掛紙」的儀式。

  掛紙也具有識別的作用,凡是到了清明節墓頭有壓上墓紙的,就表示這墳有子孫祭掃。關於掛紙的
起源,民間流傳著一則故事,相傳唐代開國君王,未意時流落他鄉,很久沒有回家,等他被封為唐公時
,才回鄉,不幸母親已去世多年,埋葬在南山亂塚之中,他偏尋南山墳墓,也沒有發現母親的墓,因此
就把紙卑撕碎迎風散去,並祈禱母親有知,請納紙卑,祈禱之後,忽然看見有一張卑掛在一座高塚上,
就這樣找到了母新的墳墓。

  「培墓」則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新墓要連續三年,而每年逢當年有娶息或生男丁的家庭也要
培墓,本縣習俗每逢清明節都盛行培墓。
培墓時要準備三牲,五牲及菜碗祭品。這些祭品通常包括雞鴨魚肉等牲禮和紅龜(表長壽)、米糕(高
昇)、麵龜、土豆(吃老老)、發粿(發財)、丁仔粿(添丁)、非菜(長久)、蛋及金、香、燭、米
酒等。

  培墓後要剝蛋殼丟在墳上,象徵新陳代謝、生生不息。古俗還有將部份祭畢的紅龜粿及麵龜,分發
給當地看牛的小孩子(若不夠分時,也會以硬幣來代替),稱為「要(揖)墓粿」。其意義,是表示福
份分享、祖德流芳,所以從前每以「要(揖)墓粿」的孩童多寡來象徵家道的興旺與否。另外一種說法
是墓主怕牛童毀損墓體,分墓粿,來討好他們,可惜這項充滿人情味的習俗幾乎已絕跡了。
  晚近,也有以鮮花、水果作祭品,上香祭拜,簡單而隆重的精神。客家人的掃墓禮俗,則在立春過
後、清明之前行之。而漳州人則在「古清明」日掃墓,又稱「三日節」,也就是古代的「上已節」,是
因清代漳州人及客家人常械鬥,為避免在墓地打群架,所以選擇不同時間掃墓,所以才有這樣習俗。

  此外,清明是廿四個節慶中的第五個節氣,正是春光明眉的美好時光,古時也有外出踏出青的風俗
。踏青時,每個人還要折一枝柳條回家插在門上寓意「青春及時」和避邪驅魔的意思。而昔時的踏青、
插柳與祭祖掃墓,也常是結合在一起的活動,大概是因為人們咸信「墓仔埔」是較陰煞之地,要藉助柳
條來淨卻。

  漳州人的古清明節「寒食節」,有吃冷食的習俗。因此,在寒食、清明間,吃春餅的由來也是源自
於此,春餅可以是最應景的食物。春餅又稱「潤餅」,係以極薄的麵皮,內含豆芽、鮮蝦、瘦肉、芹菜
、豆干、紅蘿蔔、花生糖粉等冷食,然後捲起向狀即可食用。
[/colo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