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和中元

praoh 2013-1-4 00:43

端午和中元

[color=blue][color=red][b]端午吃粽子、划龍船,可以說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民間習俗,除此之外,端午節的許多其他
活動,都和保健有關,飲雄黃酒,午時水,配帶香包等都是因應五月毒月一些驅毒民俗活動
。而中元普渡則是一種體恤亡魂及對鬼表達敬畏的習俗,前者是對生者的關注,後者是對死
者的體恤,都是一種愛的表現。[/b][/color]

                   [img]http://content.edu.tw/local/nanto/chonhin/1/1-3-1.gif[/img]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因值逢暑氣始盛之時,故又稱「端陽節 」。台灣民間則俗稱「五月節」或是「
五日節」、「肉粽節」等,南投地區則通為「五日節 」。
  因為五月氣溫升高,濕度亦高,為細茵、毒蟲類最容易蔓延的季節,於是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
,五日是毒日雨,五月五日更是至毒至惡的日子。為了能在一年中最毒的五月五日禳災、辟邪,民間因
此衍化出許多各式各樣的端午驅毒民俗來。

  如每屆是日,台灣家家戶戶在門上掛菖蒲、艾草、榕葉的風俗,即因相信這樣能防癘去疾病。

  端午飲雄黃酒則是從白蛇傳的淒美故事中,引伸出來的避邪習俗。古有飲雄黃可辟厄解毒、卻病延
年之說。但其實雄黃是劇毒之藥材,非經中醫師調製,千萬不可任意品飲,甚至連將雄黃塗抹在小孩身
上或「寫額頭王」的舊俗,也要儘量避免。

[img]http://content.edu.tw/local/nanto/chonhin/1/1-3-2.jpg[/img] ●[color=red]端午節又稱肉粽節,家家戶戶都綁粽子。 [/color]
  端午最應景、也最富藝術趣味應屬香包,香包相傳是傳是對愛國詩人屈原表敬意的物品。通常在節
前,坊間形形色色的香包便已紛紛上市,到處色彩繽紛,使得端午佳節憑添幾許熱鬧氣氛。
  香包是以鍛布製成的囊袋,內填香料串上紅線懸掛在孩童胸前,防毒蟲侵擾,並象徵平安吉祥。傳
統的香包造型中,花鳥、蝴蝶形式的香包,多給女孩佩戴,代表聰慧美麗;老虎香包則給男孩配掛,可
增添勇、除凶接福。另有烏龜包表長壽、蝙蝠香包象徵福祥……,皆是外形精巧、蘊含深意的民間美術
作品。但近年傳統香包造型因漸被庸俗的東洋卡通人物所取代,已盡失古意。

  端午節台灣民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是端午節當天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
可長久保存而不壞,飲之可強身、治百病,相當傳奇。另老阿媽也喜在這天用午時水、內置蒲艾、榕葉
(或煎百草),幫孫兒們洗浴,據說可保一年健健康康,不會生病,稱做「浴沐蘭湯」之俗的現仍偶而
可見。

  端午節掛幅專門吃鬼、抓鬼的鍾馗像,也是常見的風俗。傳說鍾馗有驅魔鎮邪的本領,端午節張貼
其像,可辟邪去癘、引福納吉,故鍾馗又有「端午之神」之稱。

[img]http://content.edu.tw/local/nanto/chonhin/1/1-3-3.jpg[/img]
[color=red]●端午午時豎雞蛋,好玩又有趣。[/color]
[img]http://content.edu.tw/local/nanto/chonhin/1/1-3-4.jpg[/img] [img]http://content.edu.tw/local/nanto/chonhin/1/1-3-5.jpg[/img]
[color=red]●配香包是端午應景習俗[/color]

     舊俗端午還有貼「五毒符」以禳毒虫之風。相傳蜈蚣、毒蛇、蜥蜴、蠍子、蟾蜍五毒並存時不敢相
鬥,故剪五毒紅色窗花或讓小孩身穿五毒圖案背心,可以避免毒害,護身保平安。舊俗中尚有貼午時聯
的,它的意義也是在驅魔鎮邪。
  每到端午,大家最先想到的總是最熱鬧的龍舟競賽。划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是慶端陽最大的
特色。此俗,原是哀悼投汨羅江身亡的愛國詩人屈原的行為。後來這種歷史宗教的意義已漸為人所忘,
變成純娛樂的體育競賽了。此外,端陽節俗的辟毒物或活動還有繫長命縷、掛艾虎、投石戰、鬥百草…
…等,皆已逐漸式微。

  端午節還有一個吃粽子的習俗。父老相傳端午節要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跳水自殺的屈原之故。現
今吃粽子已是台灣端午節最重要的節俗,所以台灣人乾脆把端午節叫做「肉粽節」。另外,為紀念愛國
詩人屈原,還訂端午為「詩人節」,常在這天舉行詩人吟唱大會。

  端午節的過節民俗中,還盛行「午時立蛋」、「繪彩蛋」的活動,常帶給無數孩童過節的歡樂。

  傳統的農曆七月是所謂的「鬼月」,基於對鬼的一種莫名敬畏,所以台灣民間七月時的很多節俗,
大都以鬼為主, 普度眾家孤魂野鬼算是最重要的民俗活動。

  鬼月中計有三個與鬼有關的節日, 分別是「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中元普渡」、「七月三
十關鬼門」。這些節俗中,充份表現出人、鬼間十分有趣的關係,也形成台灣最特殊的信仰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佛家偁「盂蘭盆節」、「中元」則是道家的說法。俗信中元是地官赦
罪之日,故於這天行誦經作法會, 普度十方孤魂野鬼祭典,目前在祈求眾鬼神保佑合境平安。

  台灣民眾素來極為重視中元普渡,有的地區甚至以「靡錢巨萬」來舉辦相關的醮典,規模之大,常
令人為之嘆為觀止,如宜蘭頭城的搶孤、新埔客家聚落義民廟中元普渡及基隆中元祭等都是。


  普度還分「公普」和「私普」。私普是以街、莊等居往單位為主的普渡,只要大家商議好即可行之
。街普在過去沒有統一拜拜之前,是按街別區分,按日輪流舉行,由各角頭分別舉行,三十日不斷。台
灣鄉間在中元常見的「普路口」之俗,也是街、莊裡的居民公決後的「私普」活動。
  公普又稱「廟普」,是以各村、莊主廟為中心,統一辦理祭典儀式的普度,規模都很大,祭典也十
分繁複。除街普、廟普、路普之外,菜市場因也會舉辦普渡之物品,所以都是在八月初一日才舉行普渡
。一般而言,普渡也不限於中元才舉行,如作醮、廟入火或其他節日也都有普渡的舉行。

  舉辦公普的前夕,得先在廟前「豎燈篙」,以招喚孤魂前來領受藉渡。至於溺斃的水鬼,則另以「
放水燈」來通知。

  廟普當日,還要設「普渡壇」,置斗燈,供作法事及民眾祭拜。

  普渡期間,鬼魂眾多,人任為恐鬼魂作怪,還會請來紙紮的山神、土地及大士爺看守普渡場,以約
束眾鬼。此外,還有為安頓眾孤幽而設的屋形紙紮「寒林所」(又稱「翰林所」,為文人雅士、公候將
相於普度期聚集享祭之處)和「同歸所」(為普度時一般孤魂齊集享祭之處)。但也有人是以性別區分
而設「男堂」、「女堂」的,其意相同。

  除普度場外,另需再架設孤棚,以供信眾供置牲醴、粿、飯擔等祭品。普度的祭品上,慣插一面三
角旗,旗上寫著「慶讚中元」和善男信女之名,形成普度祭場一片旗海,甚是好看。

  普度祭場中最受人矚目的是「神豬」比賽。人們認為豬公養得愈肥,表示心愈虔誠,所以大家要互
競大小。往往得獎的神豬都超出一千台斤,還架上美輪奐的展示棚大家參觀,眾親友更會打造金牌祝賀
得頭采的大神豬。

  有些地方在廟普時,還有「拜藏腳」的儀式,以超渡產死、溺死的亡魂。

  普度醮事結束後,寺廟還要請法師來「跳鍾馗」除煞,並趕走滯留的孤魂野鬼。跳鍾馗後,廟普才
算圓滿達成。

[img]http://content.edu.tw/local/nanto/chonhin/1/1-3-6.jpg[/img]
[color=red]●普渡法會榜文是為了曉諭孤幽知悉。[/color]
[img]http://content.edu.tw/local/nanto/chonhin/1/1-3-7.jpg[/img]
[color=red]中元普渡,是農曆七月的大事。[/color]

  台灣民間在中元節,家家除子要祭祖外,當天下午更要準備豐盛的飯菜、祭品「拜門口」,拜的當
然是「好兄弟」(台灣人慣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
  由於整個普度期間,祭品多以雞鴨為主,所以台諺中便有一句「七月半鴨不知死活」,來喻人不知
大禍將至,十分有趣。

  至於佛家在七月半所行的「盂蘭盆法會」,傳源自經中的目蓮救母故事,也是為解救受苦的鬼魂而
行的法會。

  道家的「中元普度」醮典與佛家的「盂蘭盆法會」,雖因教派有別,但兩者的出發點都同是為了普
度眾生,廣施甘露,也都同時是現今台灣七月中元最重要、最精采的民俗活動。

[/colo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和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