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sa 2012-12-30 00:30
高雄&外島之傳奇故事
[b]戇孝港傳奇[/b]
[color=maroon]戇孝港,路竹鄉營後人。父早亡,依叔父為生。傳說戇孝港身高六尺四吋,孔武有力,能徒手將陷入泥沼中的牛車拉出,但偏愛捉弄別人。鄉民不堪其擾,向其叔父訴苦告狀,但是戇孝港仍我行我素。叔父以清理古井為由,誘騙戇孝港進入古井,集結眾人投石井中。初,戇孝港尚能以雙手托石,毫髮無傷;久之,體力漸衰,乃告眾人:「若堅欲置我於死,可將我家桌下的青斗石打碎。」眾人至戇孝港家中尋找,果真尋得青斗石一塊,隨即砸碎,石頭一碎馬上血濺四方,戇孝港遂葬身井底。之前,戇孝港具神力一事曾傳至官府,官府聞風趕至營後,派員訪求,打算徵召戇孝港為國效力,可惜訪使至營後之時,戇孝港早己亡故。[/color]
[b]鴨母王廟[/b]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65/4031021443_871fc70c48_o.jpg[/img]
[color=blue] 位於林園村忠孝東路與鳳林公路十字路口旁,創立年代不詳。原先廟裡只有三個香爐,且廟身很低,要進入廟裡插香時,需要屈身而進。民國74年(1985)重建成現今面貌。「鴨母王」即朱一貴,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反清復明之義士,明末鄭克塽降清之後,就隱居在鳳山縣「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光興村的鴨母寮),以養鴨為業,所以一般老百姓都叫他做「鴨母王」。 [/color]
[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17/4031021491_42860106f3_o.jpg[/img]
[b]布農族的神話故事[/b]
[color=green]有「中央山脈守護者」之稱的布農族,是所有原住民族群中活動率最旺盛的族群。足跡遍踏整個中央山脈,處於高山深處,平常要面對大自然的挑戰,與其他族群又常呈對峙狀態,因此發展出各種神話傳說,如太陽的傳說,以及獨特的宗教信仰和祭祀儀式。[/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18/4031795790_7ed4c0b310_o.jpg[/img]
[u]太陽的傳說[/u]
[color=green]很久以前,地球上有兩個太陽,輪流照耀地球,所以人們都覺得非常炎熱。有一天,一對夫妻帶著小兒子去田裡工作,因為天氣太熱了,就把小兒子放在樹蔭下,用草帽蓋著他,然後到田地裡耕種去了。
等到耕作完畢,回來找他們的兒子時,一掀開草帽,只看見幾隻蜥蜴,卻不見心愛的兒子。他們很傷心,覺得一定是太陽太大,將他們的兒子變成了蜥蜴,於是決定要射下太陽。父親於是帶著大兒子準備去射太陽,出發之前,他們在自己家門前種下一顆橘子樹,來測量出發的時間,然後一路追逐太陽而去。
經過了很長的時間,他們愈來愈靠近太陽了。卻因為太陽的光線實在太強,他們幾乎沒辦法再向前進,只能靠著一些樹葉幫忙遮著,才又向前。後來,在一次接近太陽的機會中,這對父子終於發箭射中了其中一個太陽的眼睛。太陽很生氣,要將這對父子曬死,但經過這對父子的求情後,答應不處死他們,但要他們按時祭拜!父子答應了,也平安回家去。
回到家之後,發現他們當年種下的橘子樹早已長成大樹,而這對父子也都老了。他們看見天上那個被他們射中的太陽,因為受傷而有了圓缺的變化,他們便照著圓缺的變化來祭拜它,這一個太陽也就變成了現在的月亮。[/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223/4031042249_893933def3.jpg[/img]
[b]布農族的起源傳說[/b]
[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10/4031795956_5f31ea7d43_o.jpg[/img]
[u]那瑪夏布農族[/u]
[color=blue] 早期,布農族人生活單純淳樸,絕對禁男女自由談情戀愛,若被發覺,必定被族人雙雙打死。那時有一對輕年男女熱戀,被長老發現欲追殺。幸好,村裡的年輕人十分同情,紛紛協助他們逃避族人的追殺,並幫這對情侶造了獨木舟,準備食物逃離故鄉。兩人在海上漫長的漂流,終於飄到一個島上,也就是台灣的平原,在此定居,過著農耕與狩獵的日子,兩人不斷生兒育女,人口不斷增加,並繼續前進山上狩獵。於是,善於打獵的布農人便盤踞山上。這初定居的平原,有人說是嘉南平原,有人說是台中盆地與南投週圍地區。
据說,在千年以前,布農族曾在嘉南平原活躍,後來陸續遭漢人侵吞,布農族才往內山撤遷,到下淡水溪兩條支流,荖濃溪與楠梓仙溪一帶。布農族在台灣原住民中是奇異的存在,這個族群強悍的韌性,既能群聚亦能散居,是活動率最大最密的族群。根據布農族口傳歷史:
早期布農族的起源聚落,是南投縣濁水溪南岸的社寮與名間,然後不停地找尋獵場而遷移,到後來盤踞整個中央山脈。因此,在中部與泰雅族為敵,在南部與排灣、魯凱、鄒族對歭,在東部與卑南、阿美對抗,但該族卻能縱橫中央山脈,因此,被稱為「中央山脈的守護者」。
日人鹿野忠雄曾將布農族分為北、中、南三部社,其遷移可分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約250年前。穿越中央山脈到花蓮。
第二時期:約170年前,在遷移台東。
第三時期:約100年前,才往三民鄉與桃源鄉。
至今布農族的分佈,遼闊而分散,北起霧社以南的千草萬社,南到旗山以北,西與賽夏及阿里山鄒族為鄰,東達中央山脈的東邊及太麻里東海岸。 [/color]
[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90/4031795878_b887cf67d9_o.jpg[/img]
[u]那瑪夏布農族[/u]
[b]鄭成功與美濃的軼事/羌子寮的石母宮[/b]
[color=green]鄭成功在台灣的歷史,幾乎眾人皆曉,但知道鄭成功曾潛居在靈山秀水之地美濃的人並不多。而與鄭成功潛居在美濃傳說息息相關的羌子寮─石母宮,好似也被忽略了。事實上,就連我這樣一位來自石母宮鄰居的女兒,也是在幾年前因緣際會造訪了一趟石母宮,才知道這樣震撼心弦的軼事。
羌子寮位於美濃鎮東北方的興隆里,也就是當地人所稱的「竹頭角」,其所在地點係隱藏在一片山林中,之所以叫作「羌子寮」,據長者的傳述,此地以前常有山羌群出沒,是往昔獵人出獵山羌的首選之地,至於之後是否有人在此豢養山羌而得名,那就有待進一步的考究。近來,媒體曾報導石母宮前的羌子寮溪,因它的優靜與美景,加上水質的潔靜和冰冷,一度成為盛夏熱門的戲水地點。[/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765/4031807748_9e7fdf4a96.jpg[/img]
[u]美濃羌子寮溪[/u]
[color=green]據美濃中正湖文史工作室史蹟探究指出,鄭成功曾於1662年間,在收復台灣後,率領部將,帶兵備糧,由內門、旗山進入美濃的水底坪,即現今的廣林里與羌子寮,並在羌子寮興建密地藏武器、儲訓人才,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在教化人才,儲備文職賢才之際,發現羌子寮現址石母宮的山谷中,有一座天然巨石,儼然似一婦女端坐其上,在左右兩旁有各有一塊類似豬羊牲禮的巨石,甚為感動。在思念鄭母之際,鄭成功非常喜歡此地,遂命軍中石匠刻上「 懷志國母一品夫人」於巨石上,左邊並書有「大明永曆十六年清明節立」,大款更書賜國姓晉漳國公延平郡王加封招討大將軍鄭成功。這就是石母宮供奉鄭母之由來,現古蹟尚存。
此外,據美濃中正湖文史工作室史蹟研究,燕巢三洽共洽堂之肉身菩薩普照法師,在修成金身金剛舍利之前,亦曾於羌子寮的石洞內,閉關修行十年。以葉為食,以雨作飲,民國52年下山靈遊修成肉身。因此,美濃的靈山秀水便成為有靈人夢寐以求的寶地。而石母宮也深得鄰近鎮民的信賴,只要家中幼兒難養,便到此祈求石母庇佑,無不靈驗。有空時,不妨造訪羌子寮石母宮,體驗前人在此獲得的靈氣。[/color]
[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89/4031053905_1f25d17a98.jpg[/img]
[u]羌子寮的石母宮[/u]
[b]美濃鍾理和與其紀念館[/b]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90/4031816810_0f74ab059c.jpg[/img]
[color=green]鍾理和(1915~1960),是現代文學之父,亦為美濃傳奇人物。先生十八歲時,隨父從屏東縣高樹移居美濃尖山,從小愛好文學 ,因沈溺於小說而未考上中學,僅小學高等科畢業,在兄弟的鼓舞下,無師自通地從事文學創作,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坎坷,一生執著於文學的漫長路程,作家張良澤稱之為「倒在血泊的筆耕者」。
19歲時,愛上比他年長數歲的同姓女子鍾台妹女士,因不容於家族而出走中國東北,其堅忍不拔的性格,與豐沛的情感,寫成「笠山農場」、「奔逃」等作品傳世。31歲時,舉家歸台,戰後故鄉民生凋零,卻又罹患肺疾,次子夭折,長子摔成駝背等等打擊,幾乎痛不欲生,幸得結識林海音女士及鍾肇政先生,受其鼓舞,參加「文友通訊 」,常發表作品於「聯合副刊」,如「野茫茫」、「復活」、「菸樓」等系列作品,大多是隱居鄉村期間的親身體驗,文中充份表露出農民心聲,展現鄉野情趣。
民國49年,鍾理和先生於病床上修訂小說「雨」時,舊疾復發,嗑血而死,享年45歲,這位台灣鄉土文學的先驅,於彌留之際召其家人告曰:「吾死後,務將所存遺稿付之一炬,吾家後人不得再有從事文學者,「笠山農場」不見問世,死而有憾...」云云( 取材自《高雄縣豐富之旅》144頁 )。其一生被國內名導演李行拍成「原鄉人」一片,轟動全台。[/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24/4031061967_71a3f4529d.jpg[/img]
[u]黃蝶翠谷內欲進鍾理和紀念館前之羊腸小路[/u]
[b]鍾理和文學紀念館[/b]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76/4031816382_4457f88abb.jpg[/img]
[u]鍾理和紀念館外觀全貌[/u]
[color=blue]民國68年,文學界林海音、李喬等六人具名,發起籌建「鍾理和文學紀念館」,土地由鍾理和家人無條件提供,即位於鍾先生晚年生活、寫作的尖山山麓,館內除了收藏鍾理和個人手稿及作品外,台灣地區作家的手稿也在收藏之列,期能達成「台灣現代文學史料館」之目標。這是由民間合力所建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紀念館,非常值得珍惜。該館為二層樓建築:一樓是介紹鍾理和的生平及作品,二樓則是介紹其他台灣文學作家。
在高雄縣政府的經費援助之下,門前增設文學家或詩人之精練詞句嘉言石刻,左側增闢文學步道,內有鍾理和大型坐姿石雕,誠為壯觀,步道兩側則有嘉言石刻,供遊客賞析。紀念館周邊皆是濃密山林及田野,實是詩境與文學的心園,有心者悠游其間時常樂而忘返。[/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75/4031817260_c874e6a79d.jpg[/img]
[u]文學步道兩側盡是石刻嘉言巨石座[/u]
[b]林半仙傳奇[/b]
[color=green]談到林園鄉的傳奇故事,就不得不提到林半仙,他與林園鄉的一段愛恨糾葛的故事,仍在當地不斷流傳著。當初在台灣堪輿界享有盛名,由唐山渡海來台的堪輿名師,北有林瑯仙、中有蝨母仙、南有林半仙,三人皆以巒頭及造葬法成名,而其中以林半仙最為傳奇。林半仙精通法術,擅長以鎖氣之法,吸引地靈之氣,能使人時來運轉,亦可讓人一敗塗地,故人們對他既愛又恨。
林半仙本名「林鎮仙」,福建惠安人。清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府總兵胡文海欲遷回其位於台灣高雄鳳鼻頭珊瑚礁石頭坑內先父的風水,林半仙就是其所派四位地理名師之一。當林半仙和總兵母舅一行人冒著風浪橫渡台灣海峽來到高雄州港仔墘的鳳鼻頭岩洞內,踏勘鳳鼻頭墓地,大為驚嘆,便向其他同來之人建議,這是一塊得天獨厚的好穴地,四水歸堂,四山朝應,總兵的官是這風水蔭出來的,動不得也,否則會遭受災殃。但是那些同來的地理師不聽信半仙之言,仍照著總兵原先的指示將骨骸掘出封甕帶回去交給總兵。林半仙屈指一算,知道災難將至,不敢同行回泉州交差,遂獨自開溜,其餘一行人所乘之船到海上忽然颳起一陣狂風暴雨,在驚濤駭浪中船上之人和骨甕全部沉入海中(馬沙溝),無一生還,林半仙幸而逃過此一劫難。自此以後,林半仙到處遊山玩水,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事後,胡總兵也在一次剿討海寇之役中不幸殉了職。
林半仙渡海來到林園,其事跡除清水巖畔插劍湧泉外,尚有:點清水巖後山「七鶴金臉盆穴」造廖家祖墳、韭菜園蔣家造豬稠、老婆現解穴…等種種事蹟。當林半仙的道術在林園地區不脛而走,不少鄉親都請他批流年、看風水。半仙道術高明,可是他卻很小心眼,度量狹小、生性孤僻、自傲、脾氣暴躁。據說替人造地理風水,事後因故又破人地理風水,甚至逢年過節對他若有禮數不周,或稍有怠慢不敬,他都會把人捉弄一番甚至破其風水,當地有許多人被他整得很慘的傳聞,正所謂:「成也半仙,敗也半仙。」因此,在林園結了很多仇家,大家都非常痛恨他,但因半仙法術高超,大家懼怕他,也奈何不了他。
林半仙得知鄉民痛恨他,便想要加害於林園人,於是放話說他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死後被人「立葬」一說倒頭葬;另有一說法:最怕被人活埋在此交叉路口。而此處的風水地理,宛如一把剪刀,但缺插梢,結果鄉民果真中了林半仙的計。將他立葬在此,就像為一把剪裝上插梢,並發揮了「功效」,煞死了相當多的在地的林園人,而外地搬來的出外人則安然無恙,且能鴻圖發展,使得林園在地人在本地無法出頭天,必須離鄉背井才能發達。也使鳳山區的發展由原居於鳳山頭之林園轉移至鳳山尾之地(現今鳳山市),這也道出了林園的一段起落與興衰的傳奇史。[/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49/4031833334_3722a729a1.jpg[/img]
[u]剪刀路[/u]
[b]大寮鄉老榕樹[/b]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62/4031838394_cf92dba647_o.jpg[/img]
[u]保福宮前老榕樹[/u]
[color=blue]拷潭廟 (保福宮) 前的古榕樹據估計有三百多歲樹齡,它曾經是大寮最古老的植物,鄉民曾在古樹的空心樹幹裡面建了一座小廟,受善男信女的香火膜拜,後來古榕樹被賽洛瑪颱風的狂風吹倒, 雖然地方人士將榕樹扶正,力圖救活它,但終究是回天乏術。現在原址只有一片平坦的廟埕,一旁枝葉茂盛的榕樹正展現新生代的旺盛活力。[/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08/4031838452_5a1f04b077_o.jpg[/img]
[u]拷潭路三號旁老榕樹[/u]
[color=limegreen]另外在拷潭路三號的老榕樹,也是大寮鄉有名的珍貴樹木,此樹高15公尺,樹圍9公尺,根張範圍10公尺,樹冠面積達314平方公尺,推估有120年的樹齡(約在1885年時種植),當地人將它當做神明來奉祀。此外,設有管理委員會,每年經龍數王公欽點同意,決定爐主人選。廟裡牌位寫著「龍樹王公,湘王公神位」其實供奉的是同一位神,只是因為爐主不同,因諧音而有「松」和「湘」的台語音差,而將龍樹王和湘王公並列。[/color]
[b]鳥嶼金龍寶塔傳奇[/b]
[color=green]由福德宮副主祀命名的金龍寶塔,座落於俗稱「沙尾」的海邊,塔東側一百公尺為金山殿,塔西臨海,退潮後潮間帶區俗稱「西瀘仔灣」,塔北面為一片無涯的海洋,干潮後俗稱「坪尾」,塔南俗稱「沙崙」。塔附近潮間帶區以北邊最遼闊,盛產豐富的小石斑魚、蚌類、海膽、貝類等資源,七十八年在塔邊修建防波提。
據該村吳佛領、吳龍瑞說:「鳥嶼地東邊高,逐漸向西邊遞降,由外觀看全島外貌,東邊宛如虎頭,西邊形同鼠尾」,俗話說:「虎頭老鼠尾」譬喻做任何事情或說話,開始時轟轟烈烈,到最後草草結束。因此建此塔於村莊的西側,藉資平衡該村地形東高西低的差距,以求村民平均發展,並去除「虎頭老鼠尾」的劣風。」[/color]
[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30/4031846238_bbf7b89a88_o.jpg[/img]
[u]鳥嶼金龍寶塔[/u]
[color=green]該塔乃在村民同心協力,互助合作下搬運玄武岩,未添加黏著物而砌成的三層塔。原塔高約二百公分,塔頂置一長方形柱,建塔後由福德宮法師吳古主持「安塔儀式,因塔建在海邊,漲潮時海水可到塔底,而未粉刷水泥,故受狂風、海浪襲擊,最少倒過十餘次,每次倒後,村民即刻僱工修復並舉行「安塔」儀式。
五十二年該塔再度被海浪擊倒,經由福德宮值年鄉老林網、吳昆陣、魏疊三人倡儀,籌募經費新台幣二萬元,由吳佛領、鄭龍袍二位師傅合夥承造,在重建該塔時,原塔的基礎未拆除,自塔的四周挖深,釘模板、灌水泥,據師傅說,當時建塔的每日平均工資為新台幣三十元。重建後由德宮岳府王爺乩示命名為「金龍寶塔」。[/color]
[b]忠義洞傳奇[/b]
[color=blue]七美島因地處偏遠的離島,古時便常有海盜或倭寇至七美燒殺擄掠的情事發生,傳說有一回,海盜或倭寇又再次來到七美,當地居民見狀非常害怕紛紛走避,這群人發現海邊有一處漆黑又深不見底的山洞,洞口有許多大石掩護,極為隱敝,若非對當地地形非常熟悉之人很難發現山洞的入口處,於是許多人便逃進此處避難。海盜上岸後遍尋不著人跡,便四處搜查,
此時這群海盜聽到在山腳下有狗吠的聲音便驅前查看,在山腳下發現一細小的裂縫,於是用手撥開裂縫,發現原來是一個山洞的洞口,外面被一個大石所擋,這群海盜懷疑裡面應該躲藏有居民,但是顧慮若輕率搬開大石,可能會被躲在山洞大石後面的居民攻擊,於是想出一個辦法,就在此山洞口放火,希望透過濃煙及大火能將洞中躲壁的居民逼出,可是過了許久依然沒有任何動靜,這群海盜便在查無所獲的情形下離開了。在洞中的居民不是被燒死就是被濃煙所嗆死的,於是後來七美的居民便將這裡稱為『忠義洞』。
相傳當時的居民將家中值錢的家當帶在身上入洞避難,於是後來便有人聞訊前往此山洞準備探險挖寶,當此人進入山洞後發現地上除了有一些人骨殘骸外,有一個破舊焦黑的枕頭,拿起來查看居然發現裡面藏有許多金銀珠寶,此人一時起貪念,便將這些珠寶放入口袋中準備帶走,正當他拿起準備放入口袋時,突然山洞變的一片漆黑,不見洞口位置也無法辨識洞中的方向,這個人於是害怕的把手中的珠寶放下,於是山洞內又回復光明,此人於是驚慌逃出。此後,忠義洞的故事便流傳下來。[/color]
[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16/4031098819_f99052c830.jpg[/img]
[b]吳府王爺撒豆成兵的故事[/b]
[color=green]七美島因位於澎湖群島最南端,又為暨馬公本島外之最大的離島,故古有『大嶼』之稱。在澎湖的民間信仰及宗教觀念裡,普遍存在『尊天地、敬鬼神』,因此有許多傳奇故事因此在澎湖民間留傳著,而這個民間故事正是發生在澎湖七美島的一個傳奇故事。
七美島因地處偏遠的離島,古時便常有海盜或倭寇至七美燒殺擄掠的情事發生,傳說有一回,七美近海出現九艘海盜賊船的蹤跡,當地居民見狀,紛紛逃離躲避,其中有一個居民回家祭拜家中貢奉的吳府王爺,祈求吳王爺能顯靈保佑他們能順利躲過這次劫難,過了一會兒,吳府王爺顯靈指示這位虔誠的居民,準備九顆綠豆、三副牲禮和一個燒金紙用的的風爐,馬上拿到魚月鯉灣上方的一個小山丘上,此時,在一番祭祀禮拜之後,吳府王爺便降靈附身在一位乩童身上,正當海盜船駛進魚月鯉港準備上岸的時候,眼看附身在乩童身上的吳府王爺瞬間將手上的九顆綠豆一撒而出,剎那間魚月鯉灣掀起了濤天巨浪,山丘上的草木及海中的浪花紛紛化作手持弓劍的士兵,成千上萬的軍隊,將來襲的海盜殺得節節敗退落慌而逃,原先來犯的九艘海盜船沉沒了八艘,只有僅存的一艘僥倖的逃走。在此以後,據說再也沒有海盜再敢侵犯七美,而吳府王爺顯靈的事蹟也因此在七美流傳著,而香火鼎盛的吳府宮,也成為七美當地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46/4031858254_395096b3df.jpg[/img]
[u]吳府宮[/u]
[b]望夫石傳說[/b]
[color=blue]七美因四面環海,早期島上居民泰半以捕魚為生,然而捕漁本是一門風險較高的職業,為維持生計常得冒著風浪出海捕漁,當時曾發生多起海難事件,七美也一度被稱為『寡婦島』。
相傳在有一對居住在七美人塚附近的恩愛夫妻,每天清晨男的便從魚月鯉港出海捕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他的妻子每天幫晚都會到港口邊等待他丈夫的歸來,日復一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有一天,他的丈夫如往常般出海捕漁,接近下午時突然風雲變色,開始吹起大風,海上的風浪也越來越大,他的妻子如往常般在港口守候等待他的夫君歸來,看到如此的風浪,她的心中不禁擔心起來,心裡暗自祈禱她的丈夫能平安回來,隨著天色漸漸暗去,依然不見丈夫的返航,於是她焦急的跑到山崖邊眺望遠方的船隻,依舊沒盼到她丈夫的歸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清晨她走到港口邊希望奇蹟能夠出現,讓她看到心愛的丈夫回來,就這樣兩天過去了,依然沒有任何消息,她仍堅持苦守不肯回去。附近的居民看到這樣的情景,都勸她回家休息用餐,不過她都一一回絕了,就這樣在海邊不眠不休的等待,直到第三天,他終於累倒在魚月鯉港最南端的海邊,當地居民找到她時已經氣絕身亡多時。
後來經過了數年之後,當時這位婦人所在之處竟形成一座狀似人形的一座山丘,隱約可以看出像是一位婦人,小腹些微突出,恰似一位懷孕的婦人,當地的居民都認為這就是那位當年苦守海邊等待夫婿返家的婦人所化身而成的,於是傳奇故事就在七美流傳下去。每當遊客造訪此景點時,都會談起這背後所蘊藏的淒美故事。[/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743/4031112421_aa7b7d21b4.jpg[/img]
[u]望夫石[/u]
[b]牛姆坪的傳奇故事[/b]
[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26/4031873792_8b8e1a366f.jpg[/img]
[color=green]相傳在很久以前,在七美東湖村有兩位居民因為一件小事爭吵不休,鬥到無法收拾的地步。有一天這兩個人相約在山谷中決鬥,誰也不服輸的鬥至精疲力盡還不肯罷手,在一次的決鬥中,其中一人騎的牛使力衝撞對方,在這位主人的意氣之爭下這頭力竭身亡,此時正在決鬥中的兩人才驚覺,這樣無謂之爭只會造成更多的犧牲,於是才冷靜下來,並言修舊好。為了感念這頭牛對主人的一片忠心,於是將它安葬在當初他們決鬥的山谷中,並發誓再也不騎牛。
經過很久以後,據說當時葬在山谷中的牛,變成了石頭漂流於海上,就好像在海中幽閒戲水的牛,後世為了紀念這頭牛,並提醒後代不要再作無謂的鬥爭,因此把這個地點命名為『牛姆坪』。 [/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727/4031873796_913f04749d_o.jpg[/img]
[u]牛姆坪一海蝕平台狀似小台灣[/u]
[b]白馬與葫蘆的故事[/b]
[color=blue]相傳在很久以前,七美只是一個尚未開墾的蠻荒之地,有一次,一位將軍帶著士兵坐船經過七美,船上還帶著一匹這位將軍心愛的白馬。有一天晚上這匹白馬變得很焦燥不安,且用淒厲的眼神看著將軍,這位將軍安撫了很久,但白馬依然如故。隔天,海上突然襲來一陣暴風雨,一個巨浪瞬間朝向船身颳來,船身因此搖晃不止,船上的士兵和將軍都被震落到海中,只剩白馬幸運的留在船上。這匹白馬咬起身邊一個纏有紅線的葫蘆拋入海中,希望牠的主人能接到,救他上岸,可是當天的風浪實在太過猛烈,這群士兵及將軍都淹沒於滾滾大浪中。過了很久,海上的風浪漸漸平靜下來,白馬眼見主人淹死於大海之中,便從船上一躍而下,永遠追隨主人。
後來人們為了感念白馬的忠誠,便在『井仔腳』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白馬雕像。傳說在此曾經發生白馬顯靈,或見白馬飛馳於天際或耳聞白馬奔跑的馬蹄聲,這些傳奇故事便在七美流傳開來。[/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20/4031125743_d065614d77.jpg[/img]
[b]分叉仔傳說[/b]
[color=green]在七美島的石獅風景區處往北東走,會看到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奇特景物。這裡的海灘不是粗糙的珊瑚砂,而是一片的海蝕平台,退潮時,平坦的岩塊會深入海中,鄉民稱這個地方為「濕庭」,意指這兒是塊終年都潮濕的庭園。
從「濕庭」向東走,就來到了「東崁」,這兒有一塊大岩石,與本島的陸地稍微隔離,據說在以前只要在上方放塊板子,就能走過去。這個特殊的地形,也流傳著一段與海盜相關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海盜來襲時,住在山頂一戶姓夏的三兄弟,見到海盜上岸後,便將家中貴重的物品通通搬到「分叉仔」上面,而當海盜發現岩石上有人時,便追了過去,由於架在上頭的板子已被拿開,海盜無法過去,而三兄弟便拿起石塊扔擲海盜,甚至連石臼都當作投擲的武器,海盜見三兄弟如此地頑強,便作罷而離開。
事後,據說當時三兄弟拿來抵抗海盜的石臼掉落了海中,而在海水清澈時,甚至還能看到石臼的模樣,是相當玄妙的傳言。[/color]
[b]鷹塔的傳說[/b]
[color=blue]在西湖村,曾住有一戶人家,家中的男主人常常出海捕魚,很少在家,平常只有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妹妹在家一起生活。他的太太是個非常溫柔賢淑的女孩子,但是他的妹妹卻是個心地不好的人,對自己的嫂子非常刻薄,每天只給她三斗米,卻要她去磨出六斗的粉。諸如此類不合理的事情層出不窮,但她卻因為愛自己的丈夫,所以即使受盡委屈,也從不言苦,於是便暗自將自己的嫁妝拿去變賣換米,以補充家裡要求的不足。
直到有一天,嫁妝終於賣盡了,沒辦法再賣自己的嫁妝來買米,以補充磨粉不足的量。她只好將三斗米磨成的粉量交給她的小姑,刻薄的小姑見狀便對她斥罵,並懷疑她將其他的粉偷拿去賣給別人,否則為何以前有六斗粉,現在只剩下三斗?正在氣頭上的她,手邊拿起了石磨便朝她擲去,這女子被這麼一擊,就倒地而死去了。
傳說她死後便化為一隻美麗的鷹鳥,因為生前受到小姑百般地虐待與折磨,所以她整天便叫著「姑惡! 姑惡!」。但這隻鷹鳥仍愛著她生前的丈夫,所以每天都會飛回七美西北方的海邊,並在一塊石頭上棲息,看著自己丈夫出海捕魚。而她的小姑因為把自己的嫂子害死後,感到相當愧疚,也因此改變了態度,每天都會到海邊去餵這隻鷹鳥。
後來這隻鷹鳥飛走後便不曾再回來,人們便在之前牠休息的地方建了座塔,並塑了鷹鳥。這座塔不但看管著海邊,也使七美人民明白如何和平相處,並使這個故事永遠流傳,警惕後世。[/color]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777/4031133535_9816f8f2e1_o.jpg[/img]
[b]白燈樓傳說[/b]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04/4031890954_31f05a7b30_o.jpg[/img]
[color=green]關於白燈塔,小琉球有一傳說是這樣的,日據時代白燈塔所在的尖山頂是住有人家的,也有日軍駐紮於白燈塔。
有一天,其中一位日軍被懷疑在外勾引民間婦女、又偷雞及雞蛋去吃,因此該地居民即報告給日軍上級,日軍上級為維護軍紀,即把該日軍處死,而他所飼養的一隻白色猴子也被殺死,兩者一起葬在白燈塔之下。
之後不久,當地居民開始受到鬼怪的騷擾,而且情況愈來愈嚴重,很多人紛紛搬去大寮居住。留下來的居民開始請教神明,也都不得要領,最後才拜請觀音媽來處置。
原來是埋在那裡的白猴得天地之精華,變成妖孼,危害百姓。眾人即開始挖掘墓地,但挖得這處,猴骨即逃往他處;再挖,再逃脫。最後觀音媽在墓地四周安設天羅地網,使猴骨不致逃離,才將猴骨挖出,待其「出星」後才終結此事、歸於平靜。[/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