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劉邦、項羽、秦始皇

bobosee 2012-12-6 00:00

劉邦、項羽、秦始皇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把倚天長劍——劍出山河暗,一擊天下驚。那麼秦始皇就是持劍者。他的功績不止於橫掃六國,一統江山。最重要的是,他使車同軌,書同文,並在全國推行了統一的度、量、衡制。不要說這些只是小事,不過是形式問題而已。有時形式是極其重要的。離開家鄉的人對這種體會可能更深些。在異國他鄉,驀然看到和自己持相同語言,相同文字,相同習俗的人,那種幾乎是天然的親和力,會如此奇妙的打通人的心靈。這種奇妙的感召力,是形成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必要的時候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三國演義》開篇即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秦之前也並非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國,周王朝也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但是諸侯分封制,使諸侯間僅成為守望相助的鬆散聯盟。這種各自為政,獨立發展的結果,導致單個諸侯的利益無限膨脹,最終必然走向相互屠殺,相互掠奪,以至相互爭霸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阻止自己被別人的欲望所吞噬。百姓之間,雖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各自有自己的文字和度量衡,限制了彼此間的貿易和交流,人為的導致了百姓間的敵對和生疏。國力分散使靠邊境的諸侯只能憑一己之力,抵御外族的入侵,加上本國諸侯間戰亂不斷,最終導致分疆裂土,使匈奴那樣強大的北方民族得以乘虛而入。
  而秦始皇最偉大的功績是徹底廢除了諸侯分封制。中央集權制的出現,使中國實現了真正的統一,從此得天下的人,得以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天下一統的角度來全盤考慮國家事務。使一盤散沙的諸侯分封,握成中央集權的一個拳頭。不僅消除了本國的戰亂,促進國民之間的經貿往來和生產、文化的交流,而且光復失地,開疆拓土,使邊境地區也有了安寧的發展經濟的環境。中國也由此強大起來,漸漸形成大國的氣象。使相鄰偏遠地區的弱小國家紛紛歸化。
  秦始皇平定六國之後,北擊匈奴。可並不是把匈奴擊退而已,他連接秦、燕、趙長城為一體,築萬里長城,以保護西北邊境的安寧。修千里直道,打開了西北邊境的閉塞,促進西北邊境的經濟發展,使這塊地方形成良好的發展機制,穩定的成為中國版圖不可分割的一塊土地。
  南平百越。南疆的越人多驍勇頑強、不屈不撓。加之氣候和環境因素,使這場戰事艱苦異常,最後採取越人治越的方式了結此戰。所幸有蕭何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關戶口、地圖等文書檔案都收了起來,保管好。有樊噲和張良對阿房宮的富貴不屑一顧,把他喝醒。(而後來更有了韓信屢次為他收拾殘局,轉敗為勝。)這才封了倉庫,帶著將士仍舊回到灞上。並與百姓約法三章,從此收復了關中百姓的民心。
  而此時的項羽正和秦的50萬主力軍,打那場著名的巨鹿之戰。彼時救趙的各路大軍畏懼秦軍,在巨鹿城北築營自保不敢出擊,只作壁上觀。其實這種即不進又不肯退的壁上觀也很值得玩味。不能說沒有宋義那種等待時機揀現成便宜的僥幸心理。惟英雄項羽,敢於以少敵多、以弱對強、義無返顧、破釜沉舟!這場異常酷烈的戰鬥,駭得做壁上觀的眾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項羽的勝利從戰略上徹底扭轉了整個天下的形勢。此時的項羽若挾威直搗咸陽,就此滅了劉邦,那歷史將會如何改寫,現在已不得而知。可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項羽,奮勇追窮寇,長途跋涉、日夜不捨,逼得秦主將章邯內憂外患,走投無路,不得已帶20餘萬秦兵歸降,從此徹底瓦解了秦王朝最重要的抵抗力量。即以秦的殘暴和狂斂加之君主的昏庸,使得天下民怨沸騰,烽煙迭起,可是沒有項羽,秦依然不可能如此迅速的滅亡。
  項羽,他自己就是上天降下的那把得之而得天下的倚天劍最銳利的劍鋒。可惜,他只是那把尊貴的寶劍,卻做不了持劍人!他沒有嬴政那種在勾心鬥角、險象環生的政治環境里成長的經歷。他尊貴的人格,正象他所擁有的為他飲劍楚帳的虞姬,伴他縱橫天下的烏騅,無疑俱是人間極品,卻不是能助他奪天下、坐天下的張良、蕭何,更不是曾為他輕視棄置不用的韓信。所以他只是無可逃避地成長為一個絕世英雄。他一夜坑殺了二十多萬秦國降兵,贏得了殘暴的聲名。(此處對比劉邦招降納叛千方百計壯大自己,他無所不用其極的利用、收編和瓦解敵軍。得不一嘆乎?)可是鴻門宴時,號稱殘暴的項羽,卻顧及英雄的身份,不肯殺低頭服軟的劉邦。(此處再對比劉邦笑請項羽把用自己父親的身體所烹的肉羹分他一杯時的嘴臉,再嘆!)從此縱虎歸山,放龍入海。此時的項羽已經向四面楚歌的結局邁出了第一步,從此不可避免的走向他的宿命。辜負了:“彼可取而代也。”的少年豪氣,枉費了力能扛鼎的神勇天賦。從此項羽只是個英雄的身份定了下來。那個“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以天下為畢生願的項羽,只成為一個不以成敗來論的英雄了。盡管在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中,楚常勝而漢常敗,但得到最後勝利的,卻是漢而不是楚。
  雖然有敗亦不肯過江東的一身傲骨,怎奈四面楚歌時也只能空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項羽,令人扼腕!倚天劍出山河暗,逐鹿屠龍我為鋒。睥睨青史論功過,縱橫敢當天下雄。
  討厭劉邦!討厭他在項羽要烹他父親時,居然要分一杯羹的無恥;討厭他投機取巧得咸陽的無賴... ...始終認為他讓人討厭的地方太多了。可是跳出個人好惡,站在歷史的角度,我也不能不承認,劉邦也自有他的豐功偉績。他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能不說是劉邦不僅十分善於吸取他人的智慧,用他人的能力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他更善於吸取他人的教訓。政治手腕或許卑鄙,卻總是行之有效的。劉邦不止能夠重用張良、酈食其、陸賈等人,而且最終能容韓信來投,助他打天下,坐江山。這種明確的為目的服務的的傾向,可以說是劉邦一生所最擅長的。劉邦不喜儒生,卻能虛懷若谷地聽取他們的意見。他也真的得益於謀士們運籌帷幄的智慧。(不過這並不妨礙他討厭儒生,並且在用過之後殺掉他們)他繼承和發揚了秦始皇的理想,也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訓,他深諳得人心者得天下之道。而他最大的成功還在於他的兒孫們的成功——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我覺得他們甚至比乃祖劉邦更出色的把大漢朝推上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鼎盛時期。真乃“千秋功過憑誰論?萬古流芳終是空。”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劉邦、項羽、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