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的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

vopck 2012-12-5 00:46

台灣的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

◎總說:
中元節是台灣漢人社會重要的歲時節慶,俗信在農曆七月一日「鬼門」開之後,幽冥界眾鬼即可獲准來到陽間接受世人之款待,因此家家戶戶都要進行普度,一直到農曆七月底關鬼門為止。傳統鬼月的行事,除了普度無主孤魂、超薦祖先亡靈之外,人們亦依照俗例進行各種祈福、解罪的儀式,構成了一副「幽陽同歡」的熱鬧景象,因此民間習稱「慶讚中元」。漢人族群移民台灣之後,三百多年來由於歷經種種天災、疾病、械鬥等事件,造成來各地都有許多死於非命而無法受子孫供奉的孤魂,所以一到農曆七月,台灣各地都要舉行各種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動,來超度這些無主孤魂,所以稱為「普度」。台灣的普度,一般可區分為「公普」和「私普」兩大類。公普或由地方上的公廟主辦,故又稱為「廟普」,或由地方團體聯合舉行;而私普則為民家或商家、團體所進行的普度行為,其類型有家普、街普、社區普、行業普等。宜蘭頭城著名的「搶孤」活動,即是昔日頭城地區公普中的一個盛大民俗活動。


⊙鬼魂信仰與儒家祭厲傳統
漢人社會自古即特別講究「香火」,認為無嗣死亡或非自然死亡者,都有可能變成孤魂野鬼而威脅世人安危。基於畏懼與仁厚的雙重心理,以及傳統「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的文化信仰,漢人社會對於孤魂多加以謹慎祭祀,就形成自古以來祭祀厲鬼的傳統。台灣社會源於昔日在墾拓過程中死難眾多,因此就特別注重無主孤魂的祭祀,多在各地建立「厲壇」,由官吏主導進行「祭厲」,而民間也普遍立祠祭祀,這種祭厲傳統形成中元節一個主要的內涵。


⊙道教三元信仰與齋儀傳統
道教自東漢末年創教以來,就有以「三官手書」來祈求賜福、赦罪、解厄的宗教傳統,後來就發展為「三元節」和「三官大帝」信仰。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為地官大帝誕辰,也是地官下降考校人間禍福的日子,從唐代以來,人們都會在是日請道士誦經以懺悔解罪,並超度無主孤魂,同時為地官大帝祝壽,故稱「慶讚中元」。在解罪儀式中信眾除了聆聽誦經之外,還必須進行身心齋戒,後來即演變成道教的齋儀傳統,也成為中元祭典的主要精神內涵。



⊙佛教盂蘭盆信仰與超薦傳統
佛教傳統多在中元節當天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盆」為梵語的音譯,其原義為「在缽中放置供品施供祖先,以解救祖先免除地獄倒懸之苦」,民眾在這天延請僧侶誦經超度祖先,並舉行施食孤魂的法事。唐代以來隨著《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故事的流行,再加上宋代「水陸法會」普度孤幽的舉行,並結合《焰口經》施食餓鬼的斛食科儀,盂蘭盆節逐漸本土化,民間就在中元節定期舉行法會來超度祖先,並舉行「放焰口」儀式以施食孤魂餓鬼。

⊙台灣的普度習俗與類型
台灣漢人社會在墾拓過程中,無數先民死於天災、瘟疫、戰亂與械鬥事件,因而產生許多孤魂滯魄。這些被民間稱為好兄弟,或是大眾爺、萬善爺、有應公老大公之類的孤魂,每到鬼月就要加以祭祀,因而成為全臺普遍的普度習俗,多年來也形成公普、私普等不同類型的普度行事。公普通常在地方信仰中心的寺廟舉行,又稱為廟普;私普是民家或各團體所進行的普度,依照主事者之不同而又有家普、街普、行業普,以及當代都會地區特殊的社區普等。

每到農曆七月,台灣各地都會舉行類型不同的普度祭典,規模較大的可以持續一整個月,而核心的儀式也多持續二天以上。大型的普度祭典,或由地方上不同的宗親團體輪流擔任主普,如基隆中元祭;或由祭祀圈內的各個莊頭輪流擔任主普,如新竹枋寮的義民爺祭。其次,也在普度祭典中發展出不同的儀式特色,如台北保安宮、新竹城隍廟的牽車藏儀式,雲林口湖在農曆六月為清代死於水難者所做的牽水車藏儀式,以及屏東恆春和宜蘭頭城的搶孤儀式等。

  

⊙普度祭典——豎燈篙
台灣民間在舉行大普度祭典時都要先豎燈篙,目的是要召請三界神祇前來賜福,並招引十方男女無祀孤魂滯魄前來接受普度。燈篙的數目各地不同,其中主要的為天篙與地篙;天篙對天界、陽界諸神,而地篙則對幽界孤魂。豎燈篙儀式,是在天篙之上懸掛天燈、天旛,用以象徵青天,在地篙之上懸掛地旛及七星燈、七層幢幡,以召請陰界的孤魂滯魄。祭典結束之後,還要舉行謝燈篙儀式,分別降下燈篙上的燈、旗,因此燈篙也是祭典起迄的重要標幟。

⊙普度祭典——放水燈
放水燈儀式通常在舉行大普度科儀的前一天下午或傍晚舉行,目的即是要招引水面的孤魂上岸接受普度。放水燈時各人手捧專屬的水燈頭,在前導車開道之下來到水邊,由法師先進行招魂儀式,然後即點燃水燈頭內的蠟燭,放流於水面上,以接引水面孤魂上岸接受普施。民間俗信水燈漂愈遠則愈發,而北台灣地區特別重視放水燈,經常舉行盛大的遊行,並有各式陣頭參與其間,形成嘉年華會式的民俗活動,基隆中元祭就是以盛大的放水燈遊行而著名。

⊙普度祭典——牽車藏
牽車藏是一種特殊的招魂祭祀的儀式,具有濃厚神秘感,通常在大普度前一夜舉行。「車藏」是一種紙糊圓柱形的法器,可區分為血車藏和水車藏兩種,前者在超度死於難產的婦女或死於車禍者,後者則在超度死於水難者。牽車藏儀式先由亡魂的家屬加以祭祀,然後由道長進行起車藏,一一轉動車藏身。經過一番轉動之後有時亡魂會附在家屬身上,以述說其未完的心願。儀式最後則由道長進行倒車藏,由道長手持禪杖將車藏一一打倒,最後再將車藏集中加以火化結束儀式。

⊙普度祭典——敬謝三界
中元節是地官大帝的誕辰,民間多會在中元祭典中舉行敬謝三界的儀式。敬謝三界時要先排設兩層式供桌,頂桌用長板凳墊高,桌面上排設三座紙糊天公座,以象徵三界公蒞臨之位,並供奉各式素食齋品,兩側綁一對甘蔗以象徵有頭有尾。下桌則擺設三牲、酒醴等供品,以供奉三界公的從屬神。敬謝三界儀式由法師向上蒼宣讀載有所有頭人名字的疏文,並由頭人代表恭向三界公卜筶,隨後進行奠酒、叩首謝恩大禮,最後火化天公座、金紙而結束儀式。

⊙普度祭典——誦經拜懺
中元節是地官大帝下降考校人間禍福的日子,所以民間多會在這一天延請法師進行誦經、拜懺,來為家人和祖先祈求赦罪,並借此獲得神祇之賜福。經、懺都是代表三界神祇垂示之言,經文重在祈福,而懺文則重在解罪,在信仰觀念中,人要先進行懺悔然後才能獲得神祇之賜福。在普度祭典中佛、道二教所禮誦的經懺各有不同,道教通常以三官寶經、三元寶懺為主,佛教則以三昧水懺、梁皇寶懺等。誦經、拜懺時,信眾也要持香跟隨在法師身後隨拜。

⊙普度祭典——普施化食
普施儀式的目的是要將各式供品施予孤魂享用,並在儀式中為孤魂講經說法。因此在普施儀式開始之前,要事先準備各式豐盛的供品以享孤魂,這也是民間所俗稱的「孝孤」。普施儀式進行時,法師需先對所有供品進行灑淨,隨後進行招引孤魂,並登上普施臺向孤魂施食、說法。施食時法師要用變食咒將供品一化十、十化百、百化千,同時將供品向台下投擲,引起民眾的搶奪,成為民間俗稱的搶孤。有些地方在普度之後,也會進行跳鍾馗押孤的儀式。

⊙普度祭典中的紙糊藝術
在普度祭典中主辦者通常要訂作一批紙糊條目,主要有大士爺、五方童子、普陀岩、寒林院、同歸所、沐浴亭等。民間認為大士爺是觀音菩薩所變化的鬼王,在祭典中的任務是監管孤魂。五方童子是負責招引五方孤魂,普陀岩則是在山峰造型之上置一尊坐姿的觀音像,周圍圍繞著四大天王與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其功能是要接引孤魂往生西方。寒林院、同歸所與沐浴亭則是提供孤魂棲止、盥洗之所。這些紙糊條目也成為台灣十分具有特色的民俗藝術。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的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