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ra 2012-11-24 01:50
台灣廟宇裝飾 石雕
廟宇石雕常見於廟宇入口處,一般的廟宇,首見的石雕為龍柱,龍柱造型是研究廟宇石雕的一處重點。龍身造型的繁複與否並不能成為龍柱雕工好壞的主要依據,因為,龍柱上的龍所應有的氣勢,或是隱藏在細微之處的某些關鍵,才是應該注意的。仔細觀察廟宇各個石雕部位不同的龍造型,是有些差異的。
龍柱上的龍造型著重威嚴、氣勢甚至帶有一點激烈的動感。雕刻在龍堵上的龍威嚴仍存,但整體龍身造型則帶了幾分悠閒。另外,在屋脊的剪黏雖非石雕,但是龍造型表現出兇猛的樣子,又有別於其他部位。因此,同樣的題材可以有多樣化的表現方式,與觀看者進入廟宇時的心理狀態互相搭配,甚至可以引導進入廟宇的人產生「敬畏」的心理,匠師的功力是否純熟,可見一般。
觀察龍柱優劣的第二步可以由雕刻方式得知。透雕技法的運用可以當作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早期龍柱石雕以浮雕的技法居多,或有運用透雕者,但仍有高低之分。透雕的部位構造較粗,不易斷裂,自然較好處理;反過來說,透雕的部位較細,一不謹慎就會斷裂而導致功虧一饋,則較難處理。
龍柱又稱蟠龍柱,先民們為感謝神明的保佑,常以精美的雕飾,來表達感謝之意,龍柱為建築體之一,亦有裝飾效,早期的龍柱通常以石為雕刻的材料
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樸拙期:清中葉前,一柱雕一龍,整體來看,仍是細瘦的圓柱,綴以少數的淺雕雲朵,風格樸拙。如北港朝天宮觀音殿的龍柱。
圓融期:清中葉以圓柱盤單龍為主,龍身柱子仍為一體,而腳爪開始脫離柱身呈鏤空狀,全身扭轉,曲度變大,風格趨於成熟但不失古樸風味。如鹿港龍山寺三川殿的龍柱。
成熟期:清末葉以八角柱取代龍柱,但仍維持一柱一龍,柱徑較粗龍身比柱體浮出很多,裝飾除雲紋外還有人物花鳥水族,動感十足。如台北萬華清水祖師廟的龍柱。
繁麗期:日治時代龍柱的雕刻朝華麗邁進,上方出現希臘式柱頭,柱身為原來兩倍,細節過多,給人繁密的感覺,如台北孔廟大成殿的龍柱
石獅造型是廟宇石雕另一處容易著眼之處,石獅的表情是雕刻的一處重點,匠師有口訣為「哭獅」,其微張的口看似在哭的表情。筆者曾觀察過貓微張口時的神態,其模樣正如石獅口微張的樣子。(圖5)貓與獅同屬貓科動物,外型雖不盡相同,然而仍可見其相似之處。另一處重點是獅身的整體造型,匠師亦有口訣「瘦虎肥獅」 ,所謂的肥獅並非指獅身很肥,而是指獅的身體造型渾圓飽滿,神采奕奕。這兩大原則把握住之後,再由獅身細微處進行探討與分析,可勾勒出不同廟宇獅造型的相似與差異。
現今傳統石雕匠師已然少見,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的仿石雕造型和大陸進口的石雕。水泥雕塑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是容易達到造型繁複,甚至還有眾多人物穿插其中,(圖6)二是造價便宜,三是手工雕刻困難的透雕部分,水泥雕塑也很容易達到。缺點和之前提及的仿木雕水泥構建相似,容易風化及斷裂。
仿石雕的水泥雕塑難以與石雕相比是事實,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藝佳的石雕師傅越來越難尋得,在價錢上也非鄉下廟宇或新興廟宇所能負擔,漸漸的以水泥雕塑和大陸進口的石雕取代,而這兩者給人的觀感都是制式化的,少了那麼一點獨特性。筆者希望能從研究廟宇石雕裝飾的風格與內容中,探討石雕的技藝與廟宇裝飾藝術的地位,提供參訪廟宇裝飾藝術時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