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台灣年俗

irol 2012-11-17 01:12

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台灣年俗

《詩經‧國風》言:「其風不同,其俗必異。」每一個族群都有特殊的風土民情,形成獨特的人文特色。西洋人將流星做幸運之星來許願,台灣人稱流星為「落屎星」認為看到會倒楣,西洋人認為十三不吉利,而台灣人卻以十三為大吉,四才是不吉利。同樣一件事物,不同族群會有不同的解釋,由此形成各種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生活環境,當然也會發展出不同的習俗。

農曆新年將至,各報章、視聽媒體都應景地報導台灣過年習俗,但多數媒體、書籍所描述的內容卻都是以北京年俗來解釋台灣年俗,於是就出現臘八粥、送灶王爺、迎財神之類的民俗,其實在台灣根本沒有這些習俗,而媒體卻仍然視若無睹人云亦云地加以報導,真是「豬母牽對牛墟去」。以北京來解釋台灣年俗,於是年糕(甜粿)就變成「年年高昇」;吃魚就是「年年有餘」,而台灣年俗中重要的「長年菜」、「筅氈」、「挽面」、「拜地基主」、「行春」反而從未被提及,這種指鹿為馬不明就裡的態度令人無法理解。

關於年的起源,台灣民間傳說是:有一年謠傳台灣島將沈入海底(至今民間仍有「沈台灣、浮東京」之說),於是民眾乃無助的準備後事,十二月二十四日就將家中供奉諸神送回天庭,除夕當天傍晚與家人團聚圍爐,共度最後的晚餐,之後家長將錢財分給家人,這就是壓歲錢的來源。然後全家相聚話別此為守歲習俗。到了正月初一,台灣竟然沒有下沈,民眾都興高采烈地出來行春互道恭喜,為感謝上蒼保佑,於是初一早上民眾就吃素以表虔誠,到了初二,女兒、女婿也回來探望父母是否無恙,到了初四,大家肯定台灣已經安全,於是將神祇迎回家中供奉。初五民眾就恢復正常作息繼續工作,這是台灣版關於年的起源說。年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壓歲錢、守歲習俗最晚在唐俴已形成,台灣年的傳說當然不足採信,但它卻反映台灣人民豐富的想像力。

台灣年俗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送神是將家中所供奉的所有神明全部送回天庭,而不只是送「灶王爺」,送神時要焚燒「雲馬」作為交通工具,此外,送神之後要「筅氈」(大掃除),清洗神像、祖先牌位、香爐、神龕等,俗語謂「大拼厝才會富」。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婦女在這天要「挽面」,修整儀容準備過年,謂之「廿四送神廿五挽面」。廿五也是天神下降日,傳方玉帝派天神下凡探察民間善惡,因此當天禁止婦女在外面曝晒內衣褲以免冒犯神威。這些習俗根本與北京年俗不同。

台灣習俗過年要拜地基主,傍晚要祭祖,年夜飯稱為圍爐。圍爐時一定要吃「長年菜」期望長壽。長年菜一般是指芥菜,南部地區則是以帶根的菠菜做成。台灣過年應景食物代表的涵意與大陸當然也有極大的不同,北京話押韻台語未必押韻,比如年糕台語稱甜粿,是「甜甜好過年」之意,並非大陸所指的「年年高昇」,台灣象徵年年高昇是以糕子類代表,因糕與高台語諧音表示高昇。其它如「吃土豆會吃老老」、「吃豆干會作官」、「吃甜甜大賺錢」、「吃棗年年好」,菜頭表示好采頭、發粿表示發財等意。

大陸習俗過年吃魚表示「年年有餘」,台灣圍爐也吃魚但沒有任何涵意,有餘台語是有剩(有春),民間習俗是以白米飯上插紙糊的春仔花代表米飯有剩餘,其次新年時吹春、出外「行春」都是取年年有餘之意。

台灣年俗初一早上吃素,因為「初一早吃齋,恰贏吃一年菜」,而且不可吃稀飯,以免外出會被雨淋濕。初一早上出行要選擇吉利時辰方位才會好運,初一禁止白天睡覺,據說男人白天睡覺田埂會崩潰,女人睡覺廚房將倒塌。過年期間婦女不能動刀剪針線、不能掃地、不能煎粿否則會「赤」貧等,這些禁忌也與大陸不同。

此外,「老鼠娶親」的故事普遍流傳華人社會,但娶親日期各地說法不同,北京老鼠是「十七十八耗子成家」,其它地區也有初十、十一娶親之說,台灣老鼠則在初三娶親,民眾還必需放置食物為老鼠賀喜。一般台灣店家在正月初四開業,初四晚上則有「接神」習俗,但並非迎接財神而是迎回家中所供奉的所有神祇。據說送神時常會颳風接神則常下雨,故言:「送神風,接神雨」。台灣年俗在初五告一段落,因此有「初五隔開,初六挹肥」之說。

所謂民俗是民眾普遍遵守施行才構成民俗,不同地區會發展不同的生活習俗,民俗並無是非對錯、優劣高低,因其各有風格各具特色,但是台灣的年俗與大陸並不相同,年節食俗所代表的涵意,因語言、環境的不同解釋當也不同,各媒體不應該再以中國文化來解釋台灣年俗,以免誤導後代以為台灣的風俗就等於中國風俗。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台灣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