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養生七守則

Hermosa 2012-11-16 20:59

養生七守則

天涼好過秋

配合溫差變化,注意保暖,早起早臥、使志安寧,可避開秋日肅殺之氣,防止
感冒上身。


 時令已至秋天,不同季節有它的氣候特性,在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界應互相配合,
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在生活起居方面的養生之道,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
即指出此時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避秋天肅殺之氣。

  秋天早晚的溫差較大,南北的溫差也較顯著,在如此氣候多變的環境下,一些抵
抗力或適應性較差的民眾就容易感冒。秋天時氣候比較乾燥,空氣中的濕度較低,
在節氣上屬於「燥」;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在這個時候的感冒,臨床上比較容易
出現中醫溫病所謂「秋燥」的病理證型。這個季節的感冒特點為:常伴有皮膚乾燥、
口乾鼻燥、咽喉乾燥,咳嗽無痰或少痰難出等一系列上呼吸道黏膜津氣乾燥的現象,
簡稱為「燥象」。這可從最近門診的感冒患者,常見痰少或黏稠黃痰,甚至咳嗽劇
烈仍難將痰咳出而得到印證。

  在台灣一般來說,十月中旬之前氣候較燥熱,中旬之後天氣就明顯轉涼;根據臨
床上的經驗,很明顯的前者多出現中醫「溫燥」的證型,而後者則以出現「涼燥」
的證型為主。「溫燥」的臨床表現除了上述的「燥象」外,還有發熱,微惡風寒,
頭痛,舌紅,脈數大等特點;而「涼燥」與其不同處,則在初起時惡寒重而發熱較
輕,舌頭顏色不紅,脈浮緊而不數。

  臨床用藥方面,「溫燥」宜選用辛涼甘潤的藥物,如桑葉、薄荷、菊花、杏仁、
貝母、沙參、梨皮、枇杷葉等,臨床上常用桑杏湯、桑菊飲等方劑處理。「涼燥」
則不宜溫燥藥物,而以溫潤化痰宣肺為主,如紫蘇葉、橘紅、前胡、白前、百部等,
臨床上常用杏蘇散方劑處理。

  一般民眾在保養上,應注意下列幾點:

  1、秋天早晚溫差較大,若天涼時宜酌加衣服,而睡覺時應蓋好被子,若吹電風
       扇需注意風量不宜太大,並避免直接對著人吹,而冷氣機溫度設定不宜過低。

  2、若氣候突然變化時,宜注意保暖,並少出現在人多的公共場所,以避免感染。

  3、若覺身體不適時,應及早就醫,以免病情惡化。

  4、若覺口乾舌燥或痰難出時,鼓勵多喝溫開水,而喝時不宜大口灌下,宜一口
       一口先含在嘴巴中,再慢慢吞下去,對潤喉、化痰、祛寒上有一定的作用。

  5、「溫燥」的患者可多吃楊桃、檸檬、葡萄柚、梨子等含維他命C或涼潤的水
       果,避免冰品、辛辣、燒烤、油炸、咖啡、茶葉和乾果類等食品。

  6、「涼燥」的患者可煮蔥加淡豆豉湯,或用老薑、紅糖煮水喝,喝完可到被窩
       裡微微發汗。避免服用冰冷飲料、寒性食物(如白蘿蔔、白菜、瓜果類等寒
       性水果等)、刺激物(如辣椒、咖啡、濃茶等)和乾果類等。

  7、體質比較虛弱或胃口不好的患者可吃熱稀飯,吃完後也可到被窩裡微微發汗。
       而感冒期間除非虛證明顯外,不宜隨便吃補藥,否則病情會惡化。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養生七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