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月到中秋分外明

illiamw 2012-11-16 00:42

月到中秋分外明

八月十五中秋節與過年、元宵、端午並列為民間四大節日。古代以農曆七八九月為秋季,而八月十五正
值秋季之中,故稱「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明月皎潔,最適宜賞月,因此自唐代以降即有中秋賞月習
俗。

唐《開元天寶遺事》即有記載:唐明皇與楊貴妃中秋節在太液池賞月。《龍城錄》更描述唐明皇曾於中
秋節出遊月宮,至今歌仔戲仍有「唐明皇遊月宮」之戲碼。而唐詩、宋詞中吟詠中秋者更是不勝枚舉。
自此中秋節與月結為一體不可分割。

中秋賞月成為浪漫的節日,與「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密切關聯,早在戰國時代即有「嫦娥奔月」的傳說
。嫦娥原名恒娥,至漢代為避漢文帝名諱改稱嫦娥。根據漢劉安著《淮南子》之說:堯帝時代后羿射下
九個太陽為民除害之後,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藥,食用後可以長生不老。不料其妻嫦娥偷取靈藥盡食之
,乃飛奔至月宮。(此說提醒我們一定要按醫師指示服藥)

民間傳說月中除嫦娥外,尚有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故事。月中有蟾蜍始自《淮南子》,謂嫦娥
奔月後,化作月中精怪成為醜陋的蟾蜍,意在懲罰嫦娥背叛丈夫之罪,因此月宮也稱為「蟾宮」。

「玉兔搗藥」的傳說始於晉代,李白〈把酒問月〉詩云:「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憐」。玉兔
原為于菟之轉音,于菟乃黑虎之意,因此玉兔搗藥乃轉自月中有「黑虎」的神話。但民間傳說嫦娥奔月
後,因孤單寂寞乃命玉兔搗藥,欲飛回人間。

「吳剛伐桂」傳說則出自唐代,《酉陽雜俎》書謂: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吳剛學仙術因犯錯被責罰伐
樹,但桂樹隨砍隨復吳剛伐桂亦永無盡日。

中秋節令食俗月餅相傳源自唐代,乃吐蕃(今西藏)進獻之圓餅。月餅名詞則始於宋代,蘇軾詩:「小
餅嚼如月,中有酥與飴」,此為月餅名稱之由來。月餅成為中秋節食俗則至明代才形成,中秋節民眾互
贈月餅取團員之意。據說元末農民起義時,劉伯溫(或張士誠)曾利用月餅夾帶起義通知書,約定「八
月十五殺韃子」,一舉推翻元朝,此說雖為政治神話但反映月餅在明代已成為中秋節食俗。

自古中秋節即有祭月習俗,源自周代以降每年秋分祭月禮制,台灣文獻記載亦有中秋祭月之俗,但流傳
至今民間中秋節並無祭月之禮,雖然民間信仰有「太陰娘娘」崇拜,但太陰娘娘是有塑造具體型像(女
性手托半月),祭祀時在廟中並不在戶外對月祭拜。

台灣中秋節是「土地公誕辰」,台灣民間祭祀土地公,分別在農曆二月初二與八月十五,應是源自土地
公原為古代「社神」(土地之神)崇拜,社祭分為「春祈、秋報」,因此土地公也有兩次生日。

台灣中秋節傳統習俗尚有詩會(詩社聚會吟詩)、拋繡球招親、搏狀元餅預祝高中等習俗,現已都流失
,此外中秋節吃 米麻 米茲 食俗也已不再,而「中秋烤肉」自1980年代起已成為台灣中秋節最重要的民
俗活動,這也算是台灣中秋節的新民俗。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到中秋分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