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ulau 2012-11-8 00:01
「顧影自憐」於事無補
有些人很難察覺生活中有何不對勁之處,有些人則自以為知道,但其實並不清楚。
漢克逢人就解釋:「我17歲時為了供養弟弟而被迫輟學,好運不曾降臨在我身上。」
艾莎總是跟別人說:「我從小就患小兒麻痹症,行動不便,所以你根本不可能找到好工作。」
瓊恩則自認:「我已經老了,如果生活一片空白,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你不能期望我……」及「如果……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之類的話,明顯地含有自憐成分在內,也表示說者只注意自己的問題,經常陷於自怨自艾中,希望引起他人的同情。
「世上只有我才能瞭解困苦所在。」這是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麻煩,有些人更是禍事連連,境遇不佳。
例如久病在床、失戀、沒有住所、工作不順或身有殘疾。
這些人為自己難過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但是,對一個經常為其境遇悲傷的人,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大部分的人聽久了多半會開始厭煩,甚至可能會勸對方向環境妥協,最糟的是不想再理他。
自憐産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引起他人反感。
別人剛開始可能會同情你,但不久,他們就會感到厭煩。
親朋好友或許還會繼續同情你,不過最後他們也會覺得沒有義務再理你。
事實上,那些厭倦傾聽自憐者訴苦的人,並不是沒有憐憫心,而是因為沒有人喜歡跟一個整天談論自己有多麽不幸的人在一起,跟這種人交談會覺得索然無味,而且也找不出方法可以幫助他。
自怨自艾只會使你不斷地問自己「我為什麽會這個樣子呢」。
若不去尋找答案,只是沮喪埋怨,悲觀地認定凡事都已註定,自己根本無法改變,那麼人生永遠不會有希望。
總之,只要擺脫這種負面的情緒,就能從絕境中找到轉機。
想瞭解你的問題有多嚴重,可以先試試下面三個測驗,在三個星期之內做以下的事情:
(1)不要對任何人提起你的問題。
(2)不要因你的處境而責怪別人或任何事情。
(3)不要說別人的處境比你好,同時盡量加入或大談自己喜歡的活動。
如果你能輕易做到上面三點,你就不必擔心自己有自憐的傾向。
倘若你發現無法或很難堅持三個星期之久,即表示你有自憐的傾向。
一個人為什麽會産生自憐之心呢?
通常都是孩童時期造成的。
艾莎7歲時,罹患小兒麻痹症,因病重而跛腳。
父母、兄弟姊妹、老師,幾乎人人都同情她,她常聽到他們大嘆:「可憐的小孩,長大後會變成什麽樣呢?」
由於她既不能跑,也走不快,所以同學都不願意和她一起玩。
父母為了補救這點,特別為她購買了其他小孩會想跟她一起玩的昂貴玩具,生日時也替她舉行盛大的慶祝會。
結果,艾莎不知不覺地就產生兩種偏差的想法。
第一:只要她提及自身的殘廢,就可以獲得家人的愛;
第二:當別人同情她或她擁有別人想要的東西時,別人才會愛她。
艾莎因小兒麻痹症而改變了生活,但內心的創傷卻是她自己及父母造成的。
因為他們都相信一個女孩要是跛腳就無法過正常的生活。
他們的所作所為更加深了這種想法,導致艾莎在往後的30年裡,一味地執著於唯有表現得無助才能得到別人的同情。
自憐之情有可能源自於像艾莎這種真正的不幸,也有可能出於微不足道的小事。
朱蒂因沒能全年獲得優等的成績,就放棄原本想當律師的計畫,認為找個秘書的工作就行了。
泰德不善於運動,他總覺得別人一定在背後嘲笑他,於是乾脆自暴自棄,以自己為短處娛樂大家,成為班上的小丑——但是每當他譏笑自己時,他就更覺得自己一無所長,除非他能表演得更好,否則沒有人會喜歡他。
藍斯每次生病時,即使是輕微的病症,父母也會小題大作,擔心不已,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
藍斯因為喜歡父母替他準備三餐,更期望得到他們的同情,所以經常誇大病情,最後變成憂鬱症,甚至容易自憐。
有人請他做事時,他都推說身體不舒服,導致最後唯有得到別人同情才會滿足。
每當他利用藉口引起別人的同情時,他反而覺得需要更多的同情。
他一直不願去追求同情以外的東西,而將生命浪費在無謂的自怨自艾上。
以上那幾個人——艾莎、朱蒂、泰德、藍斯,皆認為自己悲劇性的弱點,破壞了他們走向幸福及成功的希望。
事實上,一個人有無殘障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真的有缺陷時——如瞎眼、跛腳或長期臥病在床——別人會同情你,但是你不一定要顧影自憐,這種態度只會帶來反效果。
如果你是個自憐者,就要找出你自認為可憐之處。
你可能早就有自知之明,而且還經常向人提起。
趕快停止這樣種行為吧,在短期間內不向人抱怨,然後仔細思考到底是什麽事情令你害怕。
當你看清楚自己的缺陷後,就會明白這些缺陷並不會毀了你的一生,最好盡量不要在意,如果每次都表現出一副無助的模樣,反而會加深自己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