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ulau 2012-11-8 00:01
守 信
看過工人砌牆嗎?原本一塊塊各自獨立的磚頭,糊上了濃稠的水泥劑,就變成一道堅固的高牆,可以讓我們遮風蔽雨,抵擋外來的侵襲,要是除去了水泥沙土的附著,即使疊得再高,只要輕輕一推,恐怕也要應聲而倒,根本不堪一擊。其實每個人也像是一塊磚,大家要和諧共處,緊緊相繫,就得彼此真心對待,誠實不欺,一家存誠,一團和氣,一國立信,所向無敵,這種力量是無可比擬的。
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圖強計畫,為了取信於民,特別在南門鬧市裏,立一根長木,並張貼告示:「有人將它移至北門者,給予十金做為獎賞。」大家看了看,覺得哪有這麼好的事,所以沒人嘗試,後來賞金一直提高,到了五十金。有個人好奇想賭一賭運氣,乃將那根長木搬到指定地方,官員馬上慎重的頒發五十金做為獎勵。老百姓這才知道政府言出如山,令出必行,再也不敢隨意輕忽法令,人人信守承諾,秦國因此富強起來。孔子曾說,寧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實在有道理。
說到個人,守信更是做人的基本態度,說到就要做到,絕不妄發一語,否則,一次失信就是破產一次,錢少了可以再賺,信用沒了,要找回來可比登天還難。論語為政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無信之人,處處遭人唾棄,無法見容於社會,大家應該引以為鑑。反過來說,要是能學到既忠且信,人生自然無往不利,雖蠻貊之邦,亦無所畏懼。
唐朝有位蕭至忠,平素即重信諾,絲毫不茍,有次與朋友相約見面,時間將至卻突然下起大雪,同行人怕衣服被打溼,紛紛走避,並勸他不用去了,至忠說:「怎麼可以和人相約卻又失信呢?」因此冒雪獨行,準時赴約,一直等到朋友前來,才盡歡而去。眾人知道此事後,更加敬佩蕭至忠的為人。也許,大家覺得約會不去也沒什麼大礙,無關緊要,何必那麼固執?殊不知無故爽約的失信,有傷人格,讓人瞧不起,豈不是損失更大?
人人皆知的事,我們理當實現諾言,不折不扣,即使他人不知,只要親口答應,就得鬼神不欺,憑良心辦事,如此才能心安理得,活得坦蕩自在。從前在揚州城西,有個大好人叫楊老爹,他不但做生意守信用,更常常熱心助人,所以大家十分敬重他。這天,有個商人帶了個小包袱來請楊老爹幫忙,因為商人家發生急事,必須馬上趕回去,帶那麼多銀兩在身上非常不方便,請他保管幾天,等事情解決再回來拿。楊老爹毫不遲疑地允諾下來,看著商人匆匆忙忙上馬而去。可是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那個人一直沒回來取銀子,楊老爹急了,就派人去打探消息,才知那個人路途得病,回家不久就死了,還好那生意人有個兒子,於是請他來,要親手把錢交還給他。
「公子,你父親生前在我這兒寄放一千兩銀子,現在我把它還給你,也了了我一樁心事。」
「可是…可是我父親並沒說有錢寄你這兒啊?」
「你父親雖沒說,但我卻曾親口答應讓他寄放這筆錢,如果不物歸原主,我一輩子會良心不安的。」
生意人的兒子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因為世上能像楊老爹那麼守信用,不昧良心的好人,實在太少了,他滿懷感激,千恩萬謝後,將銀子領回去,心中永遠忘不了老爹那人性的光輝……
孩子們:話一出口,就再也收不回來,在答應他人之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符合人情道義、國家法律,切勿信口開河,妄下承諾,一旦丟了信用,一輩子背負著「輕諾寡信」的惡名,後悔都來不及。人言為信,尊重自己,就從守信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