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lin 2012-11-4 12:29
從「十八大」看兩岸關係發展的下一步
工商時報【本報訊】
中共「十八大」定11月8日在北京揭幕,這項重要會議,將對中共領導層人事進行換屆改組,並討論訂定下一階段的執政方針。其中也將進行的兩岸關係議題討論,甚受台灣方面所關注。大家都一致期盼,十八大所型塑的兩岸關係新局,將是高度穩健的,也是能促成「兩岸共同利益最大化」的。
回顧過去10年,中共兩屆「胡(錦濤)溫(家寶)體制」的兩岸政績,實頗為亮眼。其間最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率團赴北京作「破冰之旅」,並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進行國共會談,達成多項合作共識,使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階段,雙方因而得以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振興。中共十八大對10年來兩岸關係演變作回顧與總結時,一定會以這個重大事件為主軸,並將其視為胡錦濤兩岸政績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2008年台灣政黨再輪替,國民黨的重新執政,以及「92共識」的獲得大多數台灣民眾認同。這些後續發展,預料也將是「十八大」會上,與會人士為胡溫體制兩岸政績加分的籌碼。
但嚴格說來,過去10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成就,最能讓民眾「有感」的,應是雙方在2010年年中,順利簽署了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該協議的體制下,現時兩岸雙方正在逐步實現貨品貿易的關稅相互減免,以及服務業的相互開放准入,使彼此的互補互利及共同發展,漸次成為事實。
因此,在中共「十八大」會上,與會人士若論及未來兩岸關係如何發展的課題,實應把ECFA的鞏固與充實,作為主要的取向。此乃ECFA的內涵,不但直接牽涉兩岸民眾的切身利益,而且對照當前中共對內「民生導向」的政策方針,可說兩者頗具「同質性」。ECFA實堪當一座堅實的橋樑,使中共新舊領導層兩岸政策得以「無縫接軌」。
而ECFA在過去簽署及初步實行的過程中,誠然已給兩岸雙方帶來諸多的實際利益,但也留下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值得十八大與會人士們來加以探討。譬如,目前兩岸ECFA的屬性,比較接近於FTA(自由貿易協定),也就是強調兩岸「對等相互開放」,而未能按兩岸經濟規模的對比懸殊情況,來給予台灣相當的優惠。在這種情況下,兩岸經濟關係是競合並存,亦即結合程度不足,雙方共同對抗國際經濟風暴的動能也打了折扣。中共十八大的會議上,不妨就「如何定位兩岸經濟合作屬性」的重大課題,進行探討並達成新的共識,那將有助於ECFA在下一階段的鞏固與強化。
如果ECFA的後續發展,能在「十八大」獲得穩健的新取向,則目前兩岸經貿其他的不週延現象,亦能改善。譬如兩岸產業分工方面,原本一般人以為ECFA簽署以後,很多台灣廠商可以「立足台灣,行銷大陸」,但實際上,近年台商投資的主流仍是往大陸走,至於投資台灣的數量則相對少很多。這表示當前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並不利於台灣的產業投資發展,也未使台灣取得合理的「兩岸分工」地位。
在中共十八大會議文件的兩岸政策章節裡,如果能明白表述「推動兩岸平衡投資模式,追求雙方合理分工,實現彼此互補互利」,則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的下一步,將是更有建設性的。
我們深切期盼,中共十八大開過之後,兩岸關係的後續發展,將是以ECFA體制的穩健運作為核心,俾為兩岸民眾爭取最大的共同利益,也就是由ECFA來帶動,並以民眾切身利益為著重點。如此的兩岸關係樣態,是經貿合作導向的,也是民生導向的。
在這個基礎上,各方當會以積極的態度,來準備迎接兩岸關係內容的多元化,譬如在兩岸經貿關係緊密化的情況下,雙方之間自然會衍生文化交流合作的課題,甚至政治及軍事上的互信合作課題,也會浮上檯面。如果這些非經貿課題,都是從民眾福祉考量而衍生,則其將給人「順理成章」的感覺。要而言之,千萬不要讓「非經貿」事項壓過經貿事項,因為那將會動搖兩岸關係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