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風水的歸屬與定義

mooeck 2012-10-24 00:37

風水的歸屬與定義

[color=navy]  風水觀念肇始於先秦。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歸屬,風水也有其歸屬。古代將風水歸於陰陽學、地理學
與術數。要研究風水學,首先必須先了解風水的概念、歷史背景與範疇,並應區別陰陽學與陰陽家的分野。
  

陰陽學與陰陽家是有區別的。先秦諸子有陰陽家,創始人是鄒衍、鄭奭等。鄒衍又叫談天衍,他的思想包括
三方面:一是天文星曆的天論;二是大九洲的地理論;三是陰陽五行終始論。

陰陽家的學說包括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時等數度之學與五德終始的五行說(王玉德,1994)
。因陰陽家與相地術沒有直接淵源關係,而風水理論頗受陰陽家思想的影響。因此,歷代陰陽家一直受到各
朝統治者的排斥,在民間德流傳範圍也相當有限。
  

陰陽學是距今七百年確立的。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西元一二九一年),朝廷頒准依照儒學、醫學之例,於諸
路(基層行政區域)設置陰陽學。陰陽學包括天文、占候、星卜、相宅、造日等,如此風水就列入學問之列
(王玉德, 1994)。到了明朝洪武十七年 (西元一三八四年),朝廷正式設置陰陽學官,府、州、縣各設
一人,負責教學與管理事宜。清代因襲之。
  

風水術又可歸於地理學。古代地理學受人歧視且被列為史學的附庸,明清才逐漸發展起來。明清地理學不嚴
謹,產生地理問題大雜燴。風水屬於相地的學問,涉及山川河流,納入地理之列。

因此,讀目錄文獻常在地理累可以找到風水書,許多風水書就是冠以「地理」之名傳世,例如《地理大全》
、《地理真訣》等。此外,風水術被歸於諸子術數,所有學問都可歸於經、史、子、集四大類。子部有術數
。但眾人偏見術數不是一門學問而是江湖的把戲,則未免太束之高閣,孤芳自賞。的確術數終包括方士們的
迷信,如算命、扶乩;但也有包括科學性的知識,如天文曆法與農事氣象,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因此我
們千萬不可因咽廢食。應該以寬容之心持平去接納它。

  風水的概念,在《淮南子‧時則訓》中已有載明,所謂「孟春之月,招搖指寅,...候雁北。天子衣青衣
,乘蒼龍,服蒼玉,建青旗,食麥與羊,服八風水」云云;惟當時的風水還不是陰陽宅理論的總名。

  風水首見於郭璞撰的《葬經》之中:「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借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
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因此,葬經是從喪葬角度提出「風水」的概念。它認為埋葬死者應該選擇有生氣
的地穴,才能使之再生。同時,風水同時也提到「氣」的概念。氣是萬物之源,有聚有散,有行有止,聚則
成行,散則化體。大自然中運行之氣因風與水的激盪與調和關係而凝於地穴,通過地形查看,認識風與水的
特有關係,選擇地形,這就是「風水」。風水展現之地氣,視為生命之氣,可以從有機生命體演替現象中發
現。所謂「大地」為萬物化生最明顯《葬書》裡:

  「夫土者氣之體也,有土斯有氣。 」

  「五氣行地中,發而生乎晚物。」

  「經曰:『土形氣行,物因以生。』」

  說明了氣依附土的存在,運行於中發揮而生萬物,故大地亦可稱為萬物之母。[/colo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風水的歸屬與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