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g 2012-10-19 23:12
南瀛刈香--西港仔香
西港仔香是固定於每逢丑、辰、未、戌之年的農曆四月間舉行
辦西港仔刈香的廟宇,是位在西港村的慶安宮,由於她是此地的大廟,所以一般都呼作「西港仔廟」。依據<南縣西港玉敕慶安宮金大廟沿革碑誌>記載,慶安宮創建於清康熙五十一(一七一二)年,主祀神明為天上聖母、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係明鄭部將領兵自蚶西港水路直入西港駐紮所建。
慶安宮雖係主祀天上聖母的媽祖廟, 不過,「領兵自蚶西港(今劉厝村)水路直入西港駐紮」的,應非明鄭部將,而是康熙六十(一七二一)年為平定「鴨母王」 朱一貴事件跨海而來的清將藍廷珍,因此,一般認為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或許隨鄭軍而來,但天上聖母則是分靈自鹿耳門天后宮,這也就是每屆刈香前必先至鹿耳門請「媽祖」的歷史背景;至於建廟時間,較可靠的推論,最早也要到康熙未年了,廟成立後由西港仔街、瓦厝內、南海埔、堀仔頭和茄苳腳等所謂「五角頭」共同管理。
相傳慶安宮地佔「鯉魚穴」,民間觀念鯉魚乃高貴吉祥之物,可祐廟宇「天地鍾靈、山川毓秀」,可祐境民航海滿截,居家富貴,因此,鯉魚自然成為慶安宮的靈物,廟頂廟內,王船王令,皆見鯉魚的蹤跡,說鯉魚已是慶安宮,甚至是西港仔刈香的精神標記,並不為過。 慶安宮由初期主祀媽祖的角頭廟,演變成今天名聞遐邇的南台大廟,並非拜媽祖之賜(即使今天,「西港仔媽」仍未打響知名度),而是因為舉行刈香的緣故,自道光三(一八二三)年接辦「姑媽宮請水」活動起,逐漸在西港地區嶄露頭 角,至道光廿七(一八四七)年因重建廟宇落成而舉行首科王醮,並擴大遶巡香境止,已在西港建立民間宗教的領導地位,爾後逐次擴展到今日名聲。
西港慶安宮的刈香遶境活動,一般叫「西港仔刈香」,俗稱「西港仔香」,主要內容分刈香和王醮兩大部份,屬「香醮型」的民間廟會;初期僅係「西港仔堡」境內的遶巡活動,後隨海岸線西移及台江陸浮而逐漸擴大香境,以至有今日七十八村鄉或九十村鄉的廣闊轄域(又說九十六村莊)。 「西港仔香」的起源,一般傳說始自道光廿七(一八四七)年的「南海埔撿拾王船」開始,以為因王船漂著於南海埔(在今西港西南方,屬南海村)而有建醮與迎王送王;事實上,道光廿七(一八四七)年正是慶安宮重修落成之年,只是籌建首科王醮之年,刈香或云庄的遶境活動,應從「姑媽宮拾王船」說起;整個發展可分七個階段說明:
西港仔香發展過程(七階段)
階段 科次 時間 名稱 備註
1 1--13 1784-1820 姑媽宮請水期 1784姑媽宮撿拾王船
13庄-->24庄-->36庄
2 14-21 1823-1844 慶安宮曾文溪請水期 第一二階段為傳說階段
3 22-24 1847-1853 慶安宮香醮請水期 1847首建王醮
4 25-30 1856-1871 慶安宮媽祖宮請水期 1856改往鹿耳門媽祖宮請水
5 31-52 1874-1937 慶安宮鹿耳門請水期 1871媽祖宮毀於大水
1874改在舊廟址水路請水
6 53-59 1940-1958 慶安宮往土城仔謁祖期 1940因交通不便改往土城請媽祖
7 60-今 1961-今 慶安宮往媽祖宮謁祖期 1958西港因土城斷香遂改往
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
有「台灣第一香路」的台南縣西港慶安宮遶境活動,榮獲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已有兩百二十多年的歷史的西港刈香,早在乾隆年間就有的傳統活動,三年一次的西港刈香繞境活動,所有的民俗藝陣都是信徒子弟參與訓練,職業陣頭及電子花車通通不准上陣,可以說是保有傳統,獲得國家重要民俗的榮譽,讓信徒與有榮焉繼「雞籠中元祭」後,「西港刈香」成為第2個國定民俗活動,也是台南縣第1個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今年在五月份就有精彩的遶境活動,喜歡看熱鬧的人可以到現場體驗熱鬧的氣氛。
國曆5月7日農曆 4月13日 (四)
請媽祖(往媽祖宮鹿耳門天后宮恭請開基媽祖) 王轎早上五點起駕
國曆5月8日 農曆4月14日 (五) 繞境第一日香 王轎早上六點起駕
國曆5月9日 農曆4月15日 (六) 繞境第二日香 王轎早上六點起駕
國曆5月10日 農曆4月16日 (日) 繞境第三日香 王轎早上六點起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