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2009-7-30 11:15
藥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很罕見但會致命
July 15, 2009 — 根據7月份肝臟移植期刊的回溯世代研究結果,雖然藥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drug-induced acute liver failure,DIALF)很罕見,但是會致命。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Ayse L. Mindikoglu等人寫道,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種不常見但可能致命的藥物相關副作用,通常會需要肝臟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甚至致死。它也是美國在過去50年間管理當局採取行動的主要原因,包括將藥物下市、限定適應症、對健康照護者和病患提出警訊。
使用器官分享標準移植分析與研究聯合網路的檔案,研究者辨識與分析於1987年10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間,因為DIALF而接受肝臟移植之661名病患(567名成人與94名18歲以下小孩)的資料。其中20名受贈者與6名捐贈者的人口統計學與臨床變項資料進行分析。
最常與DIALF有關的四類藥物為acetaminophen (n = 265人;40%)、抗結核病藥物(n = 50人;8%)、抗癲癇藥物(n = 46人;7%)以及抗生素(n = 39人;6%)。估計一年存活率,acetaminophen組為76%、抗結核病藥物組為82%、抗癲癇藥物組為52%、抗生素組為82%,其他藥物引起的DIALF者為79%。
對於抗癲癇藥物引起的ALF,存活率降低主要是因為孩童的死亡率,因為抗癲癇藥物引起ALF的22名18歲以下病患中,第一年內的死亡率為73%。這些病患也最不可能被列為狀態1,在等候名單上的時間最久,溫缺血和冷缺血的時間最長。不過,在多變項分析中控制這些變項之後,並未改變這組病患相對較低的存活可能性。
雖然整體的存活率在acetaminophen相關與非acetaminophen相關ALF之間相似,但前者在肝臟移植前需要透析的比率顯著高於其他藥物組(27% vs 3% - 10%;P < .0001)。
18歲以下因抗癲癇藥物引起的DIALF ,根據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需要生命支持以及血清肌酸酐升高,都是肝臟移植後死亡的移植前獨立預測因子。研究者演算出一種數學預測模式,顯示整個研究族群有強力預測能力。
研究作者寫道,在美國,因為DIALF而需要LT的主要藥物為acetaminophen、抗結核病藥物、抗癲癇藥物與抗生素。因為抗癲癇藥物而發生ALF的小孩,相較於其他藥物,在LT之後的死亡風險較高。因為acetaminophen相關ALF而移植的病患,需要透析的比率顯著較高。
研究限制包括,無法確認因果關係且小兒樣本較小。
在編輯評論中,北卡羅萊納大學的Paul H. Hayashi以及Hamner健康科學研究中心藥物安全研究中心的Paul B. Watkins認為,需要更多聚焦於藥物引起肝臟損傷的小兒研究。他們也指出,這個臨床模式在確認後的臨床用途也有限。
編輯結論表示,大型登記資料如器官分享聯合網絡(UNOS [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提供建構假設的、更有價值的族群基礎資料,但是它們缺乏病患的表現型資訊。多中心研究如Acute Liver Failure Study Group與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可以提供更詳細的病患資料、血清、與基因組DNA,可用於研究這些新的假設。這些努力都可望進一步釐清預防因素,包括基因易感性,以及讓我們不再只有案例報告和系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