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pck 2012-9-12 01:34
馬島戰爭刺激阿根廷民族情緒 戰敗致阿軍政權解體
在大西洋和南極洲之間的廣闊水域,有大大小小200多個島嶼星羅棋佈般散落在這片幽藍的洋面上。豐富的寒帶物種在那裏生息。島上的居民過著平靜的生活。對於這些島嶼阿根廷方稱之為馬爾維那斯群島,而英國把它們叫做福克蘭群島,這可不是簡單的稱謂之爭,而是蘊含著英阿兩國對這些島嶼長達幾個世紀的主權之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片土地上曾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英阿戰爭。一方為老牌的軍事帝國,死守著為數不多的海外領地;一方是國力迅速發展起來並充滿民族激情的阿根廷,執著地要收復在記憶中從來都屬於自己的土地。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發動了代號為“羅莎裏奧”的收復阿島計畫,並向全世界宣佈收回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的主權。後業英國出兵重新奪回了馬爾維納斯群島。
為什麼大家都對這片寒冷的地帶如此的重視?翻看地圖我們不難發現,這片寒冷而幾乎與世隔絕的地帶差不多是這一緯度上的唯一土地,扼守著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衝——麥哲倫海峽,是通往該峽的必經之地,是任何想在大西洋地區擴大勢力範圍的國家極其重要的跳板,被稱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鑰匙”。20世紀70年代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發現蘊藏著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更使得她身價百倍。
馬爾維納斯群島之爭是怎麼產生的呢?根據現有文字記載,最初是英國人1690年發現群島兩大主島間的海峽,並把它命名為“福克蘭海峽”。後來,英國便稱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十八世紀初,法國人和英國人陸續到過該島建立定居點。1766年,在海上稱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馬島。同年10月3日,法國人以24,000英磅的代價把東島賣給了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軍隊以武力趕走了西島的英國人。1771年,按西、英兩國達成的協定,英國人回到了西島,重新駐紮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聲稱保留其主權。1774年,英國以節省軍費為理由,主動撤走了西島駐軍。1816年,阿根廷正式宣佈獨立,宣佈從西班牙那裏繼承對馬島的主權並派駐官員。但1833年,英政府派兵強行佔領馬島,並將馬島上所有的阿根廷居民幾乎全部驅逐。從此開始了英國對馬島長達170年的統治。此間,阿根廷歷屆政府從未放棄對馬島主權的要求。1958年,馬島問題提及到聯合國。此後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多次建議兩國舉行談判,以求和平解決兩國爭端。1965年,聯大第一次審議馬島問題。聯合國4次通過決議要求阿英雙方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但在多年的馬拉松式的談判中,雙方態度各不相讓,談判時緩時急,爭執不斷。在圍繞馬島爭端的過程中,英國還把南大西洋遼闊的水域占為己有,武裝佔領了南喬治亞島,並且控制了南桑德韋奇群島。
等到了70年代初,勘查表明在馬島南部海域可能有豐富的石油以及天然氣和其他礦藏。1973年英阿談判氣氛急轉直下變得更加複雜。一位英國議員說:“英國可以失去五個北愛爾蘭,但絕不能失去一個福蘭克群島!”英、阿兩國政府就馬島問題的談判頓時緊張起來。1976年終因談判破裂雙方召回了大使。惱怒的英國議員們要求政府從此“凍結”馬爾維納斯問題。1978年,兩國恢復談判。1982年,英阿在紐約舉行正式談判,但毫無結果,雙方關係趨於惡化。這樣兩國幾個世紀以來對該島的主權的爭奪終於在1982年4月激化醞釀出一場戰爭。
阿根廷軍人總統加里鐵爾上臺後出於內政、外交和經濟上的需要,同時也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決定採取軍事行動結束英國對馬島、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的武力統治,開始實施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計畫。
1982年4月2日淩晨,阿根廷海軍陸戰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馬島登陸。加爾鐵裏隨即發表電視講話,宣佈收回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的主權。阿根廷舉國上下群情激昂,數十萬群眾聚集在總統府所在的“五月廣場”上,高唱國歌,高呼“馬爾維那斯屬於阿根廷”等口號,沉浸在勝利的歡樂之中。“孩子一樣的人民”(美聯社語),整個國家仿佛置身於瘋狂的旋渦中不能冷靜,民族主義的情緒高漲到了極點。阿軍收復馬島果然收到了預期的政治效果,全國上下紛紛表示國難當頭,一致對外。
英國朝野則對阿根廷佔領馬島感到震驚。堂堂大英帝國的領地已被阿根廷用武力“奪走”,帝國的顏面何存?當時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立即作出了相當強硬的反應,決定集中皇家海軍的主力遠征馬島。
4月6日,集中了皇家海軍三分之二艦船的特混艦隊在英國僅有的兩艘航母“無敵”號和“赫爾姆斯”號的率領下離開了朴茨茅斯港,開往南大西洋。同時,在世界各大洋中的英國上百艘商船立即應徵,並以最快的速度卸貨改裝,然後調轉航向駛往馬爾維納斯。這支頗為壯觀的艦隊分三批萬里迢迢駛向馬島。對於這次勞師遠征勝敗結果柴契爾夫人心中沒有底,畢竟作戰物件是一個以逸待勞的大陸國家,勝敗難以預料。但是這位元“鐵娘子”把她全部政治賭注都壓到馬島上了,“福克蘭已成了我的生命、我的血液”,她對記者慷慨陳辭。
戰爭的陰雲越來越濃重,英軍的艦隊距馬島沒有幾天的航程了,而加爾鐵裏依然不相信柴契爾夫人敢真打。一直認為英國只能承認既成的事實。儘管軍方多次向加爾鐵裏戰爭迫在眉睫的警告。但是加爾鐵裏自信地認為英國出兵只是恫嚇而不是戰爭。英國的主要戰略在歐洲,為了這樣一個小島,不值得孤注一擲。正是加爾鐵裏抱有盲目的幻想和沒有認真作打的準備,最後給國家和他自己都造成了悲劇。
阿根廷的態度和美國最終利益讓美國還是拋棄阿根廷完全倒向英國,進而向英國提供軍事支援。對美國公開站到英國一邊的做法加爾鐵裏總統痛心疾首地說:“南美和北美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我們南美人認為我們自己是美洲人——也就是說,美洲大陸的一部分。而北美人則認為他們是屬於另外的半球,即北半球,我對他們感到很痛心,我要說,欺人太甚了。”
伴隨著美國調解過程,戰事也逐步升級。4月23日,英軍特混艦隊先頭部隊抵達南喬治亞島海域。此後,雙方展開了海、陸、空大戰,馬島上空戰機轟鳴,馬島水域軍艦遊弋,兩國將士都在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奮戰。戰爭歷時74天,以阿軍失敗而告終。戰爭讓阿根廷軍隊傷亡2300餘人,損失艦船11艘、飛機117架,直接和間接損失在30億美元以上。而英軍也傷亡1000餘人,損失艦船16艘、飛機34架,耗資也在27億美元。
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得而復失令阿根廷人陷入了難以言表的悲傷,戰爭的失敗不僅將軍人總統加爾鐵裏送進了監獄,也宣告了軍人統治的歷史在阿根廷結束。戰爭本身的損耗加之歐美各國的制裁使阿根廷付出了近30億美元的代價,並影響了以後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馬島戰爭是阿根廷的一個轉捩點。馬島戰爭阿根廷的失敗讓阿根廷人民對軍政府失去信心,軍政府失去權威,從而啟動了阿根廷二戰後甚至整個拉美地區的又一次政治民主化浪潮。
馬島戰爭,阿根廷方面是“第一槍”的打響者和打勝者,並在戰爭初期掌握著戰略主動權。英國方面則是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倉促應戰的。但是,隨著戰爭進程的推演,結果阿方已經得到的馬島又重新失于英手。它們雙方這種得而復失和失而復得的戰爭過程及其戰略指導,在戰爭史上分別留下了耐人尋味的啟迪。
戰爭硝煙漸散,但是爭取歸還馬島的主權還是阿根廷人民為之奮鬥的民族願望,英國用武力征服馬島,卻不可能征服阿根廷民族的心。加爾鐵裏總統辭職前慷慨陳詞:“阿根廷港(斯坦利港)的戰鬥已經結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於1833年開始,今年4月2日繼續進行的這一民族事業的終止”。1982年11月,即馬島戰爭結束近半年,聯合國大會以90票對12票的壓倒多數通過一項決議,要求英阿雙方恢復關於馬島主權的談判。阿根廷始終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並把每年的6月10日定為“馬島主權日”。1989年梅內姆上臺積極調整對外政策,建議暫且擱置對馬島主權的要求。1990年2月兩國在西班牙馬德里簽署了複交聯合聲明,恢復中斷的外交關係。但英阿關係雖然解凍,兩國對馬島爭端並沒有就此結束。1994年6月10日,阿根廷總統梅內姆指出,馬爾維那斯群島應在2000或2000年之前還給阿根廷。同年8月22日,阿根廷通過新憲法,重申對馬島擁有主權。2003年阿根廷新總統基什內爾上臺後再次提出對馬島主權的要求,以此獲得國內民眾的支持。英國方面則稱馬島不存在主權歸屬問題,英國在馬島主權問題上與阿根廷“無可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