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lin9 2012-9-8 11:03
BLUETOOTH
藍牙技術最初由易利信創製。技術始於易利信公司的1994方案,它是研究在行動電話和其他配件間進行低功耗、低成本無線通訊連線的方法。發明者希望為裝置間的通訊創造一組統一規則(標準化協定),以解決使用者間互不相容的移動電子裝置。1997年前易利信公司此概念接觸了行動裝置製造商,討論其專案合作發展,結果獲得支援。
1999年5月20日,新力易立信、國際商業機器、英特爾、諾基亞及東芝公司等業界龍頭創立「特別興趣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 ,即藍牙技術聯盟的前身,標的是開發一個成本低、效益高、可以在短距離範圍內隨意無線連線的藍芽技術標準。
這名稱來自10世紀丹麥國的藍牙王哈拉爾德(Harald Gormsson)。出身海盜家庭的哈拉爾德統一了北歐四分五裂的國家,成為維京王國的國王,由於他喜歡吃藍莓,牙齒常常染成藍色,故得此號。用來暗示藍芽是統一通訊協定的通用標準。因為名稱怪異的緣故,1998年,易利信公司希望無線通訊技術能統一標準而取名「藍牙」。
1998年時藍芽推出0.7規格,支援Baseband與LMP(Link Manager Protocol)通訊協定兩部份。1999年推出先後0.8版,0.9版、1.0 Draft版,1.0a版、1.0B版。1.0 Draft版,完成SDP(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協定、TCS(Telephony Control Specification)協定。1999年7月26日正式公布1.0版,確定使用2.4GHz頻譜,最高資料傳輸速度1Mbps,同時開始了大規模宣傳。和當時流行的紅外線技術相比,藍芽有著更高的傳輸速度,而且不需要像紅外線那樣進行介面對介面的連線,所有藍芽裝置基本上只要在有效通訊範圍內使用,就可以進行隨時連線。
當1.0規格推出以後,藍芽並未立即受到廣泛的應用,除了當時對應藍芽功能的電子裝置種類少,藍芽裝置也十分昂貴。2001年的1.1版正式列入IEEE標準,Bluetooth 1.1即為IEEE 802.15.1。同年,SIG成員公司超過2000家。過了幾年之後,採用藍芽技術的電子裝置如雨後春筍般增加,售價也大幅回落。為了擴寬藍芽的應用層面和傳輸速度,SIG先後推出了1.2、2.0版,以及其他附加新功能,例如EDR(Enhanced Data Rate,配合2.0的技術標準,將最大傳輸速度提高到3Mbps)、A2DP(Advanced Audio Distribution Profile,一個控音軌分配技術,主要應用於立體聲耳機)、ACRCP(A/V Remote Control Profile)等。Bluetooth 2.0將傳輸率提升至2Mbps、3Mbps,遠大於1.x版的1Mbps(實際約723.2k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