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3 2009-6-25 20:38
外陰表皮內贅瘤 潛藏著外陰癌
外陰的表皮病變大致可以分為 (1)非贅瘤性的表皮病變(non-neoplastic epithelial disorder),和(2)外陰表皮內贅瘤(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簡稱VIN)兩大類。
外陰表皮內贅瘤可為紅色、棕色、白色等不同的顏色表現。最常見的症狀為搔癢,但半數以上的患者沒有症狀。較輕者,病變僅呈現顏色異常;較嚴重者,病變可呈現丘疹或是斑狀。位於皮膚的外陰表皮內贅瘤,可呈現苔癬狀或角質化的白斑,位於黏膜處的外陰表皮內贅瘤則可呈現紅色的扁平斑。
外陰表皮內贅瘤的發生率,在每十萬人中有0.5至2.8例,在愛滋病患當中,則發生率會提高至0.5% 到37%不等。近年來,由於人類乳突狀病毒(HPV;human papilloma virus)感染之盛行,因而外陰表皮內贅瘤有增加的趨勢。此外,外陰表皮內贅瘤發病的年齡也逐漸在下降。外陰表皮內贅瘤的好發危險因子包括多重性伴侶、外陰有長疣的病史、子宮頸表皮內贅瘤的病史,以及人體免疫不全。
外陰表皮內贅瘤依照其異常細胞核在外陰表皮裡的分怖狀況,可分為VIN1,VIN2,VIN3三種。VIN1的異常細胞核局限於外陰表皮裡的下1/3層,VIN2的異常細胞核則延伸到外陰表皮裡的中間1/3層,VIN3的異常細胞核則延伸到外陰表皮裡的上1/3層。外陰表皮內贅瘤可分為未分化型(undifferentiated)和分化型(differentiated)。前者通常發生於較年輕、有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者,後者則好發於年紀較大的女性。
外陰表皮內贅瘤的患者當中,有1-2成潛藏有真正的外陰癌。若外陰表皮內贅瘤未妥善處理,日後發生外陰癌的機會有三成。外陰表皮內贅瘤治療過後,仍有2.5-7%的機會發生外陰癌。
檢查的方法,通常是在亮光照射之下觀察。陰道鏡可以照明與放大,目前為檢查的標準工具。在塗抹5%的醋酸溶液5分鐘之後,外陰表皮內贅瘤可呈現變白的現象。一旦在陰道鏡檢查發現有外陰表皮內贅瘤,其他地方(諸如子宮頸和陰道)也應該要順便檢查;外陰表皮內贅瘤要注意其多發性,病變往往不只限於一處,連痔瘡的表面也要加以注意。一旦發現有可疑之病變,則應該要予以切片作病理檢查。切片的深度,須包含病變處整層的表皮。
外陰表皮內贅瘤的治療取決於病變程度、病變位置、患者個人之偏好等因素。標準治療為手術切除病變處之皮膚表層,且無病變安全距離至少要0.5公分。切除範圍較大時,有時候需要作自體皮膚移植來覆蓋傷口。手術切除病變處之治癒率為8至9成。也可以考慮使用雷射汽化手術(Laser vaporization),然而其治癒率略遜一籌,為7至8成,且可能需要兩次以上的治療。採用雷射汽化手術,要小心病變裡是否潛藏有真正的癌症存在。雷射汽化手術較適合用於年輕而病變範圍廣泛的患者。此外,也有一些諸如使用imiquimod藥膏的非手術性治療,然而這些非手術性治療尚未認可為外陰表皮內贅瘤的標準治療。
轉載自~ 中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