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乾隆被傳是海寧陳家的兒子

vkala 2012-7-30 00:30

乾隆被傳是海寧陳家的兒子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後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勵精圖治,出現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在民間,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傳得十分離奇,傳說他是海寧陳家的兒子……
  ■離奇傳說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府裏一片歡笑,這一天家裏又添了一個小孩。同一天,海寧陳家也添了一個小孩。
  這海寧陳家指的是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人們俗稱他為陳閣老,在康熙年間曾入朝為官,並且和當時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關系十分密切。當時,雍親王妃和陳世倌的夫人都懷有身孕。不久,兩家先後生了孩子,雍親王生了一個女孩,而陳家生了一個男孩。過了幾天,雍親王讓陳家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王命難違,陳家只好把孩子送進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一個小丫頭。久在官場的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聲張,不久就辭官帶著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個被換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隨著這個傳說的廣泛流傳,乾隆帝六次南巡甚至被說成是為了探望自己的親生父母。而那個雍正換出去的女兒,長大後嫁給了大學士蔣廷錫的兒子蔣溥。蔣家是江蘇常熟的大姓,雍正之女所住的那棟樓被後人稱為“公主樓”。
  ■史家考證
  一般來說,凡是有影響的傳聞逸事,不管它怪誕荒唐到何種地步,總是有某種合理性和或多或少的曆史原因。那麼,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這種說法,又有什麼根據呢?
  首先,乾隆在位六十年中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閣老家的私園——隅園中,並將“隅園”改為“安瀾園”。其次,海寧陳家有清帝禦賜的兩塊名曰“愛日堂”和“春暉堂”的堂匾。“愛日”也好,“春暉”也好,用的都是唐代詩人孟郊《遊子吟》一詩的典故。乾隆若不是陳家的兒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情嗎?再次,乾隆的父親胤禛為皇子時,生育不繁。由於當時皇太子兩次被廢,儲位遲遲未定。出於爭儲的目的,胤禛有可能不擇手段地將女兒“調包”成兒子。以至於以後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雍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皇帝看到了胤禛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頗有英雄氣概,有一代雄主之氣象,於是為了讓弘曆以後繼位,就把皇位傳給了胤禛。
  第四,那個被換走的雍正的女兒由陳家帶回海寧,長大後嫁給了當朝重臣、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溥也甚得皇上恩寵,官至大學士。當地人遂將蔣氏夫人所居之樓稱為“公主樓”。最後,在清一代,海寧陳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寵榮無比。 據傳,當年陳崇禮科舉及第之後蒙道光帝召對,得知他是陳世倌的後人,道光帝微微一笑說:“汝固海寧陳家也。”不久,陳崇禮即被擢升為鹽運使。若無雍正、乾隆和海寧陳家的這層關系,陳崇禮怎會受到如此眷顧?
  早在清軍入關時,曾對頑強抵抗的江南人民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因此江南地區的反清情緒異常高漲。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的統治者就采取了各種方法,如設立博學鴻詞科,征調明朝遺民編修明史等,極力籠絡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大夫。海寧陳家中科舉人數之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和統治者重視科舉,極力籠絡南方世族,借以消弭江浙一帶士大夫強烈的反清民族主義意識的政策有關。而到了乾隆時期,這種科舉之盛早已成為明日黃花。將此作為乾隆出自海寧陳家並眷顧陳家的根據,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六下江南
  如此,支持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幾條證據都被逐一批駁。現在只剩下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氏的私園中,這是為什麼呢?
  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過六次南巡,並且前兩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樣,以浙江杭州為終點,還登上紹興會稽山祭禹陵而還,意在炫耀國力、安撫江南民心。從第三次南巡開始,乾隆連續四次都到了海寧,主要目的是視察耗費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古代錢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門、中小門和北大門三個口門。如果海潮趨向北大門,則海寧一帶的海潮首當其沖;趨向南大門,則紹興一帶的海塘坐當其險;唯有主流走中小門,南北兩岸才少有海潮之災。從乾隆二十五年開始,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信告急。一旦海寧一帶的大堤被沖毀,那麼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因此,乾隆皇帝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時,親臨海寧勘察。
  另一方面,海寧地方的地勢和土質都不是很好,在施工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困難,負責的官員們在具體措施等問題上還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親往閱視,以便更好地做出決策。就這樣,在乾隆皇帝的督責之下,海寧一帶修建起了耗資巨大的魚鱗石塘,成功地抵擋住了海潮的侵襲,對保護當地及附近地區的百姓、土地以及農業生產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時至今日,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海水沖刷,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時候,就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邊露營、玩耍。
  由此可見,乾隆四度前往海寧,根本不是所謂的探望親生父母,而是要閱視和籌劃海寧的海塘工程。
  中國曆來就有俗文化壓倒嚴肅文化, 演義小說埋沒正史的傳統。乾隆為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不斷被吸收到文藝作品中。1925年,上海出版了鴛鴦蝴蝶派大家許嘯天的一部《清宮十三朝演義》。書中說:乾隆原來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用調包之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後,從乳母嘴裏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因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陳氏夫婦的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
  近些年,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連續不斷地進入到文藝作品中,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金庸是浙江海寧人,從小便聽說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因此《書劍恩仇錄》緊緊圍繞乾隆身世這條線索展開。不但如此,金庸還在書中杜撰了陳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他在於萬亭去世以後繼任紅花會總舵主,共同成就恢複漢家天下的宏業;而熱戀陳家洛的香香公主則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身侍乾隆,欲助陳家洛一臂之力,不幸失敗自刎,葬於“香塚”。
  金庸先生在這部小說的後記中老老實實地告訴廣大的讀者,“陳家洛這個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時他還聲明,“曆史學家孟森做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說靠不住”。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乾隆被傳是海寧陳家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