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bi 2012-7-21 00:55
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的建國歷程
中東戰爭起因:
一、歷史上的巴勒斯坦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058001[/img]
中東地區是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而提出的一個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約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個國家和地區,面積740萬平方公里,它銜接亞、非、歐三大洲,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則位於中東的中心地帶,西瀕地中海,南鄰西奈半島,扼亞、非、歐三洲要衝,是聯結東西部阿拉伯國家的紐帶。長期以來,巴勒斯坦一直強鄰和大國爭奪的主要目標,在歷史上也出現過部族的遷徙和後來者征服先來者。
歷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們在西元前約4000年從阿拉伯半島東部沿阿拉伯海一帶到這裡定居。西元前13世紀,克裏特島和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迦南,將該地稱為“巴勒斯坦”,意為“腓力斯人的土地”。這個名稱沿用至今。此外,巴勒斯坦早期還有阿穆爾人和亞蘭人等部落居民。
猶太人古時稱為希伯萊人,他們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亞古代閃族的後裔,他們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西元前1025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統一的希伯萊王國,以後分裂為兩個國家,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南部稱猶太王國。西元前722年,亞述亞帝國消滅以色列王國。西元前586年,東方新崛起的巴比倫王國佔領猶太王國,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數萬名猶太人作為俘虜押回巴比倫,開始了猶太歷史上的“巴比倫之囚”時代。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從而結束了猶太人巴勒斯坦立國的歷史。
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之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外族輪番佔領。
西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征服西亞大片土地,並攻佔耶路撒冷。亞歷山大的統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國之間的隔絕狀態,各被征服國家的民族開始雜居交往。猶太人從此也逐漸疏散到南歐、北非、和中亞等地區,這可說是猶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
猶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是在羅馬帝國期間。西元前二世紀初,羅馬帝國不斷強盛,並向東大力擴張,于西元前63年先後侵佔了耶路撒冷和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為反抗羅馬人的入侵,曾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史稱“猶太戰爭”。特別是西元115年的最後一次起義,曾給羅馬帝國以沉重的打擊,把羅馬駐軍趕出了巴勒斯坦南部,並佔領耶路撒冷。但起義于西元135年失敗。經過三次大起義和三次大屠殺,猶太人死亡150多萬人,倖存者幾乎全部逃離和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從而結束了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的歷史。直到20世紀初,猶太人在政治、經濟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繫了。
西元7世紀,出生在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並統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後又建立了統一的阿拉伯帝國。西元637年,巴勒斯坦併入帝國後,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漸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0多年來,他們在這一地區勞動生息,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
16世紀50年代,新興的奧斯曼帝國不斷向外擴張。巴勒斯坦從1518年起納入帝國版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400多年。由於奧斯曼帝國鼓勵傳播伊斯教和阿拉伯文化,因此,這裡的阿拉伯民族特徵始終沒有改變。
可以說,西元一世紀以來,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為數很少,1880年只有兩萬多人,1918年也只有5、6萬人,僅佔當地居民的8%。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048291[/img]
二、猶太複國主義的興起
猶太人在西元一、二世紀起離開巴勒斯坦之後,流散到世界各地,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他們的處境很悲慘。中世紀歐洲各國,基督教居於統治地位,而猶太教被視為異端邪說,它們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歧視、迫害甚至屠殺。從13世紀到15世紀,歐洲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猶太運動”,特別是19世紀末發生在沙皇俄國的排猶運動,十分猖獗,它是猶太複國主義產生的催化劑,使猶太人從一般的複國願望發展成具體的政治性運動。
1881年3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後,沙俄為掩蓋階級矛盾,轉移視線,煽起屠殺猶太人的狂潮,被屠殺的猶太人不計其數。1842年5月,沙皇俄國還頒布法令,將猶太人趕出鄉村和居民區。這樣,猶太人開始了第一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並建立了一些猶太複國主義的移民點,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初步興起。
猶太資產階級也乘機打出“猶太民族主義”的旗幟,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推波助瀾,從而把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一般願望發展成為系統的猶太復國主義理論和有組織的政治運動。其代表人物是匈牙利出生的猶太作家西奧多.赫茨爾。1896年,他寫了《猶太國:現代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一種嘗試》一書,宣稱猶太人問題既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一個民族問題,提出建立猶太人自治的國家,並建議設立“猶太社團”和“猶太公司”兩個機構,分別負責猶太國組織的籌備和經濟上的策劃工作。
赫茨爾建立猶太國的主張得到了歐美猶太人的大力支援。1897年,在赫茨爾的領導下,歐美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巴塞爾舉行了首次全世界猶太人大會,決定成立全世界統一的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赫茨爾當小選主席。這次大會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史上揭開了新的一葉,標誌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從分散的地區性運動進入世界性的有組織的政治運動。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得到了英美等國的支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為打敗德國,瓦解奧斯曼帝國,稱霸中東,以承認和支援奧斯曼帝國境內阿拉伯人在戰後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獨立國家為條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援。但英國又背著阿拉伯人同法國簽定了處理戰後奧斯曼領土的《塞克斯——皮科爾協定》。協定除劃分兩國的勢力範圍之外,規定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爾後,在1917年11月,英國發表了支援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1917年11月6日,英國軍隊入侵巴勒斯坦,1918年9月佔領全境。1920年國際聯盟給予英國以管轄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1921年,英國政府以執行《貝福爾宣言》為由,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西部仍為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總督直接統治。
在英國的支援下,猶太人開始大規模遷入巴勒斯坦,特別是在《貝福爾宣言》發表和英國委任統治之後,巴勒斯坦猶太移民成倍增長。據統計,1917年4月,《貝福爾宣言》發表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不超過5萬,1939年猛增到44.5萬多人,已佔巴勒斯坦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
猶太移民憑藉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以及英國委任統治當局的庇護,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許多城市和工業,使阿拉伯人的工商業受到很大的打擊。猶太人還建立了“哈迦納”、“伊爾貢”、“斯特恩集團”等秘密武裝組織。從而使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矛盾和衝突日益加劇。
美國有幾百萬猶太人,它從一開始就支援猶太復國主義。早在1917年10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就向英國政府表示他對《貝福爾宣言》草稿的支援。1919年1月21日,美國在巴黎和會是提出“關於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家的建議”,“猶太國一旦成為事實,國聯就立刻承認巴勒斯坦為猶太人的國家”。1922年6月30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一項支援《貝福爾宣言》的決議。同時,在經濟是開始滲入巴勒斯坦。
為擴大美國在中東的勢力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大力扶持猶太復國主義,排擠英國。1943——1945年間,美國國會通過了贊成在巴勒斯坦無限制移民和建立猶太國家的決議和宣言,但同時,也加深了阿猶矛盾。
三、“聯大”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
1942年2月,英國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處理。“聯大”根據英國的要求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巴勒斯坦問題。1947年9月16日,聯合國第二屆大會成立了專門委員會進一步研究巴勒斯坦問題,美蘇代表主張在委任統治結束後立即進行分治,他們的主張獲得通過。
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于1948年8月結束,其後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阿拉伯面積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約旦河以西地區和加沙地區;猶太國面積14000多平方公里;使耶路撒冷市成為一個在國際政權下的獨立主體,有聯合國管理。(猶太人當時人口接近巴勒斯坦總人口的1/3,擁有當地當地6%的土地。)
聯合國分治決議一通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紛紛舉行示威,反對分治。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雅法、特拉維夫等地掀起了激烈的反抗運動,而猶太復國主義者認為,“聯大”分治決議的通過是個大好的時機,決定採用武力建立猶太國。在美國的支援下,猶太建國協會徵召17—25歲的猶太青年入伍,同時,美國以優惠的價格向猶太復國主義者提供價值千萬美元的製造軍火的機器和武器裝備。
1947年11月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猶混合的城鎮,爆發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激烈武裝衝突,這被稱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戰爭”的開始。之後,在1948年1月—3月,雙方不斷發生衝突。
1948年5月14日,第一任以色列總理本格里昂在國民議會上發表建國宣言:「從今天開始,國名爲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猶太人們,聽到我的聲音了嗎?讓我們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團結起來!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讓我們爲以色列復國這個偉大的事業而奮鬥吧!」。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5次中東戰爭。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058002[/img]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阿拉伯國家軍隊在數量上比以色列部隊略佔優勢。其中埃及出兵7000人,外約旦“阿拉伯軍團”7500人,敘利亞5000人,伊拉克1萬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軍”和“阿拉伯拯救軍”1萬餘人,合計4萬多人。空軍裝備有各類飛機131架,艦船12艘,坦克裝甲車240輛,各種野戰炮140門,而以色列總兵力只有3.4萬人,各類飛機33架,艦船3艘,幾乎沒有什麼大炮、裝甲車。戰爭的進程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阿軍發起進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
阿拉伯國家軍隊發起進攻之後,埃及軍隊從阿裏什分兩路開入巴勒斯坦。北路以第一旅為主力共5000人,沿海岸公路通過加沙向特拉維夫進發。由於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拼命抵抗,夜間襲擊了埃及軍隊先頭部隊的後方,從而使埃軍慌亂不堪,接著以色列人有召開記者招待會聲稱埃軍供應線已被切斷。消息傳到開羅,埃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停止攻擊特拉維夫,這一挫折,成為埃軍在這次戰爭中的轉捩點,特拉維夫再沒受到埃軍攻擊。埃軍攻擊改變目標,轉而佔領內格夫的一些要地及公路幹線。南路第4旅經過比爾謝巴、希布倫,向耶路撒冷進發。
敘利亞軍隊以2個機械化旅從庫奈特拉出發後,首先向太巴列湖南端出擊,他們陸續攻克了約旦河兩岸的三個猶太居民點,接著向尼加亞居民點出擊。此後,他們在太巴列湖南端這一地區同以軍激戰。
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向耶路撒冷派出了“阿拉伯軍團”的精銳部隊,他一心想奪取這個城市,成為“耶路撒冷之王”。所以,戰爭開始後,阿拉伯軍團就直搗這一城市。5月18人,阿軍佔領耶路撒冷舊城阿拉伯人區,同時,包圍了舊城的猶太區。接著,阿拉伯軍團向猶太人的耶路撒冷新城發動進攻,佔領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的要地特倫,切斷了以色列人的增援。5月28日,舊城猶太人投降,新城中的猶太人也彈盡糧絕,飲水困難。然而,軍團不了解這些情況,沒有抓住這一機會,他們只滿足於小規模戰鬥,發動一些有限的進攻,使耶路撒冷新城的戰鬥出現僵局。
伊拉克軍隊先是向北部的蓋謝爾和貝桑進攻,進展不大,轉而進攻納布盧斯,伊拉克軍隊投入了1個裝甲車團、一個步兵團以及一個有三個航空中隊支援的機械化旅。相繼佔領了納布盧斯、傑寧和離地中海只有11英里的圖勒卡姆,並威脅著猶太城赫德拉,幾乎達到海邊,眼看將以色列軍隊攔腰切斷。但伊軍為能繼續進行攻擊,喪失了戰機,以軍乘機向傑寧反撲,但被伊軍擊退。
黎巴嫩軍隊在北部的進攻規模較小,它先是攻佔了馬勒基亞邊防哨所,後被以色列奪回。6月5日,黎軍再次攻佔此地,並固守到戰爭結束。
綜觀戰爭初期的形勢,阿拉伯國家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軍的將領驚呼,以色列軍隊無法抵擋阿拉伯國家軍隊的進攻,全軍已處於崩潰邊緣。為扭轉戰局,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週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5月17日,開戰的第三天,美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戰爭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蘇聯代表也要求安理會立即表決,並指責阿拉伯國家發動進攻,要求它們停止行動。英國最初反對美國的建議,並聲稱繼續給予阿拉伯國家援助。但不久,英國又同意了美國的建議,並撤走了阿拉伯軍團的英國軍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約旦提供武器。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週。
停火給以色列啜息之機,它最大限度的利用四週停火,為爾後的戰爭作準備。
首先是擴充兵員。經過三周的戰鬥,以色列軍隊傷亡慘重,到6月處,總兵力只有4萬人,其中戰鬥人員2.3萬人。為此,以色列當局下達了命令:1.徵集17歲的男女青年接受兩個月的訓練;2.召集36—38歲的男女服現役,動員42歲以下的男子構築工事;3.35歲以下的男子即使有兩個以上的撫養者也要服兵役。同時,把大量猶太人移居以色列。
其次是採購武器。以色列從美國、英國進口了轟炸機,從法國運來了坦克和大口徑火炮。尤其是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以色列還從國外購買了小型艦船和巡邏艇。這樣,以色列陸海空三軍已初具規模。
第三是進行軍事改組。國防軍編成4個軍區,明確了個軍區所分擔的作戰地域。經過週密的準備,以色列軍隊已由開戰時的3萬多人發展到6—10萬人。而阿拉伯軍隊在停火期間僅僅進行了駐軍地域內的調整,埃及野戰軍增加到1.8萬人,伊拉克軍隊增加到1.5萬人,敘利亞和黎巴嫩募兵後兵力也有所增加。但阿拉伯國家正規軍不過4.5萬人。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053501[/img]
第二階段,以色列軍隊的第一次進攻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月14日)
1948年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至7月18日結束。阿拉伯國家由於內部分歧,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相反,以軍作了充分準備,他們在全境確立了統一的軍事領導和指揮機構。戰爭重起後,以軍的進攻方向重點放在中部戰線。以軍集中4個旅的兵力,向特拉維夫東南12英里的盧德和臘姆拉城實施突擊。該兩城由“阿拉伯軍團”佔領,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東西和南北的交通素樞紐,對以色列威脅較大。當以色列兩個旅向兩地發動進攻時,“阿拉伯軍團”司令格拉布藉口後勤供應困難,需要縮短戰線,放棄兩城,使以色列軍隊于7月11、12日就佔領了兩地。打開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在北線,以色列部隊向敘利亞軍隊發動進攻,企圖奪回米什馬爾哈耶丁居民點,把敘利亞軍隊趕往約旦河東岸,但被敘軍擊退。於是,以軍改變進攻方向,主力西移,向拿撒勒地區和加利利北部的黎巴嫩軍和阿拉伯解放軍發動進攻。7月15日—16日,以軍2個營利用夜間實施突襲,佔領了沙德阿姆爾和拿撒勒,並進而奪取了整個加利利地區。
以色列軍隊的另一條進攻路線是進攻耶路撒冷。首先進攻馬納哈和艾因卡裏姆谷地,接著進攻舊城並佔領耶拉赫賈拉,切斷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經過反復爭奪,7月15日,以軍攻佔了馬納哈谷地,但對耶路撒冷舊城的進攻在錫安門附近被擊退。7月18日,聯合國關於阿以停火令生效。
十天的戰鬥,以色列奪取了阿拉伯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善了自己的戰略地位。在第二次停火期間,以色列大力推行移民計劃,不斷擴充軍隊和武器裝備。到10月初,以軍總數為9萬多人,有100多架飛機和16艘艦船。相反,阿拉伯國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間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戰局每況愈下,到了不可扭轉的地步。
第三階段,以色列軍隊的第二次進攻至戰爭結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
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破壞停火令,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這次進攻,以軍主要目標是加利利地區和內格夫。為此,以軍成功地發動了幾次戰役。
{1}.“約夫”戰役
戰役發動前,埃及軍隊在內格夫的部署,缺乏縱深,他們的陣地只分佈在幾條狹窄的防禦陣地內。10月15日—21日,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發動了“約夫”戰役。15日下午,以色列空軍首先襲擊了加沙、馬傑達勒、拉法和阿裏什等城鎮,破壞了埃軍的通信體系和指揮機關,同時,通過襲擊阿裏什等地的機場,使埃及軍隊喪失了制空權。隨後,以軍在夜間發動進攻,在西線搶佔了公路上的阿什克倫。與此同時,以軍在東線埃爾曼西亞以東實施突破,切斷了埃軍由馬傑達耶到貝特賈夫林的橫穿公路。接著,以軍向埃爾曼西亞、法盧賈、伊拉克蘇維丹要塞發動進攻,沒有得手,轉而向另一重要據點胡萊卡特發起進攻,並於19日夜間攻佔次地。從而打通了通向內格夫的通道。21日,以軍攻佔內格夫首府比爾謝巴,這樣,以軍控制了除法盧賈和加沙地帶以外的整個內格夫北部地區。
{2}.“希拉姆”戰役
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區一直由法齊.卡伍吉所指揮的“阿拉伯解放軍”所控制。10月中旬,卡伍吉軍隊利用以色列軍隊同埃及軍隊作戰之機,對夏吉克——阿貝德地域內的以軍發起進攻,奪得了能控制胡拉湖谷地的控制權。於是,以色列軍隊實施了“希拉姆戰役”,企圖把卡伍吉的軍隊全部消滅或完全趕出巴勒斯坦。
10月28日至30日,以色列軍隊展開了“希拉姆戰役”。以軍派遣兩支部隊,分別從南面和西面實行佯攻,然後以東西兩路兵力夾擊。30日,以軍攻佔加利利,並有少數部隊進入了黎巴嫩,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兩岸,奪取了黎巴嫩境內15個村莊。以軍在“希拉姆戰役”中幾乎沒有什麼損失。
{3}.“霍雷夫“戰役
在“約夫”戰役中,內格夫北部的埃軍雖被擊退,但以南的內格夫沙漠與西奈半島的埃軍依然佔據了一些地區。11月19日埃軍從加沙地區進入內格夫沙漠,12月7日,對以軍陣地發起佯攻,但被以軍擊退。12月22日,以軍出動5個旅,向埃軍發動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即“霍雷夫”戰役。
戰役從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7日進行。由伊加爾.阿隆上校指揮。以軍先以戈蘭尼旅對加沙地區實行牽制性進攻,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方向進攻奧賈,企圖佔領阿裏什,以色列空軍轟炸了加沙和阿裏什機場,從而掌握了制空權。戈蘭尼旅在寬大的正面是沿海岸公路挺進,22日奪取了加沙南側8公里制高點。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裏什方向進攻。進攻的路線選擇了一條由比爾謝巴至奧賈的一條被殺湮沒的羅馬時代的古道。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埃軍沒有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古道修成可通行輕型裝甲車輛的道路。因為埃軍判斷,以軍將沿海岸公路進攻,因而對奧賈方向戒備不嚴,使得阿隆主力部隊奇襲獲得成功,27日佔領了奧賈。並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機動部隊,28日攻佔了阿布奧格,轉而進攻阿裏什。
正當以軍準備給埃軍進行決定性打擊時,英國要求以色列從埃及領土上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鬥。
以色列通過“霍雷夫”戰役,除了加沙狹長地帶外,把埃及軍隊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058003[/img]
阿以簽定停戰協定
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得島簽定停戰協定。根據協定,埃及承認除加沙地帶外,以色列佔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里內不得設立陣地。
外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3月2日也在落得島開始,4月3日,以色列、外約旦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里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里,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併。通過協定,以色列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戰協定於1949年3月23日簽定,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停戰談判與1949年4月12日在邊界舉行,7月20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巴勒斯坦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以色列、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歷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里,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聯合國所規定的阿拉伯國家始終未能建立。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不斷。
第二次中東戰爭:
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于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最終,蘇伊士戰爭以英法侵略軍的失敗告終,其在中東地區數百年殖民統治的傳統勢力喪失殆盡。
戰爭爆發的背景: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124411[/img]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175公里,它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縮短了歐亞兩洲的航程,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運河自開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國派兵佔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1936年又簽定了英埃條約,肯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
巴勒斯坦正在後,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1951年10月,埃及廢除了英埃條約。1952年7月23日,以納塞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植的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之後,于1954年10月英國同埃及簽定協定,同意分批撤軍。1956年6月,英軍全部撤離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為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佈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英法為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策劃召開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的會議。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議下,22個國家在倫敦舉行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國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定。9月30日,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10月13日,安理會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制度提案。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120111[/img]
在這種情況下,英法決定採取武力來解決問題。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法國首先提出邀請以色列加入。爾對以色列來說,它早已對埃及不準它的船隻通過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不滿,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個入侵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的作戰計劃,所以,兩者是一拍即合。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戰計劃,14日,英法又在艾登的鄉村舉行了秘密會議,制定了作戰計劃。決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進攻,吸引埃軍的主力部隊支援;接著,英法從塞普勒斯、馬爾他、亞丁和航空母艦上出動飛機轟炸埃及,摧毀埃及的軍事基地;然後,英法軍隊從塞得港登陸,向運河區進攻,切斷埃軍退路;最後,由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全境,英法佔領運河區,全殲埃軍。
開戰前,以軍共有軍隊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而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530輛、火炮500門、作戰飛機255架,但僅100余架能完成作戰任務,當時,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多數先進和重型裝備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況且,埃及的防禦重點是尼羅河三角洲及運河地區,所以,在西奈半島僅有3萬人左右。
戰爭進程: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124412[/img]
埃、以兩軍在西奈半島的戰鬥
1、米特拉山口戰鬥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時許,由阿裏爾.沙龍上校指揮的以軍第202傘兵旅在法國空軍的支援下,利用埃軍在西奈中部地區兵力稀少,防禦單薄的弱點,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裝備。同時,該旅的主力3000人,與米特拉山口的傘兵會合,向米特拉山口突進。
埃軍司令部接到前線報告後,東部軍區司令部于當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營立即開過運河,迎戰米特拉山口的以軍部隊。同時,埃軍總參謀部派遣第4裝甲師的主力由運河西岸進入比爾.吉夫賈法地區,兩個國民警衛旅尾隨前進。第2偵察團向東南運動,企圖切斷以色列空降部隊的退路,對米特拉山口的以軍構成包圍之勢。
米特拉山口全長30公里,兩旁懸崖峭壁,十分險峻。10月31日中午時分,以軍兩個連,包括坦克支隊和重迫擊炮隊組成的偵察分隊進擊米特拉山口。以軍一進入海坦谷地,即遭到埃軍5個連伏兵的襲擊。埃軍佔據了東南兩地的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充分發揮火力優勢。以軍進退兩難,只得利用臨時工事進行抵抗,雙方激戰至黃昏,以軍才佔領谷地東部。
2、阿布奧格拉戰鬥
以軍為實現“中間突破”戰術,威脅西奈北部埃軍主力,配合202傘兵旅在南線的進攻,決定以第38特遣部隊突擊阿布奧格拉。阿布奧格拉位於西奈半島東北部,東距埃以邊境30公里,向西可通運河重鎮伊斯梅利亞,從阿裏什到庫賽馬的公路也通過這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埃軍在阿布奧格馬的前方魯阿法水壩等地有堅固據點,形成了完整的防衛體系。
10月30日中午,以軍第7旅進至烏姆卡特父南線600米處遭到埃軍反坦克火炮的襲擊,損失不小。以軍正面進攻失敗後,第7旅奉命採取迂迴戰術,于31日拂曉越過埃軍防守薄弱的達卡山口,進逼 阿布奧格拉和魯阿法水壩。同時,以軍南部軍區司令部為配合第7旅行動,命令第10步兵旅提前于30日下午行動,由東向西正面進攻,于當完抵達烏姆希漢和烏姆卡特夫的東線,第7旅由烏姆卡特夫南面進攻。埃軍也從阿裏什和運河方向調集部隊增援阿布奧格拉。
10月31日,以軍以第7旅對阿布奧格拉發起進攻,受到埃軍頑強抵抗和正確的炮火轟擊。中午埃軍兩個步兵營夾擊以軍。以軍在空軍火力增援下,佔領阿布奧格拉後,該旅立即分兵兩路,一路向西推進,一路向東圍攻魯阿法水壩的埃軍據點。埃軍憑藉20多個反坦克掩體組成的防禦工事進行頑強抵抗,但未能抵擋以軍的推進。以軍于當夜佔領該地,爾後轉入防禦。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戰鬥也十分激烈,埃軍兩個營的兵力頂住了以軍兩個旅的進攻。10月31日,達揚總參謀長親自督促第10步兵旅進攻烏姆卡夫特,但遭到埃軍炮火猛烈襲擊,進攻屢屢受挫,旅長古迪爾被撤換。同時,以軍命令第37機械化旅烏姆卡夫特,11月1日淩晨,第37旅先頭部隊發起進攻,遭到埃軍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擊,後續部隊也誤入雷場,旅長戈林達陣亡,大部分官兵受傷,進攻失敗,以軍總參謀部不得不命令停止進攻烏姆卡夫特陣地。但這時阿布奧格拉已落入以軍之手。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121591[/img]
英法空襲埃及和埃軍撤出西奈
正當埃及軍隊在西奈抵擋以軍,大批埃軍由運河開進西奈並準備大規模反擊的時候,英法兩國藉口保護運河航運,向埃及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埃以雙方停火,並允許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否則派兵干涉。遭埃及拒絕後,英法空軍在10月31日下午對埃及的15個機場、一些兵營和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經濟、交通設施,進行了瘋狂的轟炸,同時轟炸西奈的埃及部隊,企圖將埃軍攔截在西奈半島。埃及識破了英法的這一戰略企圖,在英法空襲後,埃及總統納塞爾為防止英法佔領運河區,而使西奈不隊受到夾擊的危險,命令增援部隊停止進入西奈,在西奈的守軍迅速撤至運河區。這樣,埃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的撤出西奈半島。駐守在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埃軍,雖受以軍三麵包圍,仍然利用夜色掩護,向阿裏什方向撤退。
10月31日,以軍在英法空襲埃及後向開始準備撤退的埃軍進攻。但沿途遭到埃軍頑強阻擊,至11月2日淩晨以軍進至阿裏什時,埃軍主力已撤退。
打破對蒂朗海峽的封鎖是以色列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峽西岸重鎮,11月2日,以軍第9旅可是進攻沙姆沙伊赫地區。該地的埃軍兩營守軍在接到埃總部的撤退命令後,鋻於海上有英國海軍的封鎖,陸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只能固守陣地。以軍多次發動進攻,仍未得手。5日,埃軍在多面夾擊、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喪失陣地。但此時,埃軍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島,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埃軍同英法軍隊在運河區的戰鬥
埃軍同英法軍隊的戰鬥主要在塞得港進行。從11月1日起,英法空軍對塞得港進行連續轟炸。11月5日拂曉,英法想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傘兵,英軍傘兵約600人在加密爾機場周圍著陸,並迅速佔領了機場。法軍傘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並很快佔領了供水廠。下午1時45分,英法第二批傘兵又在上述兩地著陸。
11月6日上午,英法軍隊首先用猛烈炮火襲擊塞得港防禦陣地,然後,2.2萬名海軍陸戰隊隊員開始陸。英海軍第三突擊旅在塞得港登陸作戰,法軍海軍陸戰隊在富阿德港登陸。6日深夜,英法登陸部隊沿蘇伊士運河南下,企圖一舉佔領運河區,但遭到埃軍抵抗。
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于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123441[/img]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鬥40余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余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撤離西奈半島,但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
戰爭的結束: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124413[/img]
英、法的侵略行徑,在世界各地引起強烈反對。蘇聯宣市:如英法不停火,蘇將對英實施核攻擊。美國為把英法勢力擠出運河區,命令全球美軍進入戒備狀態,威脅英法。在埃及軍民堅決反抗和國際社會強大輿論壓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佈停火,11月22日撤出全部軍隊。在埃及應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峽水面航行和空中飛行權後,以色列軍隊于1957年3月從西奈撤出全部軍隊,所遺有爭議的加沙地帶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由“聯合國軍”暫時管理。此役,英法投入兵力22.9萬,各類艦船185艘(其中包括7艘航空母艦和8嫂巡洋艦),飛機126架。在地面作戰和空襲中,英法聯軍傷亡400余人。以色列傷亡1000余人。埃及投入兵力15萬人,坦克500輛,埃軍損失飛機200架,傷亡、被俘10000人。自此,蘇伊士戰爭以英法侵略軍的失敗告終,其在中東地區數百年殖民統治的傳統勢力喪失殆盡。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開始奮力抵抗。至十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日戰爭”。
戰爭背景: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511171[/img]
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美蘇在中東的對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國的支援,而蘇聯則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蘇聯向埃及、敘利亞等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以色列也從美國得到先進的武器裝備。1958年2月,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又取消聯合),使以色列感到了來自南北夾擊的威脅。1964年,阿拉伯國家出現了團結合作的局面,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利用約旦河的問題上達成協定,並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阿方計劃改變約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動空軍對約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進行轟炸,迫使阿方取消此次計劃。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援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從此,法塔赫為了把以色列趕出巴勒斯坦,可是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五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
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507461[/img]
戰爭經過:
1、空中偷襲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
這是一個星期一早晨,當開羅時鐘的指針指向8點45分的時候(以色列時間7點45分),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上空雲霧剛剛消失。埃及空軍基地裏,一切象往常一樣,軍官們正在上班途中,許多雷達值班室正在進行交接班。突然,空中響聲四起,以軍飛機閃電般襲來,打得埃及空軍措手不及,大批飛機還未起飛,就被摧毀在地面。
這一天,以色列空軍幾乎傾巢而出,甚至連教練機也投入了戰鬥,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襲擊。從早晨到下午18時,以色列空軍對阿拉伯各國進行了四波突襲,第一波襲擊了埃及10個機場。第二波主要襲擊埃及的轟炸機基地和混合機種的8個機場。第三波攻擊了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空軍基地。最後,在完成了對阿拉伯空軍25個基地的攻擊之後,17時15分到18時,開羅國際機場和另一個空軍基地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就這樣,在開戰後60個小時,以色列共擊毀阿拉伯國家飛機451架,其中埃及就損失飛機336架,敘利亞損失60架,約旦損失29架,伊拉克損失25架,黎巴嫩損失1架。埃及作戰飛機損失了95%,整個埃及空軍陷於癱瘓,而以色列只損失了26架飛機。
為實施這次空襲,以色列進行了長時間的偵察、準備。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國軍隊的情況,尤其對空軍的情況十分清楚,如空軍基地的位置,跑道狀況,雷達設施等,甚至連埃及軍官的活動規律也瞭如指掌。
以色列飛機從特拉維夫和以色列中部機場起飛以後,保持四機編隊,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飛行員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擋,奪過了約旦雷達網的搜索。隨後,飛機在離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飛行,進入陸地後,升至20米,又奪過了埃及雷達的探測。他們沒有直飛所要攻擊的目標,而是尼羅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轉向南,從埃及後方發起進攻,攻擊高度只有100—150米。攻擊中,以軍飛行員都遵循“先打跑道,後打飛機”的原則。
在這次空襲中,以軍選擇在星期一早上7點45分(開羅時間8點45分),也是煞費苦心。
以往戰爭中幾次成功的偷襲,多選擇在週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卻打破常規,選擇在星期一。埃及軍隊總以為以色列在拂曉發動進攻,因此,在進行戰爭動員以來,每天拂曉,埃及空軍都派出兩架飛機進行巡邏。每天5點,有5分鐘警報時間,這時雷達全部打開,到7點半左右解除警報。按埃軍慣例,開羅時間9點正式上班,8點45分,正是交接班的時間,也是巡邏機著陸的時間,大多數軍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約有15分鐘的間隙可以利用。從氣象情況看,開羅時間8點45分正是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霧氣消散的時刻,能見度好,便於對地面實施攻擊。
2、西奈半島的戰鬥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實施空襲後的半小時,其地面部隊5個師以坦克裝甲車為前導,自加沙、阿裏什和阿布奧格拉大舉進攻。當時,埃軍在西奈半島有5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共約12萬人,分別據守在各個戰略要點上。以軍在反復攻擊後,佔領了加沙地帶,進入了西奈半島的阿裏什、阿布奧格拉等地。接著,以軍兵分三路,向蘇伊士運河地區進犯:北路攻打坎塔臘,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亞,南路對準陶菲克港和蘇伊士城。
為了挽回敗局,埃軍頑強抵抗,反動了兩次反攻,終因沒有空軍支援而失敗。7日,北路以軍攻抵坎塔臘附近;中路以軍越過比爾吉夫賈法;南路以軍進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軍退路。於是,埃軍不得不封鎖蘇伊士運河。到6月8日,以軍全殲了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5個師,一直進犯到蘇伊士運河東岸。僅僅三天時間,西奈半島就全部落入以軍之手。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511172[/img]
3、進攻約旦
在對埃及進攻後不久,以色列又發動了對約旦河西岸的進攻。約旦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南北兩個主要地段設置了防禦陣地,北部防區以納布盧斯、圖姆卡爾姆和傑寧等城為主要依託,南部防區沿丘陵的山脊從臘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倫一線佈置。約軍在以上陣地部署了8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以軍向約旦河西岸發動進攻的部隊有9個旅兵力,其中有3個裝甲旅。進攻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的目標是:佔領傑寧地區,解除約旦炮火對以色列馬特戴維居民點和空軍基地的威脅,攻佔拉特倫到臘馬拉的公路,第二階段目標是佔領包括耶路撒冷舊城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
以色列中部軍區司令員烏齊.納爾斯基少將負責指揮進攻耶路撒冷及周圍地區。他派米.阿裏的第10機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斷該城與臘馬拉之間的公路,古爾上校指揮的傘兵旅負責佔領舊城。5日夜,以軍開始猛攻耶路撒冷。6日晨,古爾傘兵旅越過曼德爾鮑姆門和警察學校之間的地區。6日上午,以軍奪取了耶路撒冷舊城至以色列佔領的斯科普斯山之間的地區,古爾傘兵旅在山下佔領陣地,並與山上取得了聯繫。7日,古爾傘兵旅開始向耶路撒冷城內進攻,很快佔領該城。
在北部的納布盧斯和傑寧方向,5日,以軍在空軍的配合下,首先進攻傑寧以西約軍炮兵陣地。接著,巴爾.庫奇瓦指揮的以軍裝甲旅卡巴蒂亞,切斷了傑寧與納布盧斯和約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聯繫。約軍裝甲部隊進行反擊雙方展開了一場坦克戰。庫奇瓦部隊突破約軍防線後與一個步兵旅匯合,然後分兩路進擊傑寧,並佔領該地。6日,以軍向東西兩翼進攻納布盧斯,並於當晚佔領該城。7日,以軍佔領了耶路撒冷東區和約旦河西岸約旦管轄的全部地區。當日20時,約旦和以色列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
4、以色列佔領敘利亞戈蘭高地
安理會通過了“立即實現停火”和“限期停火”的決議,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9日,又開始向敘利亞發動大規模進攻,進攻方向指向戈蘭高地。
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一條狹長山地,海拔600—1000米。從北部的謝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長60公里,中部最寬處約20多公里,面積1.15萬平方公里,這裡有公路通往大馬士革。戈蘭高地與以色列接壤,居高臨下,對以色列威脅甚大。敘利亞在戈蘭高地原駐有三個步兵旅,到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為防禦以色列進攻,又增派了4個旅,其中有兩個步兵步兵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炮兵旅。
以軍進攻戈蘭高地的部隊有6個旅,其中3個旅從北進攻,2個旅從南進攻,1個旅機動作戰。
9日11時30分,以軍從南北兩面向戈蘭高地進攻。北路由北部軍區的艾伯特.曼得勒裝甲旅、約納.埃夫拉指揮的“戈蘭尼”步兵旅和巴爾.科奇瓦的裝甲旅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蘭尼”旅則分兵兩路,一路向巴尼亞斯出擊,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並於當晚佔領了該高地,接著“戈蘭尼”旅又向這裡的山上推進,于午夜佔領了山上的敘軍陣地。
10日,以軍科奇瓦旅協同“戈蘭尼”旅一部進攻巴尼亞斯,並向艾因菲特和馮馬達推進。曼得勒旅此時從卡拉德東進擊庫奈特拉,未經戰鬥就佔領了庫奈特拉。
從南部進攻戈蘭高地的以軍由古爾傘兵旅和阿夫農步兵旅組成,他們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發起進攻,在奪取塔瓦菲克後,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爾,並沿太巴拉湖東岸開進。到6月10日晚為止,以軍奪取了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馬士革的幾條主要公路,奪取了橫跨阿拉伯地區通往黎巴嫩的輸油管。
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簽署停火協議。至此六.五戰爭宣告結束。
戰爭後果: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511173[/img]
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中有100萬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敘為收復失地,進行了長達6年的軍事準備。蘇、美為控制中東國家,都竭力維持阿以之間“不戰不和”的局面。埃、敘軍民對此十分不滿。埃、敘領導集團為解脫內外困境,並看到戰爭條件已經成熟,決定向以色列開戰,從而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622251[/img]
贖罪日戰爭:
1973年10月6日,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色列軍隊的陣地上,異樣的沉靜,也不能抽煙。儘管局勢緊張,駐守在防線上的許多士兵有的在祈禱,有的在沐浴、洗衣,還有的沒精打采地坐等天黑。
下午2時,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色列防禦工事的沙壘中,爆炸了埃及士兵預先在水下悄悄埋入的兩個炸藥包,炸開了兩個缺口;隱蔽在河西沙丘後面2000門大炮同時突然向東射擊,炮彈鋪天蓋地飛往以色列陣地。許多以色列士兵匆匆奔向戰位,口中還喃喃地叨唸經文,以為這不過是一次局部炮轟事件。他們沒有料到,第四次中東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為了突破運河天塹,埃及參謀總部事先制定了週密計劃。對於一支現代化陸軍說來,江河並不足懼。水陸兩棲坦克和裝甲輸送車可以充當突擊的先鋒,在對岸建立橋頭陣地。還可以運來舟橋部,卸下後連接在一起,于幾分鐘之後在預定地點架設完畢。等到軍隊主力抵達時,渡口業已準備就緒。
然而,蘇伊士運河卻與眾不同。其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的構造使兩棲突擊部隊面臨了許多困難,而且以色列還在天然障礙上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運河的寬度只有195至220碼。但是,凡是見過它的人,都把它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頭一個障礙是:為防止河岸被侵蝕,河岸鑲砌了水泥墻,墻頂露出水線,墻腳深深埋入河床。總參謀長沙茲科將軍介紹說,河水還有潮汐現象。高潮時,河水從水泥墻頂端下方一碼處流過。低潮時,水面距墻頂兩碼,南端為3碼。水陸兩棲車輛不能像拉布拉多獵犬那樣從高度為一碼以上的河岸躍放水中;至少不能不冒嚴重風險就跳下去。即使跳下去了,又怎能爬上對岸呢?
第二個障礙是以色列軍隊沿整個東岸壘起的龐大沙丘。在6年的時間裏,以色列的推土機孜孜不倦地聚沙成壘。當然,功夫下得最大的地方是可能的渡河點。那裏的沙壘高60英尺,而且上下幾乎一般寬。其面向埃及突擊部隊的西坡,則與更陡峭的水泥河岸連成一體。
第三道障礙,即巴列夫防線。以色列自“六五戰爭”中侵佔埃及的西奈半島後,為了長期霸佔這塊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它部署了9個旅的重兵,其中包括4個裝甲旅,並且不惜花費3億美元,用3年的時間,沿運河東岸構築一道全長170公里、縱深10公里的防線,以當時以色列總參謀長哈伊·巴列夫的名字命名為巴列夫防線。
防線的主陣地以運河為屏障,依託河堤構成。河堤原是由開鑿運河時挖出的泥沙堆積而成,以軍將它加高到平均25米,並把朝向運河一側削成55度的陡坡,上面布設了十幾層密匝匝的蛇腹形鐵絲網和地雷。河堤全線構築了19座要塞、30個堅固據點,各個據點又都有若干個鋼筋混凝土的碉堡,下面埋設了許多通向運河的凝固汽油管道,只要一按發火設備的電鈕,就可以點燃汽油,向河面噴射,形成一片火障,燃燒時間可達30分鐘。在各據點之間,建築了坦克和大炮掩體,火力互相交叉,控制著整個運河和重要通道。
在主陣地後面的交通要道上,還構築了據點,配備有預備隊和支援火炮。防線前沿駐軍3000人,有足夠三四月用的軍火、糧食等。以色列在防線築成後,曾經大肆吹噓它“堅不可摧”,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防線。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狂妄地叫囂,面對巴列夫防線,任何埃及軍隊渡河攻擊,都將在24小時內被消滅。
10月6日下午2時整,按照計劃,200架埃及空軍超音速飛機呼嘯著越過運河,襲擊了以色列軍陣地。這次襲擊完全出人意料,也近乎大獲全勝。20分鐘之內,埃及飛機摧毀了以色列在西奈的指揮部、空軍指揮部、防空和雷達干擾中心、導彈營、炮臺等。估計90%的預定目標被擊中,埃及僅僅損失了為數不多的飛機。以色列軍遭到了嚴重創傷,軍事通訊系統被破壞,以至使他們的通訊聯絡中斷了好幾天。
空襲後接著便是毀滅性的排炮轟擊,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猛烈的一次炮擊。然後,就是成千艘小型橡皮攻擊艇載著埃及士兵,冒著極大的危險搶渡運河。第一批抵達東岸的士兵攻佔了以色列的工事後,便給戰友們放下繩梯。他們很快就佔領了一些在工事後的以色列軍陣地,進而掩護後來的登陸者。最先橫渡運河的大部隊是埃及第七旅。在開羅作戰指揮大廳裏,滿懷喜悅的薩達特和他的軍事指揮官們接到了這樣的報告:埃及的旗幟又一次飄揚在東岸了!
先頭部隊渡過運河以後,工兵便開始以高壓水龍開道。高壓水龍輕而易舉地衝開了沙質的工事,贊成一個個大缺口。埃及的坦克從快速安裝起來的浮橋上過河後,便通過這些缺口向以色列佔領的西奈挺進。夜幕降臨時,5個完整的裝甲師沿著170公里的河道成功地越過運河,到達蘇伊士東岸。被吹得不可一世的巴列夫防線的要塞,在猛烈的炮火中,一個一個地落入埃及人手中。
關於這次搶渡運河天塹,新臨指揮這次戰役的埃及總參謀長薩阿德·沙茲科中將在《跨過蘇伊士運河》一書仲介紹道,這是一次歷史性的交鋒,基本上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術的坦克和新一代步兵武器之間的第一次交鋒。10月6日14時30分至14時45分,埃軍第一批突擊部隊已經登陸。4000名士兵佔領了各支撐點之間的沙壘。橡皮舟已在返航,每舟由工兵舟船營的兩名士兵操縱。當敵人的第一批坦克衝向運河時,在5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塵土迷漫。埃軍突擊組有很多已經搶在以軍坦克之前佔領了斜坡武射擊陣地。而且,佔領了沙壘的埃軍士兵可以居高臨下地對向前開進的以軍坦克射擊。但是,擊退以軍第一批裝甲車輛主要靠部署在西岸沙壘上的部隊。埃軍的火力一方面繼續對敵方支撐點進行射擊,同時掩護各工兵排把水泵運到對岸,開始執行在沙堤上打開70條通路的任務。
“在苦湖,我們的兩棲旅已經開始在東岸登陸。”沙茲科將軍說,“我們的飛機在完成了第一次襲擊後,正在返航。它們的航程很短,因此所有目標都選在西奈,其中包括敵軍機場、防空導彈發射場、電子干擾站和軍事司令部。襲擊中,我們損失了5架飛機。(這是我軍飛機到10月7日8時止的全部損失)我們的飛機都沿安全走廊穿過我方薩姆導彈防禦地帶返航。”
隨著埃軍大炮的猛轟,埃軍先頭部隊8000人在海、空軍的支援下,從運河北部的坎塔臘、中部的伊斯梅利亞、南部的大苦湖等處奮力強渡運河。他們乘橡皮艇和兩棲車輛在瀰漫的硝煙中奮勇衝向東岸,首先佔領那被炸藥包炸開的缺口。以軍士兵見狀慌了手腳,趕忙去開啟凝固汽油管道,想用大火阻擋埃及戰士前進。不料電鈕按後,連半點火煋也沒有。原來前一天晚上,埃軍偵察兵已經偷渡過河,用水泥堵塞了管道噴口。埃及士兵登陸後,用爆破筒在以軍陣地的鐵絲網和地雷區中開闢通道,沿著臨時架設的繩索和軟梯,攀登上陡峭的河堤,再用炸藥和推土機擴大缺口,不到10小個小時就打開了60個可容坦克通過的缺口,架設了10座浮橋和50個門橋的渡場。於是,配備有坦克裝甲車、火炮、地對空導彈等重裝備的8萬名埃軍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通過運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線。
到10月7日8時止,渡河戰鬥已經告捷。埃軍總參謀長沙茲科將軍說,防守巴列夫防線的以軍3個裝甲旅和1個步兵旅幾乎全部就殲。以軍的360輛坦克中有300輛被擊毀,幾千人被擊斃。埃軍損失了5架飛機和20輛坦克,280人陣亡,這相當於埃及投入戰鬥的飛機總數的2.5%,坦克的2%,作戰部隊的0.3%。在18個小時內,埃及已有9萬名官兵、850輛坦克和11000部車輛渡過了運河。
埃軍初戰告捷,士氣更加高昂。為了解放祖國的領土,埃及士兵人人奮戰,個個爭先。有的把炸藥包綁在身上跳上以軍的坦克,和敵人同歸於盡;有的用身軀堵住以軍堡壘的機槍口,讓戰友們衝上去。10月8日,埃軍收復西奈第二大城東坎塔臘。9日,擊退以軍裝甲隊部隊3次倡狂反撲,全殲以色列第一百九十裝甲旅,活捉了旅長。接著,埃軍又攻佔富阿德港以南地區、伊斯梅利亞以東地區和陶菲克港灣地區。到了13日,盤踞在運河東岸最後一個據點的以軍也被迫繳械投降。至此,埃及第二、第三軍團5個師、1個旅全部過河,在前線北部、中部和南部打開三條通向西奈腹部的通路,控制了西奈半島縱深10至15公里的地區。
在埃軍從正面突破運河的同時,還有數十支傘兵部隊和特種突擊部隊乘直升飛機在以軍後方著陸,破壞以軍的交通通訊聯繫、油田設施和攻佔據點,並對沙姆沙伊赫進行了一次襲擊。埃及海軍則封鎖了曼德海峽。
在防守運河的戰鬥中,以色列之所以遭到慘敗,主要是驕傲輕敵。開戰前10天,以色列曾向駐以色列外國記者介紹情況。英國《泰晤士報》說,這一次講話,對於以色列怎樣錯誤地估計形勢,提供了基本線索。以色列高級人士強調,他們認為“阿拉伯首腦們並沒有準備好戰爭”。有一個人這樣說,阿拉伯也許“估計錯誤”而發動戰爭。他們如果敢於如此,毫無疑問,必然失敗。情況介紹人最後用極大的自信這樣說道,以色列“無意作戰”。他暗示,因此阿拉伯不會開戰。
美國情報機構也得到同樣結論。9月30日,在基辛格的要求下,中央情報局和國務院自己的情報研究局,向基辛格提出了它們對於阿拉伯調查的判斷。兩者都沒有像基辛格提出它們對於阿拉伯調查的判斷。兩者都沒有像基辛格所說的那麼樂觀。情報研究局認為阿拉伯的行動“難作結論”。不過,該局在衡量了政治情況之後,雖然沒有“樂觀地”認為一定沒有戰爭,卻“懷疑”戰爭是否在不久之後出現。中央情報局的判斷大至相同。埃及調兵被視為“不好的兆頭”。可是以色列對阿拉伯意圖的解釋被當作決定性的了。情報研究局也受到了以色列情報的影響。美國人說:“我們的錯誤是接受了以色列對阿拉伯意圖的解釋。”但在衡量阿拉伯意圖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大致接近看準了一點:阿拉伯國家是針對聯合國而來的,聯合國大會新的一屆會議剛剛開始。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608061[/img]
阿拉伯各國外長和以色列外長都來到聯合國大會,剛剛因“解決了”越南問題而準備接受諾貝爾獎的基辛格宣稱,美國現在準備協助“實際進展”,走向中東問題的解決。9月25日,他邀請阿拉伯各國使節午餐,作為正式宣佈,第一次採取外交行動,通過9月底在紐約的一連串談話,基辛格的確有了若干成就。“阿拉伯人顯得比過去輕鬆和自信,這是我長時間來所少見的。”一名聯合國高級官員事後談到這次會見時說道。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國外交部長秘書同意,在11月的某一天(確實日期俟以色列選舉後再定),在基辛格的主持下會見,以制定“一套程式”,走向實質談判。
情報分析人員受騙了。“阿拉伯國家對於外交顯得十分有興趣,以致雖然有大量軍事調動的證據,我們受到了愚弄。”一名華盛頓情報人員說,“我們掌握了正確的事實,可是我們沒有能夠正確地分清主次先後。”看過情報機關的判斷報告之後,基辛格也以為阿拉伯國家會給他的外交手段一次表演的機會。由於薩達特本來就主張軍事和外交並進,也許基辛格與阿拉伯國家的一次最有力的接觸—與埃及外交部長札雅特的接觸,是薩達特極需要的最後一分鐘接觸,以便弄清,萬一軍事失敗了,可能遇到的大致是什麼條件。
就以色列來說,開戰以前的30小時是最危險和最神秘的時刻。以色列運輸部長西蒙·皮爾斯說:“我們在星期五舉行了內閣會議,討論局勢。那是我記憶中最短的一次內閣會議,我們一致決定不動員……”可是其他政界方面的消息都說,那一次會議是在星期五傍晚才開的。
在以色列內閣裏,正如其他內閣一樣,雖說採取集體負責的原則,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即有一些部長比其他部長地位高。梅厄夫人的“廚房內閣”(這是以色列加給核心部長們的綽號)的組成,時有不同。那天傍晚,5點30分,天一黑,宗教儀式一開始,便等於通知猶太歷一年中的最隆重的一天——贖罪日開始了。那時,有4名部長在梅厄夫人的特拉維夫宮邸開會。有梅厄夫人自己,副總理阿隆,國防部長達揚,無任所大臣卡裏裏。卡裏裏這個人,在以色列之外幾乎不為人所知,他是梅厄夫人最親近的政治助手之一。也許是從會議一開始,也許是在會議開到一半中間參加進來的還有前任參謀總長巴列夫(當時任商務部長),現任參謀總長埃拉札爾。
關鍵問題在於是否打亂贖罪日的平靜,徵召預備役。當場決定不徵召。官方事後的解釋說,當時並沒有人表示不同意見。但事實上是埃拉札爾反對無效,他非常生氣。埃拉札爾在11月11日說,如果預備役能夠“提早24小時或48小時徵召”,戰果“毫無疑問會大為不同”。他並且提到了事後爭論最大的傷亡問題,認為那樣的話,傷亡可以大為減少。他說,可是,這一項決定“是在最高級的政治—軍事會議上決定的”。他的結論是:“如果徵召了預備役,我們很難說,戰爭是否真的會爆發。”
還有消息說,10月4日夜間,以色列得到更多的有關阿拉伯軍隊調動的情報,達揚從睡夢中被叫醒。他同參謀長埃拉札爾討論後,和軍事情報局長澤拉同到總理梅厄夫人家裏,向她彙報。埃拉札爾建議取消空軍和裝甲部隊的假期,把裝甲部隊集中到埃以和敘以兩條戰線。梅厄決定次日召開內閣特別會議,研究當前局勢和對策。5日在內閣會議上,埃拉札爾強調,埃敘軍隊已進入防禦狀態,可通欄進行軍事演習,但這兩支軍隊都可以立即由防禦轉入進攻,戰爭的危險性是存在的。而澤拉得到美國情報機關的觀點支援,認為埃敘軍隊不可能發動進攻。他說:“埃軍大規模渡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以色列一些人一貫不相信阿拉伯人民真正有能力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更不相信阿拉伯人民能夠在戰爭中獲得勝利。10月6日清晨4時,以色列情報機關才確信,阿拉伯國家將在當天對以色列發動一次襲擊,估計進攻時間在日落以前。梅厄夫人在她的家裏召開內閣緊急會議。她仍拒絕埃拉札爾提出的先下手對埃敘軍隊進行襲擊的主張。內閣會議最後只同意採取包括局部動員在內的必要措施。直到10月6日上午10時,以色列才發佈緊急動員令,要它的大部分由市民組成的軍隊開往前線。這時離戰爭爆發只有4個小時了。
埃及武裝部隊在10月6日全線成功地渡過蘇伊士運河,8日摧毀以色列吹噓為“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線”,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與此同時,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阿爾及利一等阿拉伯產油國家首次使用“石油武器”,非常成功地打擊了美國以及其他支援以色列侵略的西方國家。
後來,由於美國的插手干預,敘利亞軍隊在戈蘭高地節節失利,被迫宣佈停火,致命名以色列捲土重來,集中全力於埃及戰線。在此情況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要求“立即就地停火”。阿拉伯國家未盡其功,被迫停戰。儘管如此,15000萬阿拉伯人民向美、以顯示了團結戰鬥、不可欺侮的力量。
激戰戈蘭高地: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610281[/img]
在10月6日下午埃軍向運河東岸發動進攻的同一時刻,敘利亞以3個師的兵力,在空軍掩護下,在戈蘭高夫婦路向以軍陣地發動全面攻擊。
以色列通過1967年的“六一戰爭”侵佔戈蘭高地後在那裏構築了堅固的防線,除派軍隊嚴守外,居民點都築有地堡和戰壕一類工中,每個居民都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戈蘭高地正面寬65公里,縱深20至30公里。以軍沿停戰線內側構築了寬6米、深4米的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後又構築了17個支撐點和112個碉堡式陣地或地堡群。這17個支撐點配備10至30名士兵,在主要接近路上的防坦克壕前後都敷設了反坦克地雷。同時,為便於裝甲部隊機動,還整修了戈蘭高地內的道路網。另外,赫爾蒙山在內的各支撐點的通信、監視系統都配備了新型電子器材。
1973年9月中是,戈蘭高地的守備任務由艾坦准將指揮的第一步兵旅和第二八八裝甲旅擔任,9個炮兵營進行支援。10月初,以軍總參謀部為對抗敘軍向戈蘭正面集結的重兵,又增派第七裝甲旅防守庫奈特臘一納法赫公路北側地域;第一八八裝甲旅負責防守南側地域。10月6日晨,艾坦准將指揮下的兵力達到1.2萬人,坦克195輛。而敘軍沿紫色防線正面部署了6萬人,3個步兵師,1300輛坦克,600門火炮,400門防空火器和100個防空導彈分隊。
敘軍總參謀部制定的作戰計劃,深受蘇聯軍事原則的影響。這個作戰計劃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作戰的主要目標是消滅約旦河東岸戈蘭高地的以軍,並佔領該高地;如果西奈戰線戰況進展順利,便渡過約旦河,佔領東加利利地區。
在第一階段,敘軍企圖從兩翼實施包圍。在戈蘭高地南北兩個地段,敘軍以第七步兵師從阿馬臺地段突破,然後經艾爾羅姆和瓦塞特向約旦河進攻。在戈蘭高地南部,敘軍以第五步兵師從拉菲德向阿裏克橋方向實施進攻。兩個師均以師的第一梯隊打開突破口,以師的第二梯隊擴大突破口。第九步兵師作為中部地區第一線師,擔任鉗制敵軍和切斷陣地內橫向道路的任務。
那末,以軍的戈蘭高地的防禦方案如何呢?以軍的防禦方案是固守戈蘭高地北部地區,這是以軍防禦的重點。戈蘭高地南部地勢平坦、開闊,具有一定的縱深,以軍企圖利用縱深節節抵抗,逐漸消耗敘軍的戰鬥力,等待增援部隊到達後再轉入反攻。以軍的計劃是,最初以兩個旅擔任遲滯敵人的任務,逐次投入5個旅,必要時增至7個旅。反攻方向的翼側依託赫爾蒙山系,從戈蘭高地南部或北部轉入反攻。
10月6日下午2時5分,敘軍以600門火炮進行了55分鐘的進攻火力準備後,第一線3個步兵師同時發起進攻。與此同時,第八十二突擊營乘坐直升機襲擊並奪取了以軍設在赫爾蒙山的哨所。第五步兵師擔任主攻任務,從拉菲德南側實施突擊;第七步兵師擔任助攻任務,向庫奈特臘以北地區實施突擊;在第五師和第七師中間的第九步兵師,也向庫奈特臘以北地區實施突擊。形勢發展很快,到了深夜,敘軍突破了南段的防線。在戰爭開始前,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將軍曾經預計,敘利亞人發動攻勢時會把矛頭指向北段,所以北方軍司令部在分配手中的坦克時給阿維格多旅多派了些。當敘軍進攻的主要方向指向南段時,它只好由坦克配備較少的本·舒哈姆裝甲部隊來進行牽制。
“然而,戈蘭高地的戰鬥同蘇伊士運河的形勢不一樣,北方軍區司令部的坦克是恰當地部署在指定的陣地上的。”達揚說,“先頭裝甲部隊在山坡上嚴陣以待,以猛烈的火力對付來犯者。前沿陣地的據點,除了在赫爾蒙山上的那一個以外,都及時得到了加強。我們的炮兵是按照我們的應急計劃擺開陣仗,以準確火力掩護著整個前線的。”
敘利亞軍隊開始進攻時,投入了500輛坦克,抗擊它們的是以色列北方軍區司令部已部署好的177輛坦克。然而午夜過後,敘利亞又增添了300輛坦克,這樣一共就有800輛了。而北方軍區司令部能夠從預備役中弄到來對付他們的增援力量的,只是一支由12輛坦克組成的小分隊。
第一天的深夜,在敘軍突破以前,達揚將軍退出內閣會議到地下作戰室去。這個“應急總司令部”像個蜂房,就是裏邊沒有蜂蜜。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它的效率很高,組織得很好。他們從前線接受報告,在地圖上作出標誌。但從進行控制和指揮的角度,更重要的從冷靜地和全面地考慮問題的角度來看,這個作戰室和作戰小組就遠不符合要求了。達揚說:“戰爭的指導實際上掌握在前線指揮官手中,他們所關心的僅僅是如何使用他們全部力量去守衛住他們的前線,防止敵人突破,封鎖一旦出現的突破口,堅守陣地直到援兵到來。在這種形勢下,總參謀部對指導戰爭所施加的影響是很小的。他們最好是不時地下到前線指揮部去,與那裏的指揮官共同商量作出決定。”
10月7日,敘軍全線突破戈蘭高地以軍的陣地後,派遣直升機飛機載運突擊隊向高地西北角海拔2800米的謝赫山的最高峰空襲。敘軍事先派人打入以軍內部,摸清了峰頂堡壘的通道,從一個防守薄弱的備用鐵門中攻入,順利地奪取峰頂陣地。至此,敘軍收復了包括謝赫山在內的許多失地,最遠處向前推進了35公里,並且包圍了以色列控制的戈蘭高地重鎮庫奈特臘,解放了周圍的一些村莊。
為了配合埃及、敘利亞反擊以色列,巴勒斯坦突擊隊有26000人,在戈蘭高地、加利利、加沙和以色列佔領的其他地區,展開襲擊活動。他們運用遊擊戰術,襲擊以軍營房和集結區,摧毀雷達站、供應基地和倉庫,伏擊以軍車隊,破壞橋梁交通,嚴重威脅以軍的後方,牽了敵軍的力量,使以色列軍隊首尾難以兼顧。
由於以軍在各條戰線節節失利,達揚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忙從“應急總司令部”來到空軍作戰室。空軍司令向國防部長彙報了他第二天的作戰計劃。他打算在早晨襲擊南部戰線的目標,主要是導彈發射場和機場,這將使他以後在運河兩岸反擊埃及部隊時獲得更大的行動自由。總參謀長也認為在把敘軍導彈連打啞以前,對渡口進行襲擊沒有多大意義。
達揚對此卻持有不同的意見。他說:“我懷疑我們空軍是否有可能去摧毀導彈發射場。同時,我預計有兩個夜間和一個白天將是關鍵時刻。在這期間埃及人將會把增援的大量裝甲部隊送到東岸。我的意見是,空軍在這個時刻應暫緩執行襲擊導彈發射場的計劃,而應盡一切力量阻止埃及人將坦克送到西奈,即使這樣做會使飛機遭到損失。如果空軍全力以赴去摧毀導彈發射場的企圖遭到失敗,我們將兩頭落空,埃及坦克將渡過運河,而我們的空軍行動自由仍將受到限制。”
然而,國防部長享有的政治上的權力,而這是技術上和作戰上的具體問題,決定權在總參謀長和空軍司令手中。在拂曉時襲擊導彈發射場的決定仍然有效。當時是午夜2時,戰爭開始後已過了12小時,達揚回到辦公室小睡片刻。
兩小時後,他被叫醒。北線的形勢變得更嚴重了。一支敘利亞部隊突破了以軍在庫奈特臘以南8英里的侯賽尼亞地區的防線,正向著從戈蘭高地到加利利海的幾條傾斜的公路前進。匆匆忙忙地組織起來的預備役隊伍趕去守衛坡道和堵截敘軍。以色列北方軍區司令伊扎克·霍菲少將下令農業定居點的所有男人撤退。至於婦兒和兒童已經在贖罪日撤走了。
達揚立刻啟程到北線去。直升飛機沿海岸朝北飛,然後折向東去。在平時,他一看到夏隆平原這個佈滿桔樹和農業居民點的得天獨厚的地方,他心裏總是暖乎乎的。而當時,幾乎一飛出特拉維夫,他仿佛已經聽到戈蘭高地上炮彈的爆炸聲。戈蘭高地的縱深總共不超過15英里。達揚心想:“如果敘利亞軍隊到達通向約旦河的斜坡,要擊退他們就將十分困難,特別是他們又擁有如此大量的武器和人力,而我們還不得不同時在埃及戰線作戰。很明顯,我們必須在突破口附近堵住敘利亞人,即使要把我們所有的力量都撲上去,也在所不惜。”
淩晨6時前,達揚到達北方軍區司令部的前線指揮所。指揮官報告說,以軍在戈蘭高地南段的防線已全線崩潰。敘利亞人已戰勝了巴拉克旅,通過戈蘭高地的南部,推進到離約旦河幾乎只有一半路程的地點。以色列的後備部隊已經動員起來,正在和增援的坦克一起開來,但在中午以前還不可能與敘軍相遇和交戰。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622252[/img]
達揚認識到眼下能夠擋住敘軍前進的唯一力量是空軍,必須毫不延誤地讓它立刻投入行動,一點點時間也不能浪費。北方軍區司令解釋說,我們的坦克和敵人的裝甲部隊短兵相接地混在一起,我們的飛行員可能會打到自己的部隊。達揚要他下令給坦克乘員,要他們或是離開坦克,或是關上艙蓋。
“我們的空軍必須襲擊敵人的裝甲部隊,而且不是按照規定的條文行事。”達揚說,“我給空軍司令本尼·佩萊德少將打電話,對他說,他必須立即並連續地派出自己的飛機投入戰鬥,對付已突過防線的敘利亞坦克。在增援的裝甲部隊下午來到這裡之前,他的飛機是唯一能堵住敵人坦克前進的力量。否則我們將喪失戈蘭高地的南部。”結果證明,達揚這一決定對穩定當時的戰局、遲滯敘軍的進攻起到了重要作用。
10月7日早晨,以色列北方軍區司令部開始把前幾個小時裏三三兩兩投入戰鬥的各個旅一一集合起來,並把各個地區的防衛責任分給了各個師長去承擔。丹·拉納爾少將負責戈蘭高地的南部地區,拉富爾·埃埂少將負責北部。但到下午1時,敘利亞坦克突然出現在以軍納費赫營地圍墻周圍。這營地在訓奈特臘西南,離約旦河上的一座橋僅6英里,過了這座橋就可以通向加利利北部以色列的村莊和農業居民點。當達揚他們在營地附近發現敘利亞人時,他們急忙派去了幾個小分隊,把襲擊者趕出了營地。最後敘軍終於找到了一個缺口,通過那裏他們可以直達橋邊。本·舒哈姆上校拼死阻擊,以待更強的增援部隊抵達。他和他的副司令都被打死。但到傍晚,敘利亞部隊被擋住了。在24小時內驟然出現在戈蘭高地這一地區的第二次嚴重危機被防止了。
達揚說,扭轉形勢有兩個因素:一是空軍,他們不間歇地轟炸和襲擊敘軍;二是預備役裝甲旅的努力,當時他們分成幾個小分隊正從加利利的基地開往前線。這些部隊看到敘利亞軍隊迎著他們朝約旦河推進,便迅速設置障礙物和路障,阻塞敘軍前進的道路。北方軍區司令部加強了這支新到的部隊,他們挫敗了敘利亞部隊的突破行動。夜裏,以軍利用暫時的間歇喘了一口氣,準備進行反擊。
“戰爭的第三天,10月9日,帶來了第三次危機,第一次在第七旅負責地段。”達揚將軍繼續介紹說,“第七旅在極不利的條件下連續打了3個晝夜,阻擊了試圖穿越他們防線的敵人,至此已筋疲力盡。這一天敵人的攻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猛烈,他們的集中力量要打通去庫奈特臘的通道。到中午,這個旅的處境已危在旦夕,已沒有後備力量,許多坦克已被打壞,那些還能繼續作戰的坦克,彈藥也幾乎已耗盡。
這時,以色列的第七裝甲旅阿維格多上校,通知拉富爾·埃坦師長說,他再也不能擋住敵人了。拉富爾也幾乎放棄了抗擊這次進攻的希望。但就在這一非常時刻,他收到約西中校的一封電報,說他的部隊剛剛佔領庫奈特臘正西北角上布斯特地區的一個重要山脊。敘利亞後衛部隊正在折回去並開始退卻。這一消息立即振奮了疲憊不堪的以色列前線部隊。“他們陣腳亂了,”拉富爾師長說,“我們再堅持幾分鐘就勝利了。”第七旅這樣堅持了,不一會敘利亞先頭部隊的坦克就開始撤退了。
據達揚將軍介紹,以色列軍官約西中校在“十六戰爭”爆發時,正在喜馬拉雅山和他新婚的妻子艾納特度蜜月。就在以色列國防軍進入戒備的那一天,這對年輕的夫婦正坐著“本田牌”摩托車在深山密林裏遊玩。第二天,旅館的服務員偶然談起,他聽英國廣播公司電臺廣播說,以色列局勢緊張。約西馬上給加德滿都的以色列大使館挂了一個電話,對方很簡要地告訴他,戰爭已在兩條戰線上爆發了。飛離尼泊爾的第一架班機要在第二天起飛。約西和他的妻子就訂了這班飛機的機票回國,路上經過新德里和孟買,最後到雅典。他們在那裏等候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飛機把他們帶回以色列。
約西從以色列駐希臘大使家裏打電話給他的父母,打聽了戰局發展的消息,讓他們到盧德機場接他,並把他個人的用品——軍服、衛生衫、左輪手槍、風鏡、茄克衫和手套都帶來。他和艾納特一回到以列,就打電話給他的部隊。部隊告訴他,他已派往北線,那兒已被敘利亞人突破。他的司令官本·哈姆已陣亡,他將去擔負起剩下部隊的指揮職務。約西穿上軍裝,告別妻子,急赴北線。兩個小時以後,他已在北方軍區司令部作戰室報到,聽取軍區司令對戰況作簡要的介紹。沒多久,他就前往裝甲部隊的前進基地。
在那裏,約西看到他部隊的士兵在修理被打破的坦克。他也遇到了長期當他副職的什穆利克,什穆利克在戰爭第一天就受傷,但從醫院裏逃回了部隊。10月9日上午8時,約西和他的坦克已準備就緒。他用無線電同師長拉富爾取得了聯繫,拉富爾命他立刻趕赴第七旅的戰區,接受阿維格多的指揮。通話時阿維格多通過無線電聯絡網也在聽著,他叫約西中校立即到布斯特山脊去,那裏快要落到敘利亞人的手裏了。當約西抵達高地時,他遇到以軍守衛布斯特山脊的部隊餘下的幾輛坦克,上面裝載著許多傷員正在撤退,丟棄了一些燃料著的坦克。
於是,敘以雙方開始了一場爭奪高地的競賽,問題是誰將首先到達山頂,是從東面向上爬的敘利亞軍隊呢,還是從西面上來的約西。在緊接著發生的戰鬥中,約西的11輛坦克同敘利亞軍隊的60多輛坦克對陣,雙方的坦克有時在斜破上幾乎相撞。以色列人“高超的射擊技術”發揮了作用。敘利亞的坦克一輛接一輛地燃燒起來,布斯特山脊很快就被以軍奪回了。
“當我在北方軍區司令部聽到這些情況後,我想同約西取得聯繫,向他表示敬意。”達揚說,“但因戰事情況複雜,只是在3天之後,我才在海法一家醫院裏向他致意。他是在這前一天深入敘利亞境內進攻特勒沙姆斯時再次受的傷,這次傷得很重。”
“這時,我們部隊很多已投入了反攻。他們制止了敘利亞軍隊的突破行動,將敵人趕出了我們的防線,並把他們趕回了敘利亞的腹地。”達揚繼續說,“自從贖罪日戰爭最初一些嚴峻的日子以來,前線的命運已發生了顯著的轉變。但敘利亞軍隊仍在進行頑強的戰鬥,爭奪在其境內的軍事要地。當約西的部隊到達庫奈特臘——大馬士革公路上的特勒沙姆斯的主要的山頭陣地時,他們發現那裏戒備森嚴,並遭到了敵方反坦克導彈、坦克部隊的攻擊,而且敘利亞的飛機也不停地向他們發射火箭。”
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之後,以軍摧毀了山腳下的敘利亞坦克。雖然只剩下了8輛坦克,約西還是決定乘勝一鼓作氣衝上特勒沙姆斯山頂。但他很快發現自己是判斷錯了。在山腳下雖已不再有什麼坦克,但在山頂卻有一支配備著反坦克導彈的、築壕固守的敘利亞步兵隊伍。兩枚反坦克導彈擊中了約西的坦克,等他甦醒過來才知道自己躺在地上,旁邊是他那輛正在燃燒的坦克,左邊大腿被打得粉碎。骨頭從肉裏穿了出來,腿無力地耷拉著。其他沒有被導彈擊中的坦克都撤走了,只有一個人留下來和約西在一起,那就是他的坦克駕駛員茲維卡。真像出了奇跡一樣,他竟沒有受傷,是他把約西拖到了安全的地方。
約西雖然身負重傷,但並沒有完全失去知覺。當火焰熄滅、坦克正在冒煙時,他要他的坦克駕駛員茲維卡去搶救那臺可以用手工操作的地線電收發報機。幸好它沒有損壞。當同指揮部聯繫上時,駕駛員把話筒放在他的師長維西的嘴邊:“我是約西,我丟了一條腿。我在坦克旁邊,快來救我。”3個小時後,搶救組來到他身邊。約西一直催促茲維卡離開他去逃命,但茲維卡拒絕了。茲維卡把他拖到一條被敘利亞人棄置不用的戰壕中,從坦克裏取來一罐水,並通過無線電從軍醫那裏得到指點,集止血帶扎住約西被炸碎的大腿的動脈。
搶救組是由一位名叫約尼的上尉志願兵指揮的。當他們到來時天已黑了。敘利亞的炮兵不斷朝山坡腳下轟擊,所以約尼和他的士兵不到山腳就離開他們的裝甲車,步行往前。借著炮彈爆炸的火光,他們認出了約西的坦克,接著又發現了約西躺著的那條不深的戰壕。隨後就是嗎啡針、擔架、半履帶式裝甲車、直升飛機和醫院。約西被推進手術室時,他的妻子艾納特設法趕到了醫院。以一種重度蜜月的心情,他對她說:“沒有什麼,用不著擔心,我已徹底檢查過了。我失去的只不過是一條腿!”
約尼上尉,是一支精銳的小分隊的副指揮員。當他聽到無線電傳來要營救約西的消息時,他的分隊恰巧在離特勒沙姆斯約7英里的地方。他迅速同旅長通了電話,要求讓他和他的士兵去完成這個任務。
據以色列一家雜誌介紹說,約尼是他3兄弟中最大的一個,他們3人都自願在這個部隊服役。他們的雙親已離開以色列去美國,父親在那裏任康奈爾大學的歷史教授。在“六五戰爭”中,一顆子彈打中了約尼,把他的肘骨打碎了。他到美國去呆了一年,一面在醫院門疹部治療,一面在哈佛大學的數學系學習。當他的手臂治療結束時,儘管還未完全恢復,他就重返以色列。回到他的特種部隊去。後來他再次旅居美國,繼續在數學上深造,並進一步治療他的手臂。他在贖罪日戰爭爆發之前一個月回到以色列。在戰爭頭兩天,他的部隊在南線作戰,第三天他被調到北線。10月9日,約尼帶領他的小分隊在南線作戰,第三天他被調到北線。10月9日,約尼帶領他的小分隊追擊和消滅了他們防線以內降落的40多名敘利亞突擊隊員。接著他們同第七旅一起向前推進,深入到敘利亞境內。
作為國防部長,達揚對他的官兵們十分讚賞,他說:“我們的部隊幾乎所有的官兵都是志願參軍的,身體都是最棒的,並且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身上所共有的氣質,與其說是在軍事方面,不如說是在人的意識和猶太複國主義意識的方面。……他們這些年輕人,對猶太人的命運和我們的力量抱著熾熱的信念並決心要實現它,他們時刻準備去執行最困難和最危險的任務。”
幾乎就在約民小分隊搶救西約中校的同時,以色列第七旅的一個24人的偵察小分隊,去營救另一輛被擊中的坦克乘員時,歸途中遇上敘利亞的火箭炮伏擊,但順利地通過了。他們把救回來的乘員安置好以後,要求再回去解決那支敘利亞的伏擊部隊。結果在交戰中全部犧牲了。對此,達揚十分惋惜地說:“對一次畢竟是可打可不打的軍事行動說來,這是一個重大的代價。事後看來,這次作戰是毫無必要的。但打仗不像開雜貨店,什麼東西都可以稱一稱、量一量。”
在這次贖罪日戰爭中,敵對雙方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動員。埃及和敘利亞的廣大人民掀起了支援前線的熱潮。在埃及,許多青年踴躍報名上前線參加戰鬥,成千上萬的人志願為前線受傷的官兵獻血。在敘利亞,由工人、農民、學生等組成的民防部隊,活躍在首都大馬士革和全國各地。他們一面堅持生產和工作,一面積極參加修築工事,帶著武器準備隨時投入戰鬥。許多少年也參加了民防部隊。當敵人空襲時,他們馬上趕到現場搶救傷員,或去捕捉被擊落的空中飛行員。
在埃及、敘利亞軍民和巴勒斯坦遊擊隊的沉重打擊下,以色列為了改變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企圖先穩住敘以戰線,解除對以色列本的威脅,然後集中力量對付埃及。從10月9日起,以色列在敘以前線集中了15個旅的兵力和1000輛坦克,在空軍主力的掩護下,對敘軍進行瘋狂反撲。經過激烈戰鬥,10日黃昏,以軍突破敘軍陣地。次日,沿公路向大馬士革進犯。至13日,以軍進犯到離大馬士革34公里的薩薩附近。這時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趾高氣揚,吹噓要在24小時內打下大馬士革。但是,敘軍在伊拉克、約旦、沙烏地阿拉伯和摩洛哥等國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的有力支援下,展開了激烈的阻擊戰,制止了以軍推進,粉碎了它企圖侵佔大馬士革的計劃。
10月16日至19日,敘利亞、約旦、伊拉克和沙持阿拉伯4支部隊,在納賽吉地區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在戈蘭高地雙方進行了激烈爭奪。10月22日10時,以軍奪回了赫爾蒙山哨所。這個哨所是以色列的“眼睛”,是無論付出多大犧牲也要奪回的地方。這一天,以色列和約旦接受了聯合國的停戰協議。敘利亞於第二天,即10月23日也接受了這個決議。至此,戰鬥停止了。
在戈蘭高地戰役中,敘利亞損失坦克1150輛,傷亡3500人,被俘350人。以色列損失坦克250輛,傷亡3225人,被俘65人。
美蘇的斡旋與爭奪: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71622253[/img]
十月戰爭”爆發後,埃及總統薩達特曾召見蘇聯駐開羅大使維諾格拉多夫,向他表示埃及再也不能容忍以色列的侵略行動。薩達特指出:“我們可能被迫很快採取行動。”他要維諾格拉多夫轉告勃列日涅夫:“蘇埃條約不久就要受到一次真正的實際考驗。”
蘇聯知道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即將發動一次反侵略戰爭,在10月4、5兩日,從埃及和敘利亞撤走它的非軍事人員及其家屬,並且故意大聲張揚。原來停泊在塞得港和亞歷山大港的蘇聯軍艦也奉命駛往公海。這些都無異告訴以色列,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將對它採取行動。
10月6日上午,基辛格接到美國駐以色列大使肯尼思·基廷來電說,梅厄要他轉告,以色列已掌握埃及和敘利亞將在幾小時內發起進攻的情報,要求美國運用影響,阻止事態發展。基辛格從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樓證實了以色列這一說法的可靠性後,向正在比斯坎島度假的尼克松彙報。基辛格根據尼克松的批示,先打電話給埃及和以色列的外長,勸告雙方克制,接著又打電話給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要蘇聯“竭盡一切力量制止埃及和敘利亞”。
多勃雷寧向蘇聯政府彙報後告訴基辛格,蘇聯同意美國的意見,並將據此行動。到了下午1時35分,蘇聯駐埃及大使打電話給埃及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哈菲茲·伊斯梅爾,詢問是否可以會見薩達特。薩達特估計蘇聯大使可能是為阻止埃及反擊以色列侵略而來,而這時離預定的反擊時間已不到半小時了,決定拒絕接見,從而避免了蘇聯的再一次干擾。
然而就在那天晚上,戰爭爆發6個小時後,蘇聯駐埃及大使緊急要求埃及總統同意在48小時內停火。薩達特予以拒絕,他說,在主要目標未達到之前,他不想聽到“停火”二字。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裏,蘇聯仍然認為埃及最終要失敗,一個勁地促使薩達特同意停火。薩達特仍然拒絕。不僅如此,他還要求蘇聯趕緊給他提供一些新型坦克。因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何一次都大——正在西奈展開。到西奈之戰結束時,大概有數千輛坦克投入了戰鬥。
開始時,國際上儘是很難相信埃及人能戰勝以色列的報道和議論。但從第三天起,每個人都清楚了:以色列處於嚴重困境。戰爭的頭3天,以色列在敘利亞和埃及前線損失了1/3的空軍。敘利亞人在戈蘭高地取得了新的進展。埃及人在西奈重創了以色列精銳的坦克部隊,埃及的坦克損失也不小。形勢的發展大大地有利於埃及人。對此,以色列國防部長麻摩西·達揚大為震驚,公開宣稱,埃及人通往特拉維夫的道路暢通無阻。情緒低沉的達揚曾提出辭呈,但果爾達·梅厄總理沒有接受。後來她回憶說:“十月戰爭”頭幾天,“在我的經歷中,近乎是一場災難、一場惡夢,它將使我永生不忘”。
戰爭爆發後,尼克松為了維持中東“不戰不和”的局面,責成基辛格“同所有有關方面接觸,並敦促他們盡一切力量結束戰事”。基辛格打電話給埃及外交部長扎耶特威脅說,如果戰鬥不儘快停止的話,事態可能無法控制,並將以以色列取得勝利而結束。他還要多勃雷寧轉告蘇聯政府,不要“採取構成威脅緩和的不負責任的行動”。與此同時,美國命令第六艦隊派攻擊型航空母艦“獨立號”和3艘驅逐艦駛往地中海克裏特島海面,進行武力示威。
10月7日,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真理報》發表評論,提出“必須在眾所週知的聯合國安理會和大會決議的基礎上,從政治上解決衝突”。勃列日涅夫在給尼克松的一份電報中,表示蘇聯“同美國一樣希望限制中東衝突”。但是,當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在軍事上節節勝利,已經打出一派大好形勢時,蘇聯就改變手法,竭力做出支援和聲援阿拉伯國家的姿態。蘇聯駐阿爾及利亞大使把勃列日涅夫的信件遞交給阿爾及利亞革命委員會主席布邁丁,力促阿爾及利亞“利用他們擁有的一切手段,採取一切必要的行動,支援敘利亞和埃及進行以色列侵略者強加於它們的艱苦鬥爭”。從10月10日起,蘇聯進一步向埃敘利亞實施緊急空運計劃。當天至少有80架蘇制安—12型運輸機裝載地對空導彈、反坦克火箭和其他軍用物資運達敘利亞。
隨後,蘇聯又通過海運提供軍火。蘇聯政府還要求駐中東地區所有大使向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轉達勃列日涅夫的口信,說什麼“不要讓埃及和敘利亞單獨作戰,要用你們的一切手段援助它們。我們方面,我們要向他們提供各種援助”。
以色列統治集團內部,由於巴列夫防線的失守和戰爭的失利,發生激烈的爭吵。國防部長達揚責怪後勤工作沒有做好,說坦克的彈藥快要用盡,軍服特別是冬內衣嚴重短缺。司法部隊夏皮羅則要求國防部長辭職並承擔戰敗的責任。梅厄憂心忡忡,手足無措,她在10月12日寫信給尼克松總統要求美國提供“緊急援助”。美國認為戰爭如果以以色列的失敗或削弱而告終,蘇聯就將成為阿拉伯世界永久的主宰勢力,從而危及美國在中東的根本利益。尼克松和基辛格都以為,現在對他們來說,“不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而是華盛頓和克里姆林宮之意志的考驗……俄國的大炮決不允許勝過美國的大炮”。
10月13日,尼克松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決定立即向以色列大規模運送軍事物資。當天下午,67架C—5A型軍用運輸機裝載大批軍火空運以色列。40多架原屬美軍庫存裝備的鬼怪式飛機也抽調出來,由美國飛行員駕駛直飛以色列。美國國防部長施萊辛格說:“我們是根據蘇聯人給了阿拉伯人什麼來規定我們應提供什麼武器的,我們希望力量平衡。”16日,美國還派出2000名海軍陸戰隊加強地中海的第六艦隊。
在美國的軍事威脅下,蘇聯想通過南斯拉伕總統鐵托勸說薩達特停火。他氣勢洶洶地責問薩達特,為什麼要把這場戰爭選擇在對蘇聯外交關係至關重要的時刻進行。薩達特回答說:“我不是蘇聯的主席,而是埃及的總統。”“我們是在認為對埃及而不是對莫斯科最有利的時刻採取行動的。”
柯西金接著又大肆恐嚇,聲言如果戰爭繼續下去,交戰雙方對武器的需要量加速增長,這就使供應武器的兩個超級大國有捲入衝突的危險。他提出了一個停火方案,但又不肯對強迫以色列撤出西奈作出任何保證。柯西金在開羅訪問4天,會談5天,沒有取得任何結果。
柯西金提出的停火方案主要內容是:第一,雙方停火,以色列在兩個月的期限內撤出佔領區;關於有利於以色列邊界的修改,可以討論。第二,由聯合國武裝部隊監督停戰線。第三,和平談判所確定的邊界由美國和蘇聯予以共同保證。
蘇聯積極策劃停火,正適應以色列的迫切需要。以色列在阿拉伯國家和人民的沉重打擊下,內外交困,日子很不好過。它總共不過330多萬人口,其中猶太人約佔280多萬,根本無法在一場戰爭中較長期地支援下去。為了增加兵源,以色列不得不把徵兵年齡上限從45歲改為50歲。戰爭中大量的物資消耗,造成以色列的財政嚴重困難。它決定徵收戰時特稅,廣大人民怨聲載道。
以色列在國際上的處境也十分孤立。戰爭爆發後,它遭到全世界主持正義的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嚴厲譴責,有20多個國家相繼同它斷絕外交關係。西歐和日本出於對中東石油供應的關切,同它的關係也趨向冷淡。這些事實清楚地表明,如果戰爭繼續下去,以色列將進一步陷入被動局面,甚至面臨絕境。以色列於是抓緊蘇聯兜售停火提供的喘息機會,出其不意地對埃軍進行瘋狂反撲。
在華盛頓,以色列最堅決的支援者美國政府開始擔心出現最壞的局面。戰爭爆發後的第四天,西奈戰爭還在進行,華盛頓接到以色列的應急要求,要400輛坦克彌補其損失。與此同時,尼松政府得到美國軍方情報說,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節節失利。當以色列方面的戰況惡化的時候,美國官員們,特別是國務卿基辛格便著手策劃停火了。首先基辛格要求以10月6日戰爭爆發前的界線為基礎,實行停火;後來,當他看到以色列瀕臨失敗時,他呼籲在10月13日戰線基礎上實現停火。那條戰線表明瞭埃及在戰爭的第一週取得的成果。然而薩達特拒絕接受停火,除非以色列同意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阿拉伯領土撤出。
且說以色列初戰受挫之後,利用美蘇斡旋停火的機會,重整旗鼓。為避免兩面受敵,首先向敘利亞發動猛攻,使敘軍遭受重大損失。與此同時,他們對埃及的軍事設施和靠近蘇伊士運河兩岸的城市進行狂轟濫炸。以色列坦克和步兵穿過西奈的埃及防線,跨越到蘇伊士運河西岸。當這支以色列的先頭部隊緩慢推進時,一些埃及軍人勸說薩達特自東岸撤軍以保護埃及城鎮。薩達特不同意。他深信埃及能阻截以色列軍隊的延伸,並使越過運河的以色列軍最終陷入羅網。但是,不論怎麼說,以色列至少是成功地攪亂了整個軍事形勢。
從10月14日起,以色列依靠美國源源不斷的軍火補充,在西奈前線集結大量兵力,組成3個旅群,對埃及軍隊展開正面攻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坦克戰是地面戰鬥的主要形式。14日早晨,埃以雙方在運河東岸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坦克會戰,雙方投入的坦克數量超過1600輛。據西方通訊社報道,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
為了迎擊以色列的進攻,10月14日這天早晨,開羅電臺廣播道:“在真主的慈悲和同情下,今晨6時,我們的武裝部隊根據計劃,開始向東進攻。……我們的裝甲和機械化部隊全線勝利前進。”這是埃及的拂曉進攻。在進攻之前,先由炮兵進行了90分鐘的炮擊。正如以色列方面所料,埃及出來求戰了。也正如以色列前線指揮官戈南和巴列夫半軍所預見,這使得以色列坦克手有了他們一直在尋找中的目標。
這次進攻並不是在相隔一段平靜時期之後開始的,因為自從開戰第一天起,戰事就沒有停止過。但這時候埃及軍力已得到大規模加強。3天以來,部隊和坦克通過浮橋不斷地開到運河東岸。據軍事觀察家估計,在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的3天之中,又有500輛坦克跨過蘇伊士運河駛到西奈半島,埃及在戰場上的坦克總數增至1000輛以上。同時,以色列坦克通過西奈半島各出口西駛,它們的數目也隨著敘利亞威脅的下降而日漸增多。
到了10月13日星期六下午,部署在吉迪、密特拉兩山口以西地區的以色列軍隊,可以看到沿著運河河岸,掀起一片塵煙,從蘇伊士市向北移動。埃及進攻的中心看來在湖泊地帶。這場坦克大戰,比起1942年10月在開羅200英里外進行的“阿拉明戰役”的坦克數目還要多,據西方通訊社報道,埃以雙方出動的坦克在2000輛以上。
由於坦克一直被認為是騎兵的“接班人”,因此一般人認為,坦克戰是騎兵戰術和老式海軍戰術的結合,一隊隊坦克駛過沙漠,把身子橫過來,用炮火轟擊敵方。
埃及坦克部隊拂曉發動進攻,天色還黑的時候便已出去。這樣,東邊的光亮,就會把出現在天際的以色列坦克的黑影映照出來。現場的景像是不難想像的:幾百輛坦克隆隆前進,在沙漠中場起陣陣砂塵;有時疾馳,每小時20英里,有時在危險地帶緩緩爬行;鋼鐵履帶軋軋作響,600馬力引擎轟鳴,渾身是汗的駕駛員吃力地調換排擋;偶爾有一聲炮聲,那是指揮坦克發現以色列坦克蹤影時發射的冷炮。激戰開始了,不時有炮彈擊中裝甲鋼板的巨響,駕駛員們從一輛輛被打壞的坦克中跳出,被炸得癱瘓的坦克燃起熊熊大火,陣陣油煙卷著砂塵沖天而起……
一名以色列坦克指揮官在戰後回憶說:“在10分鐘內,我們擊毀了20輛坦克。當埃及第一批攻擊坦克穿過一個谷地,爬上我們南邊的一個高地,我們的部隊在高地上迎戰。經過雙方一個多小時的廝殺,我們把他們首批進攻的坦克消滅了。”
“其後,沉寂了片刻。埃及方面開始炮轟,再沉寂。緊接著,第二批攻擊坦克駛過來了。一共有145輛坦克,等他們駛進射程之內,我率領全部力量迎擊。”這位以色列坦克軍官繼續說,“埃及方面打算用炮兵支援坦克。我們消滅了坦克之後,開始轟擊他們的炮隊。”
以色列官方宣稱,在10月14日這一天,以軍共擊毀了埃及250輛坦克,其中,大部分是在頭一兩個鐘頭的戰鬥中擊毀的。到了當時時間上午7時,以色列軍事發言人聲稱,攻擊已被“遏止”。
在坦克大戰的第二天,10月15日,以色列根據美國間諜衛星和高空偵察機提供的情報,向埃及第二、第三軍團防衛薄弱的防線結合部派出一支裝甲先遣隊。他們身穿埃軍制服,口操阿拉伯語,喬裝成前線調防的埃軍,駕駛“六五戰爭”中繳獲的13輛T—54、T—55型坦克,在大苦湖以北地區偷渡運河,突入西岸,隱蔽在德維斯瓦果園林中。第二天,以色列增調後續部隊,擴大突破口。
10月17日,以軍在渡河地點建立橋頭堡,並架起浮橋。竄入西岸的以軍從18日起進犯埃軍陣地,破壞埃軍交通線和通訊聯合,摧毀埃軍許多防空導彈發射場和炮兵陣地,使埃軍在運河中段的防空火力配係陷於癱瘓,從而掌握了這一地區的制空權。埃軍緊急調動後備部隊進行圍殲,河東陣地上的埃軍大炮也掉頭猛烈轟擊。以色列這支裝甲先遣部隊受到重大傷亡。但是,以軍繼續大力增援,到19日晚上,突入運河西岸的以色列部隊已增加到4個坦克旅、1個機械化旅和1個傘兵旅。
蘇聯對阿拉伯人民的鬥爭完全採取了機會主義的態度。當戰局發展對埃及不利,又兜售停火把戲,向埃及施加強大壓力。當以軍竄到蘇伊士運河西岸,深入埃及腹地,埃及人民的反侵略戰鬥處於緊要關頭之際,蘇聯不僅沒有向埃及提供新的武器,而且連原應在10月6日前運到的武器,也突然停止運送。埃及空軍中蘇制直升飛機竟有一半由於缺乏配件而不能起飛,而這些配件只要用一架普通客機運來兩箱就足夠了。埃及軍隊急需坦克打擊以軍,阿爾及利亞為此已付了1億美元的現匯,蘇聯仍拒絕供應。蘇聯還凍結了對埃及的非軍事援助,甚至向埃及逼債,索取8000萬美元的利息。
另一方面,蘇聯卻向以色列提供它所迫切需要的人力。據以色列官方統計,從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中,蘇聯猶太人移居以色列共10330人,而在1973年1年內就達33600人。其中發生戰爭的10月份,有3660人,創蘇聯歷史上猶太移民數的最高月紀錄。有些蘇聯移民一到以色列,就分配到部隊服役,充實了以色列的軍力。
埃及政府和人民堅決頂住了蘇聯的壓力,在缺乏有效武器的情況下,及是地從其他阿拉伯國家取得了軍火支援和補充,阻止了以色列侵略軍在運河西岸的進攻。
10月19日,柯西金從開羅回到莫斯科。蘇聯鋻於策劃就地停火不成,決定撇開埃及,單獨和美國談判,達成一個停火協議,然後再強加給埃及。當天,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向基辛格轉達勃列日涅夫邀請他在幾小時內飛往莫斯科。同一天,美國總統尼克松向美國國會提出一項咨文,在所謂“保持(中東地區的)力量平衡並從而獲得穩定”的藉口下,要求向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緊急安全援助”,妄圖通過加緊對以色列的支援,使它在軍事上取得優勢,以增加同蘇聯談判時討價還價的籌碼。
10月20日淩晨2時,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蘇聯駐美大使阿納托夫·多勃雷寧陪同下,前往醫科。基辛格是秘密離開華盛頓的,但飛機起飛不久白宮就宣佈,尼克松總統派基辛格博士“去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直接商討如何結束中東的敵對行動”。
“在旅途中以及正式談判開始之前,我的緊張心情暫時緩和下來,不再擔心蘇聯人會利用阿拉伯人的激烈情緒來掀起一場反美運動了。”基辛格在回憶錄中宇航局道,“但那天下午,沙烏地阿拉伯突然宣佈,它和其他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對美國實行全面的石油禁運。這使我隱約感到將會出現另一種危險局面。”
“我曾經告訴多勃雷寧,”基辛格說,“在長途飛行橫越幾個氣候帶之後我從不立即進行談判,在莫斯科時間星期天上午之前(即36個多小時之後)我不準備開始會談。我和他都明白,在這段時間內,戰局發展只會對我們有利。我曾一再告訴以色列大使西姆查·迪尼茨,要他轉告以色列,一定要把仗打好,因為我們談判停火的建議最多拖不過48小時。(最後證明,我的莫斯科之行使這段時間增加了一倍)”
在旅途中基辛格收到迪尼茨大使的兩份報告。兩份報告都如實地報告了以色列軍隊的進展情況。報告表明,以色列人確已了解到停火迫在眉睫,但又暗示,不管在莫斯科的談判情況如何,以色列部隊由於過分疲憊將會限制它繼續前進。迪尼茨在報告中說:
“我們的一切行動都必須考慮到停火(或就地停火)很快就要來臨的可能性。當停火生效時,我們應當控制一條具有政治和軍事意義的戰線。我們的部隊必鬚髮揮頑強的戰鬥精神才能繼續推進。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自10月6日以來他們幾乎是邊疆不斷地進行著艱苦的戰鬥。”
迪尼茨的第二份報告肯定,以色列部隊已切斷開羅至蘇伊士城的公路,但預料埃及人會努力重新打通這條公路。埃及越過蘇伊士運河的部隊號稱有兩個集團軍,第一個集團軍約有35000人。第二集團軍控制著運河北段,第三集團軍部署在南段,正對著蘇伊士城。如果以色列已切斷開羅至蘇伊士城的公路,那末第三集團軍實際上已經被包圍了。
基辛格在飛機上看了這兩分報告後,立即回電在白宮的布倫特·斯考克辦夫特。電示如下:
“我要特別強調,必須儘快地讓我全面了解戰鬥進行的情況。我需要精確的估計,而且要快,要隨時報告。
“迪尼茨必須——我重說一遍,必須——一天至少三次向你彙報,並且必須立即把這些彙報轉來。告訴他,要他立即把聯絡系統建立起來,如果還沒有這樣做的話。這些報告必須核對清楚。
“如果我不能全面了解最新情況並確切知道戰場上的情況,就難免要犯錯誤。”
飛機快到莫斯科了,這時基辛格感到他的談判地位是十分有利的。以色列似乎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出乎意料,他接到尼克松的一封電報,信心突然發生了動搖。基辛格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們在飛赴莫斯科的途中,哪知道10月20日這一天竟是決定總統命運的一天。國內發生了那個被稱為‘星期六夜晚大屠殺’的戲劇性事件。我們全被蒙在鼓裏:特別檢查官阿奇博解剖學德·考克斯拒絕接受經過參議員約翰·斯坦尼斯檢查的尼克松的錄音帶摘要;他要求交出錄音帶的原件。尼克松提出另一個建議,要交出錄音帶,他得放棄調閱其他文件的權利,但也遭到他的拒絕。尼克人參被迫攤牌,把考克斯解職。這樣一來,司法部長埃利奧特·理查森和司法部副部長威廉·拉克爾肖斯也都相繼辭職。”
然而,基辛格到莫斯科後,實際情況卻比他所預料的“順利”。開始是斯考克羅夫特發來的急電,轉述尼克松想通過蘇聯駐華盛頓大使館立即轉交勃列日涅夫的信件的初稿。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尼克松授予基辛格“全權”,信內還提到“在你們商談的過程中,他(基辛格)所做的承諾將得到我的全力支援”。尼克松的信還向勃列日涅夫作如下的呼籲:
“我們兩人要堅定地承諾,為實現該目標(持久和平)貢獻我們的全部力量,並成為該地區我們各自朋友的堅強的有說服力的領導。我將致電基辛格博士,要他口頭向你轉達我個人有關這方面的堅定的承諾。”
蘇聯領導人一看到信,喜出望外,他們立即拍板定案就說明瞭這一點。在幾小時之內,勃列日涅夫的復信就到華盛頓。信中說:“完全像你說的那樣,我理解基辛格博士是你所充分信任的最親密的同事。這次也將代表你講話,並理解在我們同他商談的過程中他所作的承諾,將得到你的全力支援。”勃列日涅夫也照樣不拘禮儀地親筆附加了一句話:“勃列日涅夫夫人感謝你們的問候,並同我一起向尼克松夫人和你致以最親切的問題。”
“歷史將會證明我不曾多次拒絕授權。”基辛格說,“但這一次使我十分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說明授予‘全權’只能束縛談判的靈活性,而不是增加談判的靈活性。”
“現在立即結束戰爭更有必要了,不然的話,我們國內的政局激變就有可能為蘇聯人所利用。”基辛格在回憶錄中說,“因此,我堅決按照我出發前由尼克松批准的有限計劃去辦。勃列日涅夫也急於要求停火,因而尼克松的信裏對我有什麼批示也無暇深究了。”
就這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背著阿拉伯國家和人民進行緊張的政治交易,于10月21日晚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一項關於中東問題的聯合提案。它的主要內容是:
——要求現在戰鬥的一切方面,在它們目前佔領的陣地上立即停止一切射擊並終止所有的軍事活動,至遲不得超過本決定通過後12小時。
——要求各有關方面于停火後立即開始執行安全理事會第242號決議的所有部分。
——各有關方面于停火時起,在適當方面主持下,立即同時開始談判,目的是在中東建立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10月22日淩晨,安理會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操縱下,未經各成員國充分協商,就強行通過這一決議草案,即第338號決議。這一決議既不對以色列的侵略作任何譴責,也沒有明確規定以色列必須從侵佔的阿拉伯國家領土上無條件地全部撤走,更只字不提恢復巴勒斯進人民的民族權利,卻竭力壓騙阿拉伯國家在12小時內放下武器,停止戰鬥。這實際上是把“不戰不和”的局面重新加在阿拉伯人民頭上。
為了促使埃及接受,蘇聯駐埃及大使維諾格拉多夫在10月21日方案出籠後,三次求見薩達特。在當晚一次會見時,轉交了勃列日涅夫的一封信。信中保證以色列在停火後完全撤出一切被佔領的土地,回到“六五戰爭”以前的經過一些小的修改的邊界,逼迫薩達特接受停火。22日晚7時,埃及接受了安理會“就地停火”的決議。
敘利亞也是在同蘇聯接觸後,被迫於10月24日宣佈接受“就地停火”。敘利亞全國進步陣線中央領導機構當天發表聲明,敘利亞“決定在下述基礎上接受安理會決議,這個基礎就是:安理會決議意味著以色列從1967年6月以及在這以後佔領的阿拉伯土地上撤走其全部軍隊,並且保證巴勒斯坦人民的權利。”
安理會的“就地停火”決議遭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堅決反對。10月22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在貝魯特宣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拒絕聯合國安理會當天通過的這個決議,表示為了恢復巴勒斯坦的民族權利,巴勒斯坦人民將繼續戰鬥到底。
美蘇炮製的這個決議受到以色列的歡迎。以色列當局10月22日發表聲明說,它同意根據安理會通過的美蘇提案實施停火,同時揚言“軍事部隊將保留在實施停火時所佔據的陣地上”。以色列總理梅厄在23日的電視講話中公然揚言:以色列在接受安理會停火決議的同時,“將堅持不會退到1967年6月4日的邊界線”。以色列在接受“就地停火”決議的當天,就在蘇伊士運河東西兩岸和戈蘭高地發動了新的進攻,侵佔了更多的埃及和敘利亞土地。
由於以以列在“就地停火”決議的掩護下,繼續侵略阿拉伯國家,聯合國安理會應埃及要求,于10月23日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本來預定中午12時開始,但是美蘇兩國代表幕後交易尚未談妥,推遲到下午4時35分才開始。美蘇聯合提出了一個所謂監督中東停火的決詭計草案,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採取措施,立即派遣聯合國觀察員監督以色列部隊和動脈部隊停火,併為此目的使用聯合國目前在中東的人員,首先使用目前在開羅的人員”。蘇聯代表在這一決議草案尚未發給安理會各成員國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地強要會議通過。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71613201[/img]
在開羅,蘇聯埃及大使將這項決議草案拿給薩達特看。薩達特指出,草案沒有要求以色列撤回到10月22日第一次停火時的界線,因而聽任以色列佔據了由於違反停火而奪到的地盤。蘇聯大使竟說現在修改會把問題搞得複雜化。他恫嚇說:“總統先生,那末,你是否希望我們投票否決它呢?”埃及只好被迫接受了這個決議草案。
蘇聯本來就盤算著如何利用阿拉伯國家的暫時困難,通過“監督停火”,把軍隊開進中東,擴大蘇聯在中東的影響。在“監督停火”的決議草案強加給安理會以前,就有一些蘇聯陸軍和後勤部隊處於戒備狀態。10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討論以色列新的侵略行動時,埃及外交部長扎耶特提出要求美蘇派出部隊監督中東停火。這正符合蘇聯出兵中東的企圖。蘇聯代表馬立克立即表示,埃及的要求“無疑是正當的和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的”;10月25日,馬立克又表示,蘇聯對此是採取積極態度的。但美國代表斯卡利堅決反對。斯卡利表示當前“並不是大國捲入、通過派遣武裝部隊就能有助於產生和平條件的時機”。美國白宮發言人沃倫也在當天公開宣佈:“美國反對的原因是防止蘇聯重返埃及,恢復和加強同它爭霸中東的地位。
然而,蘇聯決心進行賭博,就在10月25日這天晚上,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在電話中向基辛格口述勃列日涅夫給尼克松的一封“十萬火急”的信件,信中表示由蘇美派遣部隊到埃及,並說:“如果你覺得在這件事上不能同我們共同行動,那麼我們就面臨有必要緊急考慮單方面採取適當步驟的問題。”這時蘇聯政府實際上已作出緊急決定,命令軍隊處於局部動員狀態,並集中一定的兵力,準備開赴埃及。
為此,蘇美關係驟然緊張。尼克松說:“這是古巴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他要國家安全委員會採取一切可以確保“安全”的措施。10月25日深夜11時,基辛格以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身份在白宮地下“情況室”緊急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會議,出席的有國防部長施萊辛格、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爾、新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科爾比等人。會上研究了勃列日涅夫的來信,一致認為此信調子“生硬”、“粗暴”、“使人難以想像”。同時分析了有關蘇聯集結兵力的情報:又有4個蘇聯空降師處於戒備狀態,總數達到了7個空降師,約50000人,其中一個師已進入更高一級的戒備狀態,隨時可以開始行動;地中海的蘇聯艦隻已增至85艘,東地中海出現了7艘蘇聯登陸艇,還有兩艘載有運兵直升飛機的艦隻;蘇聯在本土南部設立了空降部隊指揮所;10多架安—22型運輸機正在飛往開羅,有可能是蘇聯大規模空運部隊的前奏。
鋻於蘇聯軍隊調動情況,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決定,美國海陸空三軍,不論是常規部隊還是核部隊,立即處於戒備狀態。11時半,施萊辛格下令大部分美軍進入“三級戒備”,即取消官兵的一切假期,部隊集中待命。10月25日淩晨,美國全球武裝部隊220余萬人,包括核打擊力量、戰略空軍司令部,全部進入三級戒備,其中地中海的第六艦隊等還進入二級戒備。航空母艦“肯尼迪”號載著鬼怪式飛機從大西洋駛往地中海。一向被視為美國“迅速反擊力量”的15000人的第八十二空運師,奉命準備在25日早晨6時出動。
在中東,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繼1962年加勒比海危機和1967年“六五戰爭”後,又一次劍拔弩張,形勢頓時緊張起來。局勢發展到一觸即發的地步。後來,蘇聯和以前兩次一樣,首先軟了下來。美國宣佈武裝部隊進入戒備狀態後幾小時,蘇聯就通知聯合國,它不堅持派部隊到中東去了。
在10月25日的安理會會議上,通過了幾內亞等8國聯合提出的一項決議草案,決定成立一支除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外的聯合國會員國組成的聯合國緊急部隊,派往中東監督停火。10月27日,安理會通過聯合國秘書長瓦解剖學德海姆為建立一支緊急部隊提出的報告。報告規定這支部隊總人數為7000人,並任命芬蘭的恩肖·西拉斯沃少將為緊急部隊的臨時司令。至此,兩個超級大國在聯合國出兵中東問題上爭吵的醜劇才告收場。
這次戰爭,以色列傷亡2800人、埃及5000人、敘利亞3000人、其他阿拉伯國家500人;以軍損失坦克850輛、埃軍1000輛、敘軍1000輛、其他阿拉伯國家200輛;以軍損失飛機110架、埃軍260架、敘軍130余架、其他阿拉伯國家50余架。
此次戰爭,埃、敘經週密準備對以實施戰略突襲,通過兩線夾擊首戰告捷,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阿拉伯國家的民心士氣。雖然埃軍在戰場上逐步陷入被動,但停戰時終於在運河東岸佔據兩段狹長的灘頭陣地,達到了為以後通過政治談判收復全部失地創造條件的戰略目的。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遊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81020301[/img]
戰爭背景:
黎以戰爭的起因,總的說來,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謀求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政權,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遊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遊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鬥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遊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遊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覺得時機以到:首先,英阿馬島戰爭爆發,成為國際上關注的焦點;其次,兩伊戰爭繼續進行,兩國無暇他顧,支援伊朗和支援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內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戰爭中可能支援和配合巴解的敘利亞國內形勢不穩定,且巴、敘間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內的親以勢力——基督教武裝;第五,歸還西奈半島後,埃、以已達成和解,埃及不會介入戰爭。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81014411[/img]
各方軍事力量: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81020302[/img]
一、黎巴嫩境內的武裝力量
1、巴解武裝力量
巴解武裝力量主要是巴解遊擊隊,共約2.5萬人(其中野戰部隊6000人),編為50個營,坦克300輛,裝甲車300輛及各種火炮1100門。
主要兵力分佈:貝魯特西區約6000人,南部各據點共約8000人,貝卡谷地約5000人,其餘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遊擊隊在黎南部有400余座倉庫,儲備了大量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2、駐黎巴嫩的敘利亞軍隊
2個裝甲旅、2個機械化步兵旅和1個突擊營及防空部隊,共計30000人。戰爭爆發後,又投入4個旅,使總兵力達到46000人,坦克900輛,裝甲車600輛,飛機350架。
主力部隊部屬在貝卡谷地、傑津地區和舒夫山區。部分兵力駐在貝魯特西區、特裏波利和貝魯特至大馬士革戰略公路沿線主要城鎮。
3、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由法國、荷蘭、挪威、斐濟、尼泊爾的軍隊組成,共7000人,駐守在黎以共同邊界。
4、黎政府軍和各武裝力量
黎政府軍共23700多人,編有1個機械化步兵旅、1個武裝偵察營、9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各種裝甲車輛200余輛、火炮230門。此外,還裝備有“米蘭”、“陶”式反坦克導彈。主要駐守在貝魯特東區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區。
黎國內除政府軍外,還有40余支武裝力量,主要有:
(1)穆斯林派武裝 什葉派、德魯茲派、遜尼派,共有脫產武裝人員20000人左右,它們與基督教長槍黨對立。
(2)哈達德民兵 一支親以力量,約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邊界的黎方8—10公里地帶。
(3)基督教長槍黨民兵 由貝希爾.傑馬耶勒領導,有40000余人,駐在貝魯特東區,貝魯特至大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區。
二、以色列軍隊
參戰部隊15個旅,10萬餘人,坦克1500輛,裝甲車1500輛,飛機400架,艦船20余艘。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81016191[/img]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6月4日—13日),以色列發動全面進攻,巴解、敘軍遭沉重打擊,以軍包圍貝魯特西區。
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遊擊隊基地。
6月6日11時,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遊擊隊發動突然進攻。
1、地面部隊的進攻
西路是以軍的主攻方向,先後投入了5個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隊以兩個裝甲旅,有坦克和裝甲車各200輛,從納哈裏亞、魯什哈尼克拉地區出發,在納庫臘、賓特朱拜勒通過哈達德民兵和聯合國部隊控制區,于6日下午包圍了蘇爾,在空降兵和登陸部隊協同下以及黎巴嫩哈達德民兵配合下發起攻城戰鬥,當夜進行巷戰,遭到巴解遊擊隊的頑強抵抗。第二梯隊兩個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機械化旅)于18時進入戰鬥,其中一個旅向東開進,配合中路行動;一個旅向北開進,圍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遊擊隊。8日,以軍第三梯隊進入戰鬥,繼續向北進攻,包圍達穆爾,但在該市以南,距離貝魯特僅19公里的薩阿迪亞地區遭到巴解遊擊隊的頑強抵抗,北進受阻。9日,西路以軍佔領西頓、達穆爾,並以一個營的兵力在哈爾達登陸。巴解武裝在從達穆爾撤退知炸毀了橋梁。10日,以軍共6個旅,3.5萬人,300余輛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從北面配合下,對貝魯特實施大包圍,並輪番轟炸貝魯特西區和南郊國際機場,以軍的艦艇從海上封鎖了貝魯特。巴解大力加強貝魯特西區的防禦,並在國際機場、哈爾達地區擊退以軍進攻,巴解武裝在達穆爾附近擊斃以軍前線總指揮、副總參謀長耶庫蒂爾.亞當少將。11日,以軍主力進抵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另一部分與敘利亞軍隊戰鬥,敘利亞為與巴解協商,在巴解處於極端困難時,按以色列的條件宣佈與以停火,于當地時間12時停火生效。此後,敘、以停停打打,12日,以軍繼續向貝魯特南郊巴解陣地進攻,遭到巴解武裝的頑強抵抗,格林威治時間19時,以、巴停火生效。7個小時後,雙方又開火。13日,以軍進入貝魯特東區,隨即,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把巴解遊擊隊約8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和南部。
中路為助攻方向,以軍第一個梯隊一個旅于6日上午從謝莫拉地區出發,越過哈爾達利,包圍了沙吉夫堡,主力納巴提亞進攻,當日下午,以軍開始強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曉攻克。第二梯隊一個裝甲旅進入戰鬥,在傘兵配合下圍攻納巴提亞,7日9時攻入市內,小股兵力與巴解遊擊隊展開巷戰,主力繼續向北推進,當日前出至傑津地區。在東路以軍配合下,攻佔傑津城後,又兵分兩路,一路向西,參加圍攻扎赫拉尼和賽伊達;一路向北,進攻舒夫地區敘利亞裝甲部隊,在該地與敘利亞軍隊展開一場坦克戰。敘軍損失坦克150輛。9日,以軍在阿因達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佔了阿因達拉,進而控制了貝魯特——大馬士革的公路。
東路為牽制方向,以軍第一梯隊一個裝甲旅,向謝巴發起進攻,爾後,向貝卡谷地發展進攻,牽制和監視該方向,並切斷巴解遊擊隊和敘軍的聯繫。7日,第一梯隊攻佔謝巴後,第二梯隊進入交戰,向哈斯亞巴發起進攻,得手後,在拉西亞、考卡巴等地向敘利亞防禦陣地發起進攻。8日,攻佔拉西亞、考卡巴城鎮後,沿貝卡谷地西側北進,直指貝魯特——大馬士革公路末段,企圖切斷敘軍退路和阻擊增援。10日,以軍同敘軍在卡魯恩湖以東地區激戰,殲滅敘軍一個裝甲旅。9—11日,敘利亞在戰鬥中有損失了坦克約150輛。
2、貝卡谷地的空戰
以色列為奪取制空權,決定對敘利亞設在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進行襲擊,以消滅其防空能力。這也是以軍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貝卡谷地位於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是一塊由南向北的狹長地帶,谷地兩側高山連綿,地勢險要,駐黎敘軍的地面部隊主力部署在這裡。為保護這支部隊免受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從1981年5月開始,在貝卡谷地部署了以薩姆—6導彈為主要裝備的防空部隊。
6月9日下午2時左右,以軍出動96架F—15、F—16戰鬥機進行高空掩護,在E—2C預警機的指揮下,用F—4、A—4攻擊機對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進行了猛烈轟炸。
敘軍得知以軍空襲,從國內各地緊急出動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戰鬥機,雲集貝卡,同以軍展開空戰,由於以軍實施了電子干擾,使敘軍飛機起飛後與地面失去聯絡,防空導彈發射後也失去控制,以軍飛行員素質和裝備都比敘利亞空軍好,在空中處與主動。而敘空軍戰術呆板,且過分依賴地面指揮所指揮,結果在空中被動挨打。第一天空戰結果,以軍摧毀敘利亞防空導彈連陣地19個,擊落敘機29架。10日,以軍又出動92架各型飛機空襲敘軍黎巴嫩指揮所及附近的防空導彈基地,敘軍起飛52架飛機迎戰,結果又被擊落25架,7個防空導彈連被毀。使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經營10餘年,耗資20億美圓的防空體系毀於一旦,而以色列僅損失飛機10架,其中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6架。
以軍僅用了8天時間(6月6日—13日),向前推進了90余公里,佔領黎巴嫩領土約3000千平方公里,摧毀了巴解遊擊隊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滅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繳獲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倉庫,並將巴解總部機關2000人和武裝人員5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及南部,同時,給敘軍以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貝魯特西區,以軍獲勝。
6月14日,以軍經過激戰,控制了國際機場的跑道,16日,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攻佔了控制機場的重要據點——理學院大樓。17日,以軍炮擊國際機場和附近地區,控制了哈迪勒國際機場,進一步壓縮了對巴解總部的包圍。18日,以軍宣佈對被圍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貝魯特,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絕。22日,以軍又對敘軍發起進攻,並佔領了哈姆敦,迫使敘軍後撤,從而嚴密地控制了貝魯特西區。
從6月26日起,以軍繼續加強包圍貝魯特西區的兵力和對敘軍的防禦,至7月18日,包圍貝魯特西區的兵力增加到7個旅約3.5萬人,坦克約700輛,大口徑火炮約710門。試圖以軍事壓力配合政治談判,迫使巴解組織撤離貝魯特西區。
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絕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絕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佔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谷地。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images/181018261[/img]
8月12日,巴解宣佈願意撤出貝魯特西區,從8月21日——9月1日,巴解總部和遊擊隊12000余人,先後由貝魯特西區撤至約旦、伊拉克、突尼西亞、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南葉門和北葉門8個阿拉伯國家;駐貝魯特西區的25000名敘軍士兵也于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貝卡谷地。21——25日,多國部隊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達貝魯特,執行監護巴解和敘軍撤出貝魯特西區的任務。9月10——13日,多國部隊也相繼撤離了黎巴嫩。
9月15日,以軍以黎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遇害為由,進駐貝魯特西區。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9月29日,以軍撤離,有多國和平部隊返回貝魯特西區維持秩序。但大批以軍仍佔據在此。經過長達5個月的談判後,黎以簽定了撤軍協議。但敘利亞、巴解都反對這一協議,協議被廢止。此後,以軍單方面分批從黎撤軍。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鹽鹼地傷亡3000余人,被擊毀坦克100余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余人,損失坦克400余輛,飛機58架。
[img]http://big5.huaxia.com/thjq/zzhg/images/181020313[/img]
中東火藥桶引爆之勢 第六次中東戰爭有多遠:
以色列牛刀殺雞
[img]http://military.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7/24/F2006072414043900509.jpg[/img]
以軍開始在北部地區部署「愛國者」攔截導彈
[img]http://military.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7/24/F2006072414011500498.jpg[/img]
「薩爾-5」型隱身護衛艦在貝魯特外海執行封鎖任務
[img]http://big5.huaxia.com/zt/js/06-034/images/hm020943591.jpg[/img]
以色列地面部隊大舉推進 準備用人質換停火
[img]http://military.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7/14/F2006071410174600605.jpg[/img]
以色列軍隊士兵在以色列北部以黎邊界附近向黎境內發射炮彈。
[img]http://military.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7/14/F2006071410172400604.jpg[/img]
在以色列北部邊境,一門以軍火炮向黎巴嫩境內開火。
[img]http://images.epochhk.com/20060808/a7-1.jpg[/img]
以國的坦克部隊正在準備進入黎巴嫩。
以色列早已習慣了以寡擊眾。自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開始,就一直警惕注視著四週阿拉伯世界的一舉一動。即便黎巴嫩真主黨的襲擊的確「突然」,以色列的反擊卻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在戰事蔓延到黎巴嫩的一週內,除了不時越過邊境落在海法的火箭,以色列基本控制著戰場主動。截至7月18日,儘管付出了數十軍民傷亡的代價,以軍的報復也同樣製造了上百個黎巴嫩家庭悲劇。此外,包括真主黨總部、發電站在內許多目標都被以色列摧毀。以色列向真主黨領袖發出了追緝令,甚至還遷怒於黎政府,把打擊範圍擴大到了黎全境。
其實,以色列早就要尋機打擊真主黨。2000年5月,以色列從黎南部「安全區」撤出軍隊,但這也並未換來以色列所希望的北部安全。真主黨武裝以黎領土薩巴阿農場仍被以色列佔領為由,不時對以色列施以冷槍熱炮。而這次,真主黨主動送上門來正好給了以色列放手大打的機會。
削弱哈馬斯的軍事能力,迫使哈馬斯政府早日垮臺,當然是以色列的主要目標。不過,打擊真主黨,進而實現北部安全絲毫不影響這個目標。對以色列而言,兩線作戰意味著「一石雙鳥」。
畢竟,哈馬斯和真主黨的聯手根本無法同昔日的阿拉伯聯軍相提並論。其實力與以色列相差懸殊,但以色列同樣知道,它無法依靠一兩次軍事行動摧毀哈馬斯和真主黨。這是兩個擁有相當群眾基礎的組織,他們靈活分散,善於打遊擊,況且背後還有敘利亞和伊朗的影子。事實上,戰鬥進程也表明,真主黨武裝的反擊力量不容小視,儘管以色列掌握幾乎全部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但依然無法阻止真主黨不斷發起襲擊,他們甚至擊傷了以色列引以自傲的「薩爾5」導彈護衛艦。
這一次,以色列屬於「反應過度」嗎?也許是吧。奧爾默特領導的前進黨雖然贏得了今年2月的以色列大選,不過他的威信和政治地位都不及前任,有評論說以色列因此進入了一個沒有政治強人的時代。所以,以色列現在的強硬或許也是奧爾默特樹立政治權威的需要。
其實,奧爾默特在7月17日曾發表講話稱,只要真主黨武裝釋放被俘的2名以色列士兵,停止火箭襲擊並且黎巴嫩政府在黎以邊界部署政府軍,戰鬥就可以結束。在這番話裏,奧爾默特說出了以色列的戰略訴求,而且也給結束戰爭留足了迴旋餘地。
「代理戰爭」的幕後
然而,與其說它是以色列與哈馬斯、與真主黨之間的鬥爭,還不如說是美國、以色列與穆斯林激進派別、伊朗、敘利亞等兩個營壘之間的較量。甚至可以把它看成,美國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相互施壓、試探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中東,誰都知道美國是以色列堅不可摧的後盾。他們在對待阿拉伯激進勢力上的政策更是驚人的一致。7月13日,聯合國曾希望提出一項決議,促使以色列停止軍事行動,結果這一決議再次遭到美國的反對。目前,布希急於為其在中東困境尋找出路,以色列此時的行動或許可從西線對伊朗施壓,開闢處理伊朗核問題的第二戰場。因此,美國稱以有權自衛,英國《每日電訊報》就指出,美國把此次衝突看作一次性解決真主黨及其幕後支援者伊朗與敘利亞的機會。
而對伊朗來說,以支援真主黨和哈馬斯,轉移美以對其核問題的關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更何況,真主黨和哈馬斯本就和伊朗、敘利亞淵源頗深。真主黨是伊朗霍梅尼政權一手催生的準軍事組織;而敘利亞雖然2年前從黎巴嫩撤軍但對黎巴嫩境內的激進派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整個中東,儘管什葉派是穆斯林中的少數,不過伊朗卻幾乎集中了超過一半的什葉派穆斯林,而掌握政權的敘利亞阿拉維派和真主黨都屬於什葉派。
事實上,戰事一起,國際社會就在關注敘、伊各種動作。有報道說,伊朗和敘利亞兩國暗中向哈馬斯以及真主黨提供了武器和財政援助,還有報道稱伊朗軍事人員直接介入。但對於這些報道,伊朗則是絕口否認。
第六次中東戰爭?
這輪衝突算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來,中東最嚴重的武裝衝突。以色列目前的作戰行動,無論是規模還是力度都超過了1993年和1996年針對真主黨的打擊行動。
戰火給中東局勢火上澆油,而且也對國際局勢以及能源供應造成影響。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國際原油價格,7月17 日再次反彈至每桶78美元。不過,掌握主動權的美國和以色列,似乎並沒有立刻結束的意思。美國清楚以色列的戰略優勢,暫時表態不急不火,就是讓以好好教訓一下真主黨、哈馬斯、敘利亞和伊朗。
當然,這次戰爭也不至於失控。因為,中東局勢失控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如果哈馬斯、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朗面臨生死抉擇,伊、敘不惜孤注一擲,將最終打亂美在中東和全球的戰略部署,美對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的政策以及反恐戰略都將遭遇極大挑戰。伊拉克教訓也說明,在保持絕對戰略優勢的情況下,軍事打擊一個國家易如反掌,關鍵是如何維持戰後局勢。
所以,儘管主觀上,具有戰略優勢的以色列也許擁有戰爭衝動,但以色列在關鍵時刻不會無視美國警告。大規模地區衝突也不利於缺乏戰略縱深的以色列。因此,奧爾默特多次聲稱停火目標沒有改變。
而從戰略進退考慮,伊、敘陣營當然也不會強硬抗到底,他們也同樣擔心局勢失控,因此在表示強硬姿態的同時也發出停止衝突、和平解決信號,如伊朗原本堅持8月中旬答覆歐盟提出的核問題處理方案,後於7月中旬即表示接受該方案。7 月17日,訪敘的伊朗外長穆塔基敦促以色列和真主黨交換戰俘並實現停火,結束不斷升級的衝突。
最不願戰爭擴大的恐怕是黎巴嫩政府。黎巴嫩儘管國內教派林立,政治上存在親美以、親伊朗敘利亞的強大力量,但黎巴嫩各派珍視近年來的民族和解成果,國內局勢保持了總體穩定和權力平衡。假如黎政府為穩定局勢而拿真主黨開刀、解除其武裝,黎很可能將重演1976年到1990年持續15年內戰的生靈塗炭。
和平進程已死
[img]http://military.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7/24/F2006072414070000512.jpg[/img]
真主黨的AT-3反坦克導彈,
[img]http://military.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7/24/F2006072414031800505.jpg[/img]
真主黨的「喀秋莎」火箭向以色列北部發射
[img]http://big5.huaxia.com/zt/js/06-034/images/hm071348321.jpg[/img]
以色列軍警展示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發射的火箭彈爆炸後的殘片
[img]http://news.bbc.co.uk/olmedia/735000/images/_736694_lebanon300.jpg[/img]
以色列軍車被真主黨火箭炮炸毀
戰爭的最終政治解決仍有可能,中東或世界其他地區並不具備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國際條件。目前不是兩極格局,而是單極格局,美以陣營過於強大,伊敘陣營過於弱小,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國際輿論和呼聲也將是美以見好就收的理由。俄羅斯、德國、義大利、法國、聯合國等均敦促有關方面保持克制,儘快實現停火。黎以衝突也成為八國峰會焦點之一、普京表示應 「盡最大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決衝突。作為黎的前殖民宗主國,法國主張儘快實現停火,一切威脅到黎安全、穩定和主權的軍事行動必須立即停止。
就中東和平而言,巴以和平進程已因近年來巴以持續衝突與仇恨、以的單方面行動、巴以政局變化而死亡,只是巴以以及調停四方(美國、歐盟、俄羅斯、聯合國)沒有正式宣佈而已;敘以談判2000年以來無從談起,黎以之間的談判長期凍結,此次衝突更使得中東和平進程雪上加霜,加劇對立和仇恨。難怪在7月15日的阿盟外長會議上,阿盟秘書長穆薩說, 「中東和平進程已經死亡,恢復和平進程的唯一途徑就是把它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然而,目前的美國政府根本無意也完全顧不上中東和談,重拾和談機制與框架恐怕要等到2008年美國新總統上臺後再行觀察了。
[img]http://world.people.com.cn/mediafile/200711/01/F200711011614029199327301.jpg[/img]
巴勒斯坦兒童等待黎巴嫩士兵的檢查。當日,數十戶巴勒斯坦難民返回巴裡德河難民營。
[img]http://big5.huaxia.com/zt/js/06-034/images/hm100911071.jpg[/img]
難民在廢墟中尋找物品
[img]http://big5.huaxia.com/zt/js/06-034/images/hm210850451.jpg[/img]
約50名法國維和官兵抵達黎巴嫩南部邊境城市納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