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ahue 2012-7-19 00:38
英倫戰獅──克倫威爾
英國,號稱世界上最具紳士風度的政權,也是歐美列強中的最後一個君主國家,它在近代史上所曾取得的成就,遠高於世上其他的國度。所謂「槍桿子出政權」,這一切的輝煌來自於那剽悍的大英帝國正規軍,但奇特的是創建這支常備軍的克倫威爾,卻是傳說和禁忌的代名詞。
史家、電影導演寧願費大量的心力,去研究、宣傳藍斯洛或惡瑟,而忽略掉這位真實存在、叱咤風雲數十載,為日不落帝國軍方奠定雄厚實力的「英軍戰神」。筆者對這位帶點神秘的「護國主」一向有著濃厚興趣,撰寫此文希望能拋磚引玉,尚祈不吝賜教。
獅吼劍橋
克倫威爾,本名奧利佛.克倫威爾,1599年4月25日生於亨丁頓城。父親羅伯特.克倫威爾是一地主,也是位勳爵。母親伊麗伊白‧史都瓦是一傳統的家庭主婦。1616年進入劍橋大學西德尼索塞克斯學院數學系就讀,但一年後就因父喪休學了。日後雖一度復學於「林肯法學院」,不過克倫威爾認為法律太無聊了,不久又再度休學。1628年當選國會議員,經表哥漢普登議員的引見,結識同為表親的國會領袖皮姆,加入反對陣營對抗英王查理一世。1629年國會被查理一世以武力強制解散後,喪失議員職位的克倫威爾只得隱退田園,此時的克倫威爾因為繼承了叔父的遺產,已成了亨丁頓和劍橋二地富甲一方的大地主。
公元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崩駕,因為子嗣故由血緣最近的蘇格蘭王詹姆士即位,號詹姆士一世 ,斯圖亞特王朝正式開始。蘇格蘭皇室和英國本土貴族組成的國會,一直有著血海深仇,詹姆士一世的母親瑪莉女王就是死在英國政府的手上,因此雙方從一開始就衝突不斷。公元1625年詹姆士一世逝世,由其子查理一世接位,局勢更加惡化。公元1639年,因查理一世強迫篤信喀爾文教派的蘇格蘭人改信英國國教,蘇格蘭人民遂起兵叛亂,並進攻英國,查理一世為了籌措戰費,召開已解散11年的國會,不料議員們不但不通過查理一世的決策,還把查理一世質詢得下不了台,惱差成怒的查理一世於是御駕親征,親自率領500名御林軍,包圍國會逮捕皮姆等五位議員領袖,但國會卻將這五位議員藏起來,使查理一世無功而返,事情過後,國會甚至開始號召人民,組織軍隊準備和皇室決一死戰!公元1642年8月,戰爭終於在諾丁罕城爆發,史稱「清教徒革命」。
戰爭的烽火很快燃燒到克倫威爾的家鄉劍橋,克在劍橋大學時書雖讀得不怎麼樣,卻知道校內有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一面珍貴的銀盤。當時查理一世的一支部隊,已奉命來此搜刮劍橋大學的校產、財物,克倫威爾為避免母校遭劫,就帶領當地民兵在劍橋大學校園內,和查理一世的人馬火併。頗富軍事天才的克倫威爾初試啼聲就輕鬆獲勝,而那些民兵則被克氏組訓成一支強悍武力──「鐵騎軍」,日後克氏就以這批劍橋子弟兵為基礎,在英倫三島捲起萬丈風雲。
獅王爭霸
戰爭一開打,英國便分裂成兩半。英國西北部、威爾斯及文夏、康瓦耳二郡是查理一世的地盤,大本營──牛津。效忠查理一世的武士,平日都戴一頂圓錐形的尖帽,帽上的長羽毛聳立在頭的兩邊,髮長垂肩,作戰時騎馬應戰,號稱「騎士黨」。保皇軍的總司令是──林德賽將軍,但他已年老衰邁。真正令人畏懼的查理一世的外孫、騎兵司令──盧柏特將軍,他是德國普法爾斯選帝侯腓特烈五世之子,在三十戰爭中戰功彪炳,不僅精通騎射並擅於海戰,是位難得的虎將。
東南部則是國會軍的根據地,大本營──倫敦。效忠國會的武士,平日戴著鑲白邊的黑帽,頭髮剪短至五分長,號稱「圓顱黨」。國會軍的領袖是戴佛霍克斯將軍,是位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不過他缺乏魄力、謀略,不是位成功的統帥,因此在開戰的前二年,國會軍可說屢戰屢敗,第二大城布里斯托失守,倫敦甚至一度被包圍,所幸在格洛斯特城攻防戰時,軍民背水一戰,才總算暫時阻止了保皇軍的攻勢,穩住危急的戰局。不過真正使國會軍扭轉乾坤的是馬斯頓荒原戰役。
1642年,克倫威爾建立第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不僅攻占整個劍橋郡,並且將鐵騎軍擴增至3,000人,成為國會軍的四大主力部隊之一,也榮升為伊萊國會軍司令,儼然已是一方豪雄。
1643年,國會軍統帥蒙特古將軍,在得到蘇格蘭雷士里將軍率軍援助下,以重兵圍攻由保皇軍據守的約克郡。當時的守將是紐卡斯爾將軍,其手下軍隊皆著白衣,號「白衣軍」,是查理一世一支勁旅。紐卡斯爾並且得到保皇軍第一戰將盧柏特的支援。這場戰役雙方均是精銳盡出,志在必勝。國會軍中新起之星克倫威爾,自然也是奉命參戰。
戰場選在約克城西方7英里的「馬斯頓荒原」。其地東西長1.5英里,南方有一深溝,寬約丈餘。再往南是一座山崗,山上灌木叢生,間雜小片黑麥。風景不算綺麗,卻是武士決鬥激戰最佳場所。國會軍一早就占領小山,蒙特古將軍分成左右中三翼,中路軍是費迪南多.費爾法克斯將軍統率的步兵。對打的是紐卡斯爾率領的白衣軍。左翼是蒙特古的騎兵部隊,對打的是保皇軍戈林將軍手下的騎兵。右翼是克倫威爾的鐵騎軍,對打的就是盧柏特麾下的騎兵。
克倫威爾和盧柏特都是雙方陣營的頭號虎將,手下也都是騎兵,但各自使用的戰術卻大為迥異,盧柏特採用的是瑞典軍隊,累積30年騎兵戰經驗所研發的「雷霆戰術」,將騎兵列成三、四層橫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敵軍,等混戰開始再開槍射擊。但此戰術有一缺點,即「程咬金的三斧頭」,將所有的戰鬥力積聚在首次衝鋒,第一波攻擊後騎兵便四散掠奪、各自為戰,很難收攏再戰。克倫威爾使用的是穩紮穩打的「鐵鍊戰術」,將騎兵排成橫隊,穩步前進。且克倫威爾特別重視紀律,手下的騎兵均訓練到令行禁止,不論戰局多危急,陣勢絕不會混亂。而這一優點,事後證明遠勝於任何的奇謀妙計。
一開戰時,盧柏特騎兵雷霆萬鈞的衝鋒,的確使鐵騎軍陷入苦戰,克倫威爾的脖子也中彈,眼睛甚至暫時失明,所幸在最危急的關頭,得到雷士里將軍的支援,才避免覆滅的危機。撐過第一波衝鋒的克氏,趕緊重整隊伍,發動逆襲,而此時盧柏特的騎兵已零亂四散,面對鐵騎軍的反擊,無法抵抗只得撤退逃命。同時蒙特古和費爾法克斯的戰場均已崩潰,主要將領都各自逃命了,克倫威爾立刻向敵軍主力白衣軍的後方、側方突擊,在天黑前便已徹底反敗為勝,奪得光榮大捷。名不見經傳的克倫威爾,竟一出手就打敗了百戰百勝的盧柏特,克倫威爾也從此成為國會軍的騎兵司令、少壯軍官的代表。
龍爭虎鬥
克倫威爾的野心當然不止於當一位大將,不久以其為首的少壯派,就和元老派將領發生嚴重鬥爭。克倫威爾認為蒙特古等老將,懦弱無能、貽誤戰機,甚至常對查理一世網開一面;蒙特古則批評克氏霸氣過重,危及和蘇格蘭之間的同盟。最後國會由議員塔特出面,提出「自制條令」,將所有具議員身分的將領解職,並大規模重整軍隊,一時間戴佛霍克斯、蒙特古、克倫威爾都失去軍職,新國會軍總司令由費爾法克斯擔任。但費爾法克斯並無領袖才能,少壯軍官依然以克倫威爾馬首是瞻,因此組訓新軍實權反倒落入克氏之手。
克倫威爾組訓的新軍共2萬2,000人,包括步兵1萬4,400名、騎兵7,600名。每位騎兵除刀劍外,還配備兩把手槍。另有1個龍騎兵團,有1,000人,以滑膛步槍為武器。龍騎兵就是乘馬步兵,步戰、馬戰均極精熟,可說是當時的特種部隊,法國波旁王朝甚至曾用龍騎兵,來搜捕異己,和明代的東廠、錦衣衛相去不遠。砲兵也有大規模的改進,新軍共有火砲56門,大多數是六、七吋口徑的,也有攻城用的12吋大口徑砲。
克倫威爾和袁世凱很相像,同樣擅於擁敵自重,查理一世乘著克倫威爾被罷職的機會,攻占列斯特城,國會立刻命令費爾法克斯率軍迎戰。無奈手下新軍「只知有克帥,不知有國會」,均不聽調遣,國會逼不得已只得重新任用克倫威爾,恢復他騎兵司令的職務。從此克倫威爾便牢牢的掌控新軍軍權,至死方休。這支新軍也就是今天英國正規軍的前身,正式名稱:「新模範軍」,又因軍服為紅色,世人號為「紅衣軍」。
掌握軍權的克倫威爾,馬上面對著一場硬仗,當時查理一世已御駕親征到了哈堡市,兵力雖只有9,500人,卻是保皇軍的精銳主力,克倫威爾的紅衣軍如果不能消滅這支主力部隊,不僅新軍的士氣會土崩瓦解,克倫威爾的軍權領袖地位也會隨之淪喪。因此此戰可說是這場「清教徒革命」的勝負關鍵,以後英格蘭大地,是由斯圖亞特皇室獨尊;或由克氏稱霸,成王敗寇在此一役。
公元1645年6月14日,雙方軍隊終於在內斯比村遭遇激戰。克倫威爾抓住保皇軍主將盧柏特的缺點,使用「調虎離山」之計,先讓盧柏特的騎兵獲勝,等盧柏特的騎兵因追殺敗兵遠離戰場時,再命事先埋伏的己方騎兵,攻擊保皇軍的步兵主力,步兵人數雖多卻遠非騎兵對手,等到盧柏特騎兵返回時,保皇軍步兵早被殲滅殆盡,查理一世已潰不成軍。
查理一世從此一蹶不振,1646年5月5日向蘇格蘭軍正式投降,清教徒革命由國會獲勝。國會為了押回查理一世,和蘇格蘭政府談判,經過一年的討價還價,終於在1647年1月,以40萬鎊成交,而這筆錢日後則被稱為「血款」。
中國有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英國也是一樣。國會認為戰爭已結束,為避免軍方功高震主,就下令解散所有的步兵。克倫威爾自然不會束手就擒,在預定解散步兵的前一天(5月31日)發動兵變,派軍將查理一世由囚禁處劫持到陸軍總司令部。接著命女婿艾瑞頓率軍占領首都倫敦,將國會中反對自己的「長老派」議員放逐,並宣布成立「國家會議」機構,掌管政府國防、外交事務,而主導「國家會議」的實權,便落入克倫威爾的手中。
同時各地殘餘的保皇軍,雖然大勢已去但仍不斷起兵勤王,其中聲勢最大的是蘇格蘭保皇派將領哈密頓。蘇格蘭政府早先和國會軍聯手,可是眼看英國國會和軍方發生嚴重內鬥,認為有機可乘,便又改變立場,支持保皇軍。克倫威爾得到消息,立刻趕往迎戰,因行軍速度過快,在蘭開夏遭遇蘇軍,砲兵早已掉隊,手下至多只有8,000士兵。面對這場敵眾我寡的惡仗,克氏巧妙的使用「迂迴敵後」的「斬首」戰術,在8月10日普列斯頓總決戰中,派軍往北由背後攻擊蘇軍,再集中主力攻打蘇軍的指揮中心,而蘇軍的戰線延伸過長,陣勢頓時大亂,勉強纏鬥到8月25日,終於崩潰慘敗。
成功鎮壓敵軍的克倫威爾,下一步就是整肅和軍方作對的國會。1648年12月6日,克氏命心腹將領普萊德率軍進入國會,將140名國會議員強押離場,只准許和軍方關係較密切的50位議員留下,英國史上稱其為「殘餘國會」,而這場不流血兵變則名為「普萊德整肅」,從此克倫威爾正式成為英國的獨裁者!
接著克氏將屠刀對準查理一世,他知道查理是保皇軍的精神領袖,只要查理一日不死,自己將永無寧日。於是他下令舉行大審,將查理判處死刑。查理雖然治國無方,但在斬首台上卻展現出驚人的氣魄,在被處決當天,不但鎮定的吃完最後一頓斷頭飯──聖餐禮早餐,並神態自若的自己走到斬首台,至死面無懼色。而傳說克倫威爾在行刑日的深夜,曾以斗篷蒙住臉,親自查驗查理身首異處的屍體,以保萬無一失,其心狠手辣亦可見一斑。
雄獅出林
既然處決了國王,斯圖亞特王朝也就正式被推翻,在克倫威爾的操控下,成立「英格蘭共和國」,這是至今為止英國唯一的共和制政權。克倫威爾奮鬥征戰一生,並不是為了終結暴政、弘揚新教,而是為了奪取英國的軍政大權,然後效法三十年戰爭時的瑞典國王格斯道佛,揮兵歐陸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開創屬於自己的克倫威爾王朝。既然克倫威爾要征服歐陸,就得先平定「英倫三島」。
恰好此時愛爾蘭保皇軍領袖俄蒙德將軍不甘雌伏,遙奉皇太子查理二世為王,在都柏林舉起叛旗。克倫威爾便自封為愛爾蘭總督兼征討大將,率軍渡過愛爾蘭海,直接在都柏林登陸,俄蒙德懼怕克氏軍威,竟然不戰潰逃。克倫威爾只得攻打另一軍事要塞德羅赫達城。
傳統的英格蘭人普遍輕視愛爾蘭人,認為他們是野蠻、落後的民族,克氏也有此一心結,在攻陷德羅赫達後,克倫威爾竟一反治軍嚴明的原則,在城內縱兵屠殺,該城2,000多名守軍,均成刀下亡魂。日後這種屠殺持續發生,總計克氏掌權十餘年間,愛爾蘭共減少人口50萬,至克氏去世時,愛爾蘭人總數僅剩不到100萬,克倫威爾甚至縱馬圈地,掠奪大量愛爾蘭人的土地,再將這些土地賣給英軍將校或富商,而成千上萬的愛爾蘭則因此無家可歸,被放逐到人煙稀少、荒涼不毛的康諾特和克勒爾。
另一方面蘇格蘭政府,也不甘心普列斯頓戰役的慘敗,在英格蘭共和國成立的同時,就派遣使者前往荷蘭,迎回流亡在當地的皇太子查理二世回國復位。於是斯圖亞特王朝在蘇格蘭又重新復國了。蘇格蘭當時仍是一獨立國家,且地處北疆、民風剽悍,對英國的威脅遠比愛爾蘭嚴重,克倫威爾只好暫時放下尚未完全平定的西方戰爭,率軍北伐。在出征前,克氏自封為陸海軍總司令,這大概也是英軍歷史上,軍職最高的大將!
諷刺的是,克倫威爾這次的對手,竟是馬斯頓荒原戰役時的救命恩人──雷士里!克倫威爾本想直撲蘇格蘭首都愛丁堡,沒料到雷士里卻使用「焦土戰術」堅壁清野使英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而此時英軍中又發生瘟疫,病死了近7,000人,連克倫威爾也成了病人,不得已只好撤退至丹巴休養。雷士里聞訊立刻率軍急追,占領丹巴四周的制高點,將克倫威爾團團包圍,遇此危機英軍也只能背水一戰。克倫威爾把騎兵集中在左翼,向蘇軍右翼強攻,這種「單點突破」的戰術,孤注一擲的下場,不是成王成霸就是死無葬身之地,而英軍騎兵值此生死關頭再度打出鐵騎軍的威風,撕開蘇軍右方防線,逼得蘇軍陣勢大亂,結果蘇軍陣亡3,000人、被俘9,000人,而英軍陣亡者卻不到30人!
此役克倫威爾不僅絕處逢生,且順勢占領了整個蘇格蘭南部。至於蘇軍老巢北部,克氏也想好了一個大膽冒險的作戰計畫。丹巴戰役後,雷士里帶著蘇軍主力,撤至西部的斯特林,英軍先攻擊愛丁堡至斯特林間的補給線,再特意開放蘇格蘭西部至倫敦的大路,借以「誘敵深入」,蘇軍果然中計,查理二世甚至御駕親征,傾蘇格蘭全國兵力,欲一舉踏平倫敦城。
克倫威爾則布下天羅地網、嚴陣以待;先令騎兵尾隨蘇軍後方,封敵北路;再令一軍行軍至長鎮,封敵西路;三令英國中部民兵北上,封敵南路。自己則率主力,沿東海岸南下,封敵東路。這場戰爭的關鍵在速度,若蘇軍速度快過英軍主力,那麼查理二世便可輕易直搗黃龍,血洗英倫。反之就會四面楚歌,任英軍宰割。至於結局就是蘇軍全軍覆滅,整個蘇格蘭被英國征服,但克倫威爾卻漏掉一個最重要的獵物──查理二世。此時他仍是一少年,卻能躲過英軍數萬人馬的搜捕、追殺,衝出克倫威爾的層層封鎖,並在海邊找到一條船,偷渡到法國。這是克倫威爾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因為九年後他窮一世心力建立的霸業,就毀在這位少年偷渡客的手上。
獅王末日
征服英倫三島的克氏,可謂威震天下,他便乘勢廢掉國會。由軍方推派出代表組成的新國會尊奉其為「護國主」,其權力等於皇帝,克氏本想名正言順的登基為王,卻遭到軍方將領的一致反對,克氏懂得見好就收妥協接受,這也是他的「英格蘭共和國」能成功而袁世凱的「洪憲皇朝」會失敗的原因。克倫威爾就任後,甚至將英國畫分成十幾個軍區,每一軍區派遣一批軍隊鎮守,由一位少將擔任行政首長,把英國置於軍事獨裁統治之下,克倫威爾的權威遠超過歷代英王。
至於遠征歐陸的霸業,克倫威爾是陸軍軍頭,但英國是一島國,和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所以對外擴張得依靠海軍。而英國常備海軍的創建者卻是克氏的老對手──查理一世。在查理一世之前,英國幾乎沒有常備海軍,也沒有艦隊。遇到海戰時就用商船改裝軍艦應戰,而當時的荷蘭、西班牙、法國早已擁有規模龐大的海軍。查理一世為扭轉此一劣勢,便成立、徵收「造船基金」,至清教徒革命爆發時,英國海軍已有207艘軍艦。但海軍在內戰爆發時,卻背叛查理支持國會。國會便設立海軍委員會管理海軍,下分軍政、軍令、技術三部門,各由一位海軍將領負責。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控軍令的布拉克將軍,他本是一位商人,但到了海上卻是條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噬血狂鯊。
公元1655年,克倫威爾命一支艦隊搭載2,500名陸軍,遠征當時西班牙殖民地牙買加,布拉克成功占領該島,就此引起和西班牙間長達3年的戰爭。克倫威爾和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合作,要奪取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克倫威爾並且逼迫路易十四和法國首相馬薩林同意。由法軍主攻,英軍出動海軍及6,000名陸軍協助,占領當時仍是西班牙領土的敦克爾克等三城,戰勝後這三城則畫歸英國轄屬,以表現法國合作的誠意,英法二大梟雄的鐵蹄很快便完成了這一目標。
然而就在這個同盟和西班牙纏鬥,準備向世界侵略擴張時,克倫威爾的健康卻亮起了紅燈,克氏一生戎馬,晚年卻不敵病魔侵襲,罹患痛風、結石、胸部長疔,他身邊的親人也日見凋零,公元1658年2月,他最信任的心腹兼女婿艾瑞頓去世。8月他最心愛的女兒伊麗莎白也撒手人寰,克倫威爾從此一蹶不振,一個月後這位殺人如麻的英國獨裁者,在一場狂風暴雨中駕崩,生前指定長子理查接任護國主。而他和路易十四聯手,打敗西班牙、征服世界的野心計畫,也只能隨風而逝。
兩年後,蘇格蘭督軍滿克將軍,發動兵變占領倫敦,奉迎查理二世回國復辟。而理查早在1659年,就已被克倫威爾生前的愛將蘭巴特將軍,逼宮下台。查理二世不僅廢掉英格蘭共和國重建斯圖亞特王朝。並且把克倫威爾的骨骸從西敏寺挖出,用絞架絞斷,再把骷髏頭掛在西敏寺議事堂示眾,其他的白骨則丟到泥溝中任車馬踐踏。克倫威爾一生率領鐵騎軍,不知踏碎多少生靈人命,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枯骨竟也會被馬蹄踐碎,歷史的諷刺,令人不寒而慄。